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韩国生态文学发端于1960年代末期。与其它体裁相比,韩国生态文学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崔胜镐、郑玄宗、金芝河是韩国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三位诗人,他们的诗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思,其思想内涵与审美特质可分别用"欲望"、"交感"、"生命"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通过逐一考察三位诗人的生态思想,比较其生态诗歌的共性与差异性,可窥见韩国当代生态诗歌的整体风貌,为我国生态文学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当代韩国诗歌 生态文学 崔胜镐 郑玄宗 金芝河
  • 简介:本文从《热铁皮上的猫》中的家庭角色关系分析主要角色在新旧文明冲突、信仰危机、父权社会的传统道德观等统治下陷入生存困境,为了摆脱困境,虚伪、欺骗、冷漠和堕落等成为了他们的生存方式,从多角度、深层次展现出人类生存本质的复杂

  • 标签: 生存困境 虚伪 欺骗 人性复杂性
  • 简介:本文旨在以文化不可译理论为依据,以导致文化不可译的因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原版本与英译本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的对比研究,揭示英译本中存在的诸如姓名、习语、宗教与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翻译缺失,并提出一些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将文化的不可译转化为可译,从而促进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 标签: 文化不可译性 对比研究 翻译缺失 翻译策略
  • 简介:扬·阿尔贝是当代西方非自然叙事学阵营中最为活跃、最有建树的理论家之一。尽管受到布莱恩·理查森的激发和影响,但阿尔贝无论在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还是在阐释策略方面都与理查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概念层面上,阿尔贝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物理上、逻辑上、人类属性上不可能的场景与事件;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和非自然的空间;在阐释策略上,他倡导以认知方法为导向的自然化解读策略。本文在评述阿尔贝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关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而对非自然叙事特征的考察需要扩大至更多的类别与内容,如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情感等;在非自然叙事的批评实践上,所谓的自然化解读与非自然化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两者皆可”的选择,即我们应该在有效保留非自然叙事之“非自然”的同时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不可能性 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学 扬·阿尔贝
  • 简介:本文重新解读李健吾先生的名剧《这不过是春天》,认为这部描写草命题材的剧作,事实上也是一个反映两性关系的悖论。革命话语形成这部戏的表层结构,而深层结构则是两间的矛盾与紧张,这是剧作家在创作中无意留下的性别痕迹。

  • 标签: 深层结构 革命 两性的 悖论 李健吾
  • 简介:书籍史家及文化史家认为,十八世纪的英国是近代意义上印刷文化日渐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历史时期。这引起了近代书写生产机制与文本文化的兴起。论文从关于“情感”这个在十八世纪非常关键的关于身体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在休谟的书写体系中,作为主体间的情感如何契合了近代印刷文化逻辑,以及休谟在近代知识生产的意识下是如何发展自己文人职业生涯的。论文侧重于从物质的讨论出发,探讨近代书写机制、剧场个体感官和知觉情感史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印刷文化情感 剧场性 休谟 十八世纪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
  • 简介:本文讨论了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有关文学经典的论述,认为他的理论代表了文学批评对待文学经典的立场,跟文化批评的文学经典理论相对立。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布鲁姆对美国经典的重新划分,并根据布鲁姆的经典理论,从身体书写的角度解析当代美国诗人斯奈德的诗歌入选美国经典的原因,以进一步说明布鲁姆经典理论的实用价值。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化批评 文学经典 美国 诗歌
  • 简介:<正>莫泊桑(1850——1893),这个被誉为“短篇之王”的文坛流星,虽然在文坛上痛苦地一闪而过,然而这颗流星所放射的光却是那样的耀眼。如果我们对其中短篇小说作一整体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潜藏着一个独特的情韵系统,即“悲怆而凄然”。然而,在我们体味到这一情韵时,不禁要思索:在莫泊桑的小说里为何见不着明快乐观的基调呢?为何作家的字字珠玑却谱就为一种悲怆凄然的情韵呢?笔者拟在本文中对这种情韵及其成因作一探讨。在莫泊桑中短篇小说中,抗战激情与伤感,小人物的痛苦,金钱社会里人情世态的变异,爱情婚娴的畸型、幻灭等等,令读者心中感到一种抑郁。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在其作品中,凄然与得意,悲与喜相交相融,而以凄然,悲泣占据情感领域,形成一股巨大的情感上的冲击波。由此,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情韵便由其情感领域中的几种情绪元素总构为一个“悲怆而凄然”的系统。而构成这一情韵

