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一、什么是朝觐必须的经济条件据伊本·欧麦尔传述:一个人来见穆圣说:“主的使者啊!决定朝觐的因素是什么?”穆圣说:“川资与牲力。(”《铁尔密济圣训集》)上述经训明确告诉我们,作为五大功课之一的朝觐功课,需要穆斯林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

  • 标签: 朝觐 学者 中外 经济条件 “能” 穆斯林
  • 简介:《金师子章》十玄门的言说是一种方便说法,目的在于去蔽。为了显现庄严佛法,法藏重视十数的象征义和实数义,象征义引领听者领悟十玄的真谛义,实数义引领听者理解一体十门的论说结构,从而形成重视超越义与事实义合一的“中国化”语言特色。

  • 标签: 十玄 一体十门 对称序 语言特色
  • 简介:百花齐放,与巫术“血肉相连”,带有欢乐房中术的影子,以歌颂爱情的形式传授修炼房申术,表达方式普遍比较隐晦,这些是六朝贵族道教新房中术的特点。具体而言,葛洪的房中术坚决拒绝黄赤之道,大量吸收了玄素之道和彭祖之道的内容,并将房中术用于内丹。寇谦之肯定张道陵的黄赤之道。陆修静可能也行房中术。以《真诰》为代表的上清经将存思、诵经与玄素之道、容成御女术、涓彭之道和黄赤之道融为一体,用爱情的方式束传授,形成了隐书之道。此外还有《智慧消魔经》的守一术。

  • 标签: 六朝时期 贵族道教 中国 巫术 风俗习惯 道德观念
  • 简介:本文从修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三教合一思想在刘一明修道思想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三教合一是其修道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 标签: 刘一明 三教合一
  • 简介:一般认为,净明道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笔者通过细究《净明忠孝全书》等道书,认为净明道不但融合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佛教的修行解脱,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儒佛道相融会的新道派。本文将通过对净明道“道禅合一”修道思想的分析,以说明净明道通过融合儒佛道三教而促进了传统道教的更新与发展。

  • 标签: 净明道 “道禅合一” 修道思想 儒家 佛教 道教
  • 简介:恩典是约翰·韦斯利的核心信仰,本文从称义、成圣、圣洁、完全、先备、光荣等方面阐述韦斯利的恩典

  • 标签: 韦斯利 恩典论
  • 简介:本文以《新约》文本为依据展开对作为基督信仰的基督教的言说,指出其核心特征为基督事件,即上帝之言成为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和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成为信仰的基督的历史事件。两者简称为“言成肉身事件”(God’sWord-Becoming-theFleshofJesusevent)与“肉身成言事件”(theFleshofJesus-Becoming-God’sWordevent)。前者指耶稣的灵生、他关于人要爱上帝和爱邻人如自己的爱道的宣告、他替上帝的救赎计划与替人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后者指耶稣死里复活、他的升天、再来、审判。《新约》文本中基督教神学的基督,可以从基督事件的这七个方面展开言说。这种整全性的基督事件,是《新约》著作在神学上成为正典的动力根源,并且划定了后来的基督教的边界与范围。

  • 标签: 基督事件 七方同启论 耶稣基督
  • 简介:苗族有一定数量的女神祭坛,分布于苗族社会的私人空间及公共空间。相对来说,私人空间的祭坛数量较多,且遗存完好,带有极强的“家为巫史”之遗风;苗族女神祭坛相对于苗族女神数量来说,神多坛少,有神无坛的情况明显;从其筑建规制看,多简易粗糙,有坛无庙,或坛多庙少的情况突出。苗族女神祭坛的空间设置具有圣俗时空转换的意义,可透视苗族早期社会的生命状态,是寻找和辩识苗族远古时期人类始祖的标识,其变迁映照出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 标签: 苗族 女神祭坛 空间设置
  • 简介:针对朝野上下日益高涨的排佛、反佛浪潮,契嵩作《辅教篇》,阐明儒释一贯的主张,捍卫佛教。在《辅教篇》一书中,契嵩分别从社会功能的一致性、本体统一性、伦理规范的相互贯通性等三方面阐述、论证了儒释一贯思想。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无论理论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越了前人,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标签: 契嵩 《辅教篇》 佛教 道教 宗教思想
  • 简介:在对张资平创作的评论中,有不少论者谈及张资平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钱杏村认为:"张资平先生不但对于恋爱问题没有确切的见解,就是对于基督教问题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张资平先生在某些地方固然反对基督教很厉害,有些地方所表现的自己的思想却完全是基督教的思想。就大体讲,如果他写作时有他的确定的主见的话,那我可以说,张资

