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早期预测脓毒症器官功能损伤发生率及28 d病死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成人脓毒症患者815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和诊断脓毒症24、48及72 h的外周血常规指标,并计算NLR。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AK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肝衰竭(ALF)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脓毒症合并器官功能损伤患者28 d内死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发生器官功能损伤及28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LR对脓毒症患者发生器官功能损伤及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714例脓毒症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诊断脓毒症24、48及72 h的NLR在发生器官功能损伤(AKI、ARDS、DIC、ALF)与未发生器官功能损伤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脓毒症24 h的NLR与28 d病死率无明显相关性〔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为1.006(0.994~1.019),P=0.323〕;但诊断脓毒症48 h和72 h的NLR与28 d病死率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48 h NLR与28 d病死率的OR及95%CI为1.026(1.013~1.040),P=0.001;72 h NLR与28 d病死率的OR及95%CI为1.021(1.005~1.037),P=0.010〕,说明脓毒症诊断48 h和72 h的NLR是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脓毒症48 h的NLR预测28 d病死率的AUC为0.598,95%CI为0.540~0.658,P=0.02;当NLR为10.1时预测28 d病死率的敏感度为75.2%,特异度为58.0%;诊断脓毒症72 h的NLR预测28 d病死率的AUC为0.595,95%CI为0.536~0.655,P=0.03;当NLR为9.24时预测28 d病死率的敏感度为75.3%,特异度为59.9%。结论NLR不能早期预测脓毒症相关AKI、ARDS、DIC、ALF的发生。NLR在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其预测效能偏低。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脓毒症 器官功能损伤 28 d病死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4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08例,女241例;平均年龄为76.3岁(60~104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90例,股骨颈骨折159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术前甲状腺功能水平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290例)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组(59例)。记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30 d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为3.4%(12/349),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4.6%(51/349)。两组患者除术前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及麻醉和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6.9)d,术后30 d内病死率为1.7%(1/59),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6.9%(10/59),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患者[(10.7±7.5)d、3.8%(11/290)、14.1%(41/2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明确甲状腺疾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甲状腺功能异常并不影响其术后30 d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建议对此类患者常规行甲状腺功能筛查。

  • 标签: 髋骨折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减退 手术后并发症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茶每日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茶摄入量与CVD死亡率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剂量-反应荟萃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并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体的GRADE分级。结果共纳入21篇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 304 978名受试者,其中CVD死亡人数为38 222例,纳入研究质量评分均≥6分。剂量-反应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茶摄入量每天每增加1杯CVD死亡率下降约3%(95%CI 0.95~0.98,P<0.05),且存在一种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与不喝茶的人群相比较,每天喝1~8杯茶的人群的CVD死亡率分别降低8%(RR=0.92,95%CI 0.89~0.95),13%(RR=0.87,95%CI 0.84~0.91),15%(RR=0.85,95%CI 0.82~0.89),15%(RR=0.85,95%CI 0.81~0.89),16%(RR=0.84,95%CI 0.80~0.89),16%(RR=0.84,95%CI 0.81~0.88),16%(RR=0.84,95%CI 0.81~0.87),16%(RR=0.84,95%CI 0.80~0.88)。传统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每天喝茶大于1杯的人群CVD死亡率可以降低14%(RR=0.86,95%CI 0.81~0.91,I2=73.2%,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相对应的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每天喝茶大于1杯的男性CVD死亡率降低24%,女性降低14%,欧美人群降低12%,亚洲人群降低15%,饮用绿茶的人群降低15%,不吸烟人群降低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饮用红茶的人群降低8%,吸烟人群降低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偏倚分析结果显示Begg=0.42,Egger=0.62,表明漏斗图两侧分布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排除任何一篇文献结局指标效应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结果稳健可信。GRADE评价显示结局指标的证据分级均为低等级别。结论每日饮用茶水能够降低CVD死亡率,推荐每天饮用适量茶水。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 剂量-反应 荟萃分析 GRADE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降低患者病死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59例、对照组55例,实验组予以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病房常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人工气道建立、病情变化CT复发、术前准备、高热症状缓解等耗时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格拉斯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予以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ICU监护 病死率
  • 简介:摘要:随着目前我国农业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逐步提高,我国对农业猪瘟和蓝耳病有着越来越高的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基层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迅速,生猪养殖向规模化与集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对生猪疫病防控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因为生猪疫病防控不到位,导致生猪养殖出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抗病毒药物在生猪疫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保证生猪疫病防控的效果,必须保证抗病毒药物的科学选用。本文主要分析疫病防控中选用抗病毒药物的关键。

