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伴随着新年度的春风,军报函授中心迎来第15期学员。当我们从一张张报名的照片和报名表中看到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和熟悉的笑容时,会自然想起一句旧话:“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呀,本来天各一方,互不相识,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军报新闻函授中心这座桥梁,大家走到了一起。用一个老词说,这就叫“缘分”。缘份是难得和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大家要十分珍惜这个缘分。今天,我们就围绕着新闻函授的学习问题,向函授学员提出三点要求或曰希望吧。

  • 标签: 军报 新闻 函授生 报名表 函授学员 中心
  • 简介: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可时值高考迫近,独木桥上的人仍然不少。他们有个大学梦。梦境一时真一时幻。武汉大学毕业生的这篇文章无疑将他们拉回了现实。在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眼里,大学已经失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成了名利场。学生们混文凭,老师们混职称。他不愿走寻常路,从而发问:"到底是我疯了,还是社会疯了?"

  • 标签: 大学毕业生 大学教育 武汉大学 大学生活 出国留学 高考
  • 简介:张志安、刘虹岑(以下简称“张&刘”):你最近出了新书《人造恐慌:转基因全球实地考察》。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转基因这个话题的?袁越:2005年我回国之后看到国内有关于转基因的争论,但当时我觉得这个问题太专业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没太大意义。2007年的时候,我去英国做了一次采访,意外地听到了一个讲农业的讲座。

  • 标签: 《三联生活周刊》 特约撰稿人 专访 知识 2007年 转基因
  • 简介:本文以文献分析和口述史访谈为研究方法,以文化研究理论为分析工具,旨在探讨20世G80年代的中国媒体如何将电视呈现为富裕的现代生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在谁拥有电视这一问题上媒体所赋予电视的理想化涵义。具体而言,本文分析其他媒介形态,主要是印刷媒介,如何让电视传播一种与人们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相去较远的“新”文化价值——迈入现代化和变得富裕。实际上,电视所象征的内容源自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电视在本质上类似于其它现代技术产品,因为它对中国人的现代化未来作出了同其它现代技术产品一样的承诺。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激发了中国人拥有电视,然后通过他们观看的节目为其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尽管拥有电视不能证明人们生活富裕或现代化,但是它为人们学习或模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条路径。这种学习或模仿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生,并同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一道,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电视的普及首先由政府政策发起,电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而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展示了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大环境如何使电视观看活动成为可能,电视如何与人的能动性相互作用,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何成为由西方技术和文化塑造的现代化的合法部分。

  • 标签: 中国电视 媒介形象 20世纪80年代 现代生活 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