  • 标签: 张资平 基督教文化 教会学校 小说创作 牧师 作品
  • 简介:行气又称炼气、食气、服气、吐纳,是古已有之的养生术。道门十分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倨!理》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道教行气术作为治病、养生,最终实现成仙理想的手段广泛应用于修炼,并被后世广为流传。

  • 标签: 行气 现代价值 道教 综论 养生术 抱朴子
  • 简介:赵逵夫在2007年第4期《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作者认为,《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上承容成子,而下开杨朱、秦失、南郭子綦一派。据考杨朱、秦失等本是秦人。春秋战国之时中原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地相对稳定,故一些避世之士向秦地流徙。这当中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旧贵族对西周时代相对安定社会的憧憬。《汉书·地理志》中对秦地的评说,着实反映了秦汉以前人的普遍看法。

  • 标签: 《老子》 道教思想 源流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春秋战国
  • 简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创造性的研究和处理中国的宗教问题,逐步形成了指导中国宗教工作的新的理论成果——江泽民宗教观。深入研究江泽民宗教观的历史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江泽民 中国共产党 宗教工作 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
  • 简介:宋神宗在位19年,对宗教所采取的新政策主要有二:一是,一改过去无偿发放度牒的做法,政府公开出售度牒,每道130贯左右。二是,废除以往寺观户“不徭不役”的特权,向其征收“助役钱”。这两项新措施,在当时限制了凡人自由出家,剥夺了出家人免役的特权,抑制了北宋前期寺观户人数持续膨胀之势,保护了国家税源,暂缓了财政困难,增加了国家收入,并为宋神宗以后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 标签: 宋神宗 寺观户 度牒 助役钱 宗教改革
  • 简介: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在所著《摩诃止观》中首先勾画了天台宗传法系统,即以古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龙树(150-250年)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南岳慧思(515-577)为三祖,而实际创始人智顗(539-598),又称为智者大师,则为四祖。

  • 标签: 天台宗 智者大师 龙树 佛教 首先 古印度
  • 简介:教会法典大于同法这种说法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也没有理论基础。二者不宜进行比较,也没有谁大谁小的说法。为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应认清法律的几个层面。第一是神律,神律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团体、个人没有删除或取消它的权力和自由,只有遵守的责任和义务。神律自有人类以来它就已存在,它和人与生俱来,是神刻在人心中的法律,人们习惯称之为良心。

  • 标签: 法典 教会法 国家法律 首先 责任和义务 权力
  • 简介:考察《北图拓本汇编》3—8册佛教造像记,结合侯旭东先生相关成果,可知:一、北朝造像冲动,以北朝乱世中兴起的佛菩萨信仰为基本维度,以造像功德说鼓励传教;二、轮回与造像功德观念的流行也是重要维度,既与中华孝道结合而产生“七世父母”与“追福”观念,又给世俗亲情增添了一抹暖色;三、佛教将众生平等理念贯彻到造像中,鼓励为“众生”祈福,起到重建与维护社会信任的作用,为诸多亚社会所效仿,借造像以彰明其存在与意义,亦是不可忽视的维度。

  • 标签: 造像冲动 信仰 观念 社会
  • 简介:轻安:字面上说,轻是轻快,安是安乐,轻快安乐,这种感受大家都有过。但在唯识里面,它的名义更详细一点:所谓轻安,就是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修持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就是说:当轻安生起时,就没有我们对于身体的粗重感觉,也就是没了贪嗔痴的感觉,

  • 标签: 讲稿 感觉 唯识 名义 修持
  • 简介:针对宗教视域中的救恩主题,基督教传统意义上的救恩是呈排他姿态的。本文试图从包容与排他的理论分歧入手进行梳理,对促使包容产生的的理论资源进行探析,从而呈现出包容对传统基督信仰的某些冲击和影响。

  • 标签: 卡尔·拉纳 救恩论 神学人类学 包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