  • 标签: 猪疫病 防控 抗病毒药物
  • 简介:摘要 黄疸,在起因上相对复杂,大部分是因生猪胆红素有代谢紊乱这一现象产生,促使生猪皮肤、黏膜、相关组织器官有黄染出现,生猪机体内部各个组织有黄色状态呈现,被黄疸感染猪肉制品极易含较多寄生虫及传染性的疾病等。故加强对于生猪检疫当中黄疸科学鉴别诊断和高效防控工作较为必要。

  • 标签: 猪黄疸 生猪检疫 鉴别诊断 防控对策
  • 简介:摘要:在养殖业中,有一个困扰养殖户多年的疾病,那就是——蓝耳病。这种疾病对养殖户有着极大的危害,轻者影响仔猪的发育,母猪不孕不育,重者会造成群大面积的传染。自2006年初夏我国开始出现和流行高致病性蓝耳病(HP-PRRS)至今,已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研究母猪群感染蓝耳病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腹式辅助呼吸法对呼吸抑制肺通气的影响。方法 对健康家进行气管插管后,比较在自主呼吸状态下和实施呼吸抑制后进行90-120S腹式辅助呼吸状态下,两种呼吸模式下所产生的。结果 在60s内两种呼吸模式下所产生的潮气量、气道压、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呼气末二氧化碳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0S时间段,两种呼吸模式下所产生的潮气量、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呼气末二氧化碳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腹式辅助呼吸法 肺通气 呼吸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测量中心静脉压(CVP)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基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 v1.4(MIMIC-Ⅲ v1.4)中的健康数据,收集所有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人脓毒症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生存时间、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生命体征、入ICU首日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首日输液量和液体平衡、尿量、对肾脏替代治疗和机械通气的需求、脓毒症诊断以及在ICU中进行首次CVP测量的时间和数值。根据入ICU 6 h内是否测量CVP将患者分为早期测量和对照两组;根据获得首次CVP的时间将患者进一步分为≤3 h、4~6 h、7~12 h和12 h内未测量4个亚组。主要研究终点为28 d病死率。使用局部加权平滑(Lowess平滑)分析来探讨初始CVP值与病死率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对28 d生存情况进行单变量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CVP测量及时性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共纳入4 733例成人脓毒症患者,其中1 673例在入ICU 6 h内测量了CVP,另外3 060例未测量者作为对照组。CVP早期测量组除基础肾衰竭患者较对照组更少外,两组人口学特征和基础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VP早期测量组入ICU 24 h内病情较对照组更重,表现为更高的血乳酸(Lac)水平和SOFA评分。CVP早期测量组28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4.2%比40.7%,P<0.01)。CVP早期测量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更短,ICU住院时间更长,需要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更高,24 h内液体入量和平衡量也更多。Lowess平滑分析显示,初始CVP与病死率之间呈"U"形关系,提示过高或过低的初始CVP均与不良预后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12 h内未测量CVP患者相比,3 h内测量者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升高(66.7%比59.1%;Log-Rank检验:χ2=15.810,校正P<0.001);而4~6 h和7~12 h测量者28 d累积生存率与12 h内未测量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4.4%、60.3%比59.1%;Log-Rank检验:χ2值分别为5.630、0.100,校正P值分别为0.053、>0.99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以12 h内未测量CVP患者作为参照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在校正混杂变量(性别、年龄、SOFA评分、初始Lac、肾衰竭以及24 h内最高血糖、最低血小板计数和最高白细胞计数)后发现,入ICU后及时测量CVP可降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3 h:风险比(HR)=0.65,95%可信区间(95%CI)为0.55~0.77,P<0.001;4~6 h:HR=0.72,95%CI为0.60~0.87,P=0.001;7~12 h:HR=0.80,95%CI为0.66~0.98,P=0.032〕。结论早期测量CVP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下降相关。在休克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时,CVP是一种易获取且可以指导液体治疗的安全性指标。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脓毒症 液体复苏 MIMIC-Ⅲ数据库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卒中病患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其病死率、致残率降低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择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病人44例,病例选取时间始于2017年5月,截止到2021年6月,采用抽签法平均分组方式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2例病人。实验组使用急诊护理路径,参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病患病死以及致残几率、护理满意率情况。结果:实验组病患致残与病死率均较参照组低,P<0.05有比较意义。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总满意率相比显著较高,差异P<0.05,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卒中病人使用急诊护理路径可明显提升护理满意度,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值得在临床相关病例中使用。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急诊护理路径 致残率 病死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5月,选取对象为60例我院科室内所接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分组对照法进行本次的研究,即为将这60例患者随机性的分为两组,并通过抽签的方式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此次研究的组别名称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有患者30例,所对应的治疗方式分别为常规治疗,以及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瑞舒伐他汀钙进行治疗。本次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来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实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更好,两组疗效比较(P<0.05)。通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更低,FMA评分、Barthel指数和GCS评分更高,对比(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证明,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瑞舒伐他汀钙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降低脑卒中和病死率的目的。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瑞舒伐他汀钙 治疗效果 临床指标
  • 简介:摘要: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也叫做繁殖呼吸系统综合征,主要通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毒所引起。高致病性蓝耳病传染性较高,致死率较高,是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对母猪、仔猪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一旦感染该疾病,就会造成极高的死亡率,也会对生猪养殖场的综合效益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对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特征进行了相关调研,并且介绍了具体的防治技术,以期为养殖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