  • 标签: 小人物 中短篇小说 作品 人情世态 莫泊桑 爱情婚姻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崇尚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的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的。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
  • 简介:当下人类所面对的全球变暖和生态危机,警示了现代化发展对“人地亲和”的忽略及偏废,其恶果是:脱缰狂奔的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人地分离;废农济工竟奉为发展的捷径,粗暴的“环境行为”却成了开放的时尚。何以重建人地的和谐关系?新近问世的知青文学给了我们不少启迪,其中戴思杰借改文为影之举,巧用人为的生态灾变,一反“再教育”主题中常见的怀旧心态,为青春期的亲仇爱恨之隋注入了厚重的栖息伦理,以此讴歌人地亲和的回复。

  • 标签: 人地亲和 知青文学 地隅体验 居住生态 发展观 欧美现代文明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新闻主义或曰"非虚构小说"浪潮以及接踵而来的全球的纪实小说热,倡导了小说创作"非虚构"即"纪实"的潮流.它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场严重的挑战.纪实小说从其崛起到发展至今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中国纪实小说 主义中国 兼评
  • 简介:在这个男性占据优势的电影圈中,有一位成就卓越的女性,那就是许鞍华。她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和一贯的人文情怀讲述了一段段平静而又充满现实感的故事。对于女性题材的关注和女性形象的刻画,许鞍华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内涵,《女人,四十》作为许鞍华电影生涯的分水岭,以细腻的镜头刻画出一位在社会、家庭、两性关系中奋力挣扎生活的中年女性阿娥,展现了导演本身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强调。

  • 标签: 《女人 四十》女性许鞍华
  • 简介: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表面上看是一部“时空旅行”小说,讲述主人公毕利·皮尔格利姆在过去、现在和541号大众星之间的旅行。但是,通过元小说和互文叙事策略,作家实际上也同时解构了毕利的“时空旅行”,使之成为主人公精神错乱的表征。通过这种建构和解构主人公“时空旅行”的过程,作家试图表现创伤、反战和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等主题。

  • 标签: 时空旅行 元小说 互文性 创伤
  • 简介:美国著名女作家安妮·迪拉德(AnnieDillard)迄今已出版著述十余部,体裁涉及诗歌、散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西部小说等诸多方面.无论何种体裁的作品,迪拉德都在其中展示着她精妙的语言、深入细致的观察以及独到的思考与见地.作为当代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迪拉德的散文集(PilgrimatTinkerCree后,又译)是堪与梭罗的相媲美的佳作,迪拉德也据此成为美国经典美文的代表之一.

  • 标签: 安妮·迪拉德汀 探寻安妮·迪拉德 汀溪
  • 简介:艾丽斯·沃克对全球生态危机忧心忡忡,她在书写女性生存状态的同时自觉地表现出对大自然(地球)命运的真切关怀。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沃克的五部长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将其所表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大致概括为两点:一是审视性别压迫与“自然歧视”之间的逻辑联系,揭示人类破坏自然与男性压迫女性的同质;二是抵制西方父权社会里那种把自然“他者化”的生态观,批判那种与性别歧视一样根深蒂固的“物种歧视主义”思想。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小说 生态女性主义
  • 简介:"80后"批评家周明以"跨界"与"在场"的方式,一方面有针对与有选择性地开掘了在文坛活跃的"80后"批评家,另一方面另辟蹊径地勾勒出了正在崛起的一代批评家文学批评的图景。他在"80后"批评家的开掘与推介中,引入了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维度,更进一步在"绝境突围"的判断中构造出了"80后"批评家群体"枪"与"玫瑰"并置的主要特征,其中隐含的方法论意义,更加值得关注与重视。

  • 标签: 周明全 “80后” 文学批评
  • 简介:彭家煌的乡土小说《活鬼》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语言、结构、意蕴等几个方面。语言细腻而活泼,结构巧妙而自然,意蕴凝重而深厚,是20世纪20年代一篇难得的具有喜剧特色的乡土文学代表作品。

  • 标签: 乡土小说 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