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是能够结合,二者结合不会对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带来不利影响。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以及二者间契合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能够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相结合,并没有冲击中国文化正常发展,而是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中西会通文化发展趋势,能够增强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相结合,并不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本质内容和指导地位改变,事实上,二者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指导思想,并郑重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国家长期坚持指导思想写进宪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 标签: 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 理论创新 实践经验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三位一体现实历史性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现实历史发展逻辑统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展开,当代中国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民族国家界限,从而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突破了现代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从而开辟一种全新的人类未来发展模式,对其理论与实践探讨具有全人类普遍性质。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世界历史 社会发展模式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两个核心概念基础上形成一个命题。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概念与命题内涵认识尚不尽一致,有多种不同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核心命题,是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建构逻辑前提和基础。而对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命题相关重要命题厘清,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成果,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学科建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转化 核心命题
  • 简介:马克思主义在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具体历史统一,这决定了其在中国过程中实现话语体系转化,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可能,其可能性体现在对世俗社会的人文关注,对理想社会追求,以及对沟通世俗和理想实践重视。毛泽东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优秀元素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民俗文化和社会心理吸收融合,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素材加工提炼,创立了具有中国风格马克思主义话语。这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宝贵经验.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话语体系 转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也科学地指出了产生腐败社会根源和消除腐败基本途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保持廉洁、反对腐败'庄严地写在了自己旗帜上,成为始终不变立党方针。党执政近70年,在不同时期,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反腐败思想,紧密结合反腐败斗争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反腐败理论,有效地指导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新时代,胜利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反腐败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坚如磐石反腐败决心,持续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系统反腐社会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反腐败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两条主线是“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认识论视阈解析,二者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另一方面,二者紧密联系,前者为后者形成、实施、检验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而后者则是对前者理论总结和提升,具有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作用。“特色道路”与“特色理论体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认识论视阈
  • 简介:学界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研究,尚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学界目前主要有'单主体说''双主体说''三主体说''四主体说''五主体说'等几种不同观点,已有成果为继续深化本领域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总体而言尚属于起步阶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整体性研究,需要在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对其概念内涵作出进一步界定基础上,兼顾历史与现实、整体与局部、个人与群体,对其做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群体具体分析。同时,在对其进行整体把握中,注意遵循历史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内涵区分 层级构成 研究原则
  • 简介:基于时代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实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同质性,在于其都产生、完善于批判以及因批判而彰显解释力和生命力。由神圣化代替批判精神和以实用主义代替批判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误教训。探索马克思主义适用性等问题,有助于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和何以可能。在批判视阈中步入批判诠释学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值得探索路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批判精神 理论实质
  • 简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其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实现形态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过程,是在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过程,最重要,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振兴中华民族历史使命出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形态 出发点
  • 简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问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热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理解为理论起点和前提。本文首先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准确把握,然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四大实现路径,即文本路径、组织路径、宣传路径及实践路径。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内涵 特征 实现路径
  • 简介: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既是立足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理论自觉,又是基于当今世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理论创新,基于推进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勇敢担当,基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经验总结,基于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智慧结晶,具有广阔国际视野。

  • 标签: 21世纪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国际视野
  • 简介: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品味成为资本主义得以克服种种危机而达到无限制发展驱动力。品味问题核心在于它试图将一种历史、偶然观念、价值予以普遍化诉求。品味竞争是对可见性竞争,是新视觉经验创造和传播。它关涉到:何种文化、何种视觉经验、何种品味在全球化竞争中会占据主导地位。品味关涉到一个'共通感'领域,同时也是一种论战能力。中国美学应该适当地转向,去自觉地关注和介入这种品味竞争。

  • 标签: 视觉经验 中国品味 审美资本主义 共通感 承认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内容丰富、最具理论性、实践性和现实性重大研究课题。其内涵,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历史发展过程,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日益结合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本文拟就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基本经验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革命
  • 简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普遍理论必须在特殊现实中找到具体意义,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必须在当下现实中找到实现手段,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则必须在民族传统中找到文化土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放到中国社会现实中加以运用、检验和发展.也不仅意味着把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实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而且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民族特色 鲜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 简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提出和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是从社会主义有机体辩证发展中提出和产生。列宁认为,辩证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经常发展中机体'(《列宁选集》第1卷,第32页)社会如同有生命物质一样,也构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生命运动系统,它是以自身不断新陈代谢和同外界环境

  • 标签: 辩证法理论 生命运动 辩证发展 经验教训 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矛盾
  • 简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和中国化历程,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新成果,如何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入传播看,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文章中最早提到了马克思名字。梁启超在1902年10月16日《新民丛报》第18号上介绍了马克思生平。朱执信在1905年11月出版《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万国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