  • 标签: 兽医 高致病性蓝耳病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产生,会严重影响着养殖场的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猪肉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一问题,社会的和谐以及稳定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从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特征以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且介绍了相关的防治措施,希望可以为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控提供一些帮助。

  • 标签: 高致病性 猪蓝耳病 防控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我国居民更加注重对饮食方面的需求,逐渐形成健康饮食的观念。而猪肉的生产作为我国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肉制品,作为养殖产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猪肉质量的监管过程,保证生猪能够符合相关指标的要求,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提升猪肉生产的整体质量。提高猪肉的质量不仅可以保障我国人民饮食方面的安全性,还可以提升养殖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影响力,进而促进养殖业能够持续性稳定发展。

  • 标签: 干扰素 猪病毒性疾病 应用
  • 简介:摘要:多数农村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都非常关心病的治疗问题,因为一旦在养殖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类型的病则会对整个群的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养殖生猪之后容易出现用药不科学、忽略病情和药品剂量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最终会使得生猪养殖的效率得以下降。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讨论影响农村养猪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和有关合适的对策,旨在给更多人以参考性意见。

  • 标签: 农村养猪户 治疗猪病 治疗效果 重点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动脉血乳酸(Lac)水平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室血Lac水平将患者分为<4 mmol/L组(203例)、4~10 mmol/L组(69例)、>10 mmol/L组(31例),分析患者基线特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入室Lac水平对感染性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绘制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179例,28 d总病死率为59.08%。入室Lac<4 mmol/L组203例,入室Lac 4~10 mmol/L组69例,入室Lac>10 mmol/L组31例。3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氧合指数(PaO2/FIO2)、是否合并腹部感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SOFA、使用机械通气、Lac水平。ROC曲线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入室Lac预测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4 5(95% CI:0.540 8~0.668 2),最佳截断值为3.55 mmol/L时,灵敏度为0.508 4,特异度为0.733 9,阳性似然比为1.9103,阴性似然比为0.669 9。根据入室Lac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乳酸组(≥3.55 mmol/L)和低乳酸组(<3.55 mmol/L),其28 d病死率分别为73.39%(91/124)和49.16%(88/1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乳酸组28 d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组(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入室Lac每增加1 mmol/L,28 d病死增加至1.22倍[优势比(OR)=1.22,95%可信区间(95% CI):1.08~1.37,P=0.001 4],高乳酸组28 d病死率是低乳酸组的3.53倍(OR=3.53,95% CI:1.36~7.09,P=0.000 4)。结论在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中,28 d病死率与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3.55 mmol/L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乳酸 病死率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动脉血乳酸(Lac)水平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室血Lac水平将患者分为<4 mmol/L组(203例)、4~10 mmol/L组(69例)、>10 mmol/L组(31例),分析患者基线特征。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入室Lac水平对感染性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绘制28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30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179例,28 d总病死率为59.08%。