学科分类
/ 13
257 个结果
  • 简介:殖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执行的一种政策;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这种政策。资本主义生产要求不断扩张它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它的生死存亡的条件。英国资产阶级自己就曾经把资本主义比作橡树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说:'橡树是不能在花盘里培植起来的。它需要有足够的土地来生根,有足够的空间来生长枝叶。'因此,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我们知道,西欧资本主义

  • 标签: 原料产地 世界体系 英国资产阶级 资产者 亚细亚生产方式 布罗代尔
  • 简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对外政策也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性调整。邓小平同志依据实事求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以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提出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外交战略思想 国家利益 国家安全 霸权主义
  • 简介:本论文试图对乾隆十三年的米价大论战进行再检讨,指出朝廷将米价上涨归咎于常平仓储备的扩大并不一定与事实相符.1748年8月乾隆帝决定每省常平仓定额"应悉准康熙、雍正年间旧额",亦非各省督抚一致同意的反映.而且,这一不加选择的命令之粗率也使读者怀疑朝廷可能另有用意.如果仔细阅读1749年1月建议将全国仓储总额定为3379万石的报告,不难发现其作者并不拒绝寻找机会节省资金.这些财政上的考虑很可能跟第一次金川战争不无关系.

  • 标签: 乾隆十三年 常平仓 金川战役
  • 简介:龙南栗园围集合了客家优良家风的人文传统,是崇尚中原儒家文化和重人伦教化的典型。走进栗园围,就像走进传统文化大观园,村中随处可见的楹联、官宦名录、旗杆石等,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崇文重教传统文化气息。

  • 标签: 社会功能 教化 家风 客家 宗族 人文传统
  • 简介:得《贵州省志·审判志》,连续数日一气读完。合卷而思,以为该志不但宜读,而且实用;尤其是在提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该志作为少见的审判专志,意义更加重大。故此借花献佛,草此短文向广大读者、特别是法律工作者推荐该志。

  • 标签: 《贵州省志·审判志》 中国 地方志 编纂工作
  • 简介:本文从国家权力的视角对韩非和马基雅维里相关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积极评价了韩非和马基雅维里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构建强大国家权力系统的敏锐时代意识,另一方面对两人在如何构建强大国家权力系统问题上存在的诸多思想文化意义上的本质区别做了比较分析。

  • 标签: 韩非 马基雅维里 国家权力
  • 简介:南宋初年的五岳祀典体系从一开始的五岳四海四渎体系,演变成为五岳四海四渎和南岳东海南海南渎的双轨体制,经历了一系列复杂和曲折的变迁过程。在此期间,宋廷似乎已经从事实上承认了北方领土的沦丧,却仍旧保持了一种天下一体的愿景,在国家和天下的两难困境间徘徊。

  • 标签: 南宋 五岳 南岳 双轨体制
  • 简介:道光末年广西会党勃兴,会党组织遍布全省。本文从国家-社会的视野剖析这时期广西会党兴起的原因,总结梳理会党的主要分布和具体动向。认为这次会党起义是国家社会控制减弱的结果,是社会失范的表现;他们的活动并没有上升到反帝反清的意识层面,这时期的会党实质是带有土匪性质的游民组织,攻城劫掠活动是他们存在的方式。

  • 标签: 会党 失范 骚乱
  • 简介:近年来新出土的等战国竹书,在增加和扩充史料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它们依然是有其局限性的,重建上古史还得靠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的结合.而考古学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也需要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以及技术的、经济的、环境的、人口学的等等知识.将酋邦理论、社会分层理论与聚落形态学理论相结合是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但理论贵在创新.因而,结合中国考古新发现,从中国的材料出发,创建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才是最上乘的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依据近年来对山西襄汾陶寺和河南新密古城寨的考古发现,将早期文明与初始国家出现的时间,划定在龙山文化时代,应该说是有着充分事实依据的.与此相关,将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划分为邦国-王国-帝国,要比称之为古国-方国-帝国,更约定俗成更合理一些.