入室Lac<4 mmol/L组203例,入室Lac 4~10 mmol/L组69例,入室Lac>10 mmol/L组31例。3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氧合指数(PaO2/FIO2)、是否合并腹部感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28 d病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SOFA、使用机械通气、Lac水平。ROC曲线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入室Lac预测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4 5(95% CI:0.540 8~0.668 2),最佳截断值为3.55 mmol/L时,灵敏度为0.508 4,特异度为0.733 9,阳性似然比为1.9103,阴性似然比为0.669 9。根据入室Lac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乳酸组(≥3.55 mmol/L)和低乳酸组(<3.55 mmol/L),其28 d病死率分别为73.39%(91/124)和49.16%(88/17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乳酸组28 d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组(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入室Lac每增加1 mmol/L,28 d病死增加至1.22倍[优势比(OR)=1.22,95%可信区间(95% CI):1.08~1.37,P=0.001 4],高乳酸组28 d病死率是低乳酸组的3.53倍(OR=3.53,95% CI:1.36~7.09,P=0.000 4)。结论在ICU脓毒性休克患者中,28 d病死率与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密切相关;入室后动脉血乳酸水平>3.55 mmol/L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乳酸 病死率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评健康状况(SRH)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剔除有逻辑错误和信息缺失的个体,最终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SRH在基线问卷调查时搜集,包括整体自评健康状况(GSRH)及与同龄人相比自评健康状况(ASRH);死亡事件及原因通过链接到疾病死亡监测系统和国家医保系统获取。采用多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SRH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结果在平均9.9年的随访时间里,共观测到44 065例死亡事件,其中17 648例死于CVD。与GSRH良好的人相比,GSRH较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风险效应(HR)值(95%CI)分别是1.84(1.78~1.91)和1.94(1.82~2.06)。与ASRH更好的人相比,ASRH更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HR值(95%CI)分别是1.75(1.70~1.81)和1.83(1.73~1.92)。两种SRH指标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在各个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中都保持显著,且SRH越差、死亡风险越高。结论SRH简单易用,SRH越差、个体未来全因死亡/CVD死亡风险越高。

  • 标签: 自评健康状况 心血管疾病 死亡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带绦虫(Ts)14-3-3.3蛋白作为囊虫病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方法选取60只昆明小鼠,体重为18 ~ 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组(疫苗组)、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 +佐剂组(疫苗 +佐剂组),每组20只。采用多点皮下注射法,在0周首次免疫后进行2次加强免疫,共免疫3次,每次接种间隔2周。3组在首次免疫后0、2、4、6、8周分别剖杀4只小鼠,摘眼球取血和无菌取脾,分别用于分离血清和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处理因素:原液、抗原刺激、刀豆蛋白A(ConA)刺激]。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G2a、IgG1及IgE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13、IL-10水平。结果疫苗、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IgG、IgG2a、IgG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疫苗组(P均 < 0.05)。组间相同处理因素下,免疫2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疫苗、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疫苗 +佐剂组免疫2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疫苗组(P均 < 0.05)。组内不同处理因素下,抗原刺激、ConA刺激时免疫0 ~ 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均高于原液,且ConA刺激时免疫0 ~ 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抗原刺激(P均 < 0.05)。结论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 标签: 猪带绦虫 猪囊尾蚴 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 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