  • 标签: 先秦文献 酋邦 社会分层 聚落形态 邦国 王国
  • 简介:壮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经历长期的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首先是壮族的民族认同。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随着壮汉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特别是西南边疆遭到外来入侵,壮族的国家认同日愈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政策,促进了壮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壮族的国家认同有了质的提升,维护了祖国南部边疆的社会稳定。

  • 标签: 壮族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边疆稳定
  • 简介:当前,对于客家传统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形成了一个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科际整合的研究态势。然而究竟以何种模式,从哪一个角度去认识、研究客家传统社会,研究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检讨以往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者多是从宗族的角度去研究客家传统社会。

  • 标签: 国家控制 地方社会 民间信仰 客家地区 国家权力
  • 简介:本文分析了目前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现状,认为阿拉伯世界的市场贸易虽然呈现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状况以及阿拉伯国家市场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竞争态势却不容乐观。因此,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内的西亚北非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和巨大的经济互补性为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这一地区政治形势的脆弱性和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却为双方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带来挑战。文章最后进一步提出促进中阿经贸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对策和各种协调机制,并特别强调要实现中阿经贸论坛机制化和长效化的途径在于细化配套措施,发挥论坛的倍增效应。

  • 标签: 阿拉伯国家 西亚北非 中阿经贸合作
  • 简介:德国政府根据本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和环境,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并且这些规定与法律政策促进了德国文化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且,德国联邦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扶持地方文化与创意产业。本文对德国文化政策和做法措辞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加以分析。

  • 标签: 德国文化政策 德国文化基金
  • 简介: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朝遣使来华,阿拉伯穆斯林为传承文化讲授阿拉伯语,开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先河。唐天宝十载(751年),杜环旅居西亚北非12年,成为中国古代首位游历阿拉伯国家之人,由此揭开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的历史一页。管窥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和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均经历了由民间零散式到大学学科式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深刻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另一方面为中阿双方在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

  • 标签: 中阿教育 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 对外阿语
  • 简介:1930至1940年,在地方精英彭禹廷、别廷芳的领导下,河南宛西地区实施了一场自治,在乡村建设上取得良好效果。当时,该地区被誉为中国一千八百县中的模范。从"地方国家建设"和"发展型地方主义"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所谓"地方国家建设"是指民国时期,在中央和省级政府无力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和动荡的情况下,地方精英可以通过主动作为以稳定和发展乡村。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冲突的情况。如果基层社会的权力持有者的政治观点并不是分裂性的,那么其行为可被视为"发展型地方主义"的实践,而不应该被过分地贬抑。

  • 标签: 地方国家建设 发展型地方主义 地方自治 宛西
  • 简介:祀天是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核心,统治者通过祀天向全社会展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所认定的人间与自然世界的终极秩序,并由此演绎出现行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和社会秩序规范。这种活动透射出,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明人眼中的"天"是独一无二的至上权威,这种抽象之天以具有象征意义的神圣符号的形式,凌驾于一切自然与人世存在之上,是一切人间制度、伦理、行为的终极尺度。与此同时,在明人祭祀活动中还可以看到"天"之意象的复杂性,有时会显露出自然的属性或者人格的属性。明朝皇帝、士大夫群体以及普通民众因身份和祭祀目的的不同而对祭天礼仪有各自的解读,这些解读构成明人宇宙、社会观念的重要内容。

  • 标签: 明代 国家祭祀 “天” 政治文化
  • 简介:TheStateCouncilofChinaapprovedandissuedthe"ListoftheFirstgroupofState-levelPreciousAncientBooks"onMarch1,2008,amongwhichare2,282Chinese-Hanbooksand110bookinother

  • 标签: 入选国家 古籍入选 古籍名录
  • 简介:清朝统治的成功系多种因素交织而形成的合力所致。商业政策作为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既非"汉化"独具的内容,也非满洲特性,不失为破解汉化史观和强调满洲特性二元对峙格局的一个考察视角。清前期的商业政策已非抑商,秦汉以来的制度化的抑商政策和措施已经灰飞烟灭,通商已成为清前期商业政策的基本取向。通商对经济的推动、民生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而经济发展,边疆开发,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各族皆从中受益,生存状态得到改善,经济力便会转化为追求统一的驱动力,即统一力。这既是清代多民族国家得以统一与巩固的基础,也是动力机制。于此,通商政策确有力焉。

  • 标签: 清朝 商业政策 多民族国家 通商 统一
  • 简介:“一带一路”战略是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民族地区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必要性和历史、区位、资源、人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具有9种模式和3个层次,而风险主要表现在边境安全、跨境犯罪、民族宗教及生态保护等方面。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和枢纽地区,如何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 标签: 民族地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 战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