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一系列重大博物馆事件的考察,结合对当时关于博物馆的理论文献的解读,梳理这一阶段博物馆陈列艺术发展的脉络,并藉此探讨其对当下我国博物馆陈列工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民国时期 博物馆 陈列
  • 简介:民国时期潮汕地区体育活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普及,主要体现在:项目丰富多样,篮球足球为最盛;举办的地域广,窗口城市突出;举办部门多元,以政府为主导等方面。这是政府重视、社会团体促成和学校推动的结果。但经费的缺乏、场地设施的有限和运动规则的不成熟等因素也阻碍了体育活动向纵深发展和普及。民国时期潮汕地区体育活动的发展情况与存在问题揭示了潮汕地区向现代化转型及遇到的困境。

  • 标签: 民国时期 潮汕地区 体育活动
  • 简介:中华民国时期,随着新教育的推进,宝安县的教师教育渐渐步上正轨。民国前期主要是通过宝安县教师社团组织活动和办期刊杂志宣传推动的。民国后期宝安设立了正规的教师教育机构简易师范学校,以培养宝安所需师资。宝安县立简易师范极为重视未来教师的专业思想教育、为人师表的师德教育。鉴于师资匮乏,简易师范不能满足全县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广东省教育厅令宝安县申办县立师范学校,以培养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的师资,结果泥牛入海。

  • 标签: 民国时期 教师教育 师范学校
  • 简介:第一条为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改进国民生活,以期建立现代化家庭,特订定本办法。第二条各级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应督导所属各级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辅导文教团体、妇女团体,积极推行家庭教育。第三条各省市教育厅局应在社会教育科内指定专人办理家庭教育事宜。第四条各省市推行家庭教育由各该县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办理。

  • 标签: 家庭教育 民国时期 行政机关 社会教育 道德教育 教育机构
  • 简介:民国时期的青岛,城市现代化程度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精细,职业结构走向高级,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减小,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人口猛增,一些具有现代社会色彩的新兴职业出现。不过,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自身能力、人口素质的提高速度不成正比,造成了无业人口众多、女性就业率低等社会问题,使得青岛的职业结构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进入高级模式。

  • 标签: 民国 青岛 职业构成
  • 简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动荡,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危机日益严重。各党各派纷纷提出解决农村危机的主张和方案。与南京政府分庭抗礼的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以建立民团为中心和推动力,推进乡村改造和建设的治理模式颇具特色,为当时国内外人士瞩目和赞许。关于新桂系治理乡村活动,还没有专文深入研究,涉及这一问题的论著只作简单的政治定性结论,缺乏全面的分析和符合实际的认识。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新桂系治理乡村的模式及其效应,揭示其实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民国时期地方政权治理乡村和乡村社会演变的轨迹,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 标签: 乡村改造 民国时期 新桂系 治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中国农村
  • 简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10日,广东军政府宣告成立。经革命代表们推选的省都督胡汉民负责组建省军政府,其中教育部长是著名的教育家、爱国诗人丘逢甲。广东革命政府在教育宗旨、方针和学制方面不断进行了改革。民国元年(1912)和民国11年(1922),中央教育部和北洋政府曾先后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戍学制”,其影响深远,后者至今犹存。决定“壬戍学制”(即“六三三四制”)方案的全国各省教育联合会第七届年会于民国10年(1921)10月27日至11月7日在广州召开。

  • 标签: 广东军政府 北洋政府 省都督 民国元年 胡汉民 教育部长
  • 简介:1917年至1949年间,民国政府对多位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进行国葬,相关的资料记录较多,以往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散见于各种报纸、报导之中的名人国葬记录,二是对国葬的政治影响及思想教育作用;三是从社会文化角度、文学艺术角度展示国葬的文化内涵。国葬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国葬记录的考证与研究、国葬对民国及现代葬礼改革的影响、中外国葬之比较研究等。

  • 标签: 民国 国葬 综述
  • 简介: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不一,但是以北京方言为标准的普通话最终成为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而普通话的推广,确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中国文字虽然在秦代就实行了统一,但是语言一直未能统一,给人们相互交流带来了许多障碍。特别是随着近代列强的入侵,建立租界,导致中国母语的进一步分裂。中国首创拼音文字的人是福建省同安县人卢赣章。他早年学过英文,后来帮助在厦门传教的英国教士马约翰翻译《英华字典》,对英

  • 标签: 马约翰 中国地域 张士一 辛亥革命爆发 国音常用字汇 林辂存
  • 简介:民国时期,在借鉴国外大学发展模式和国外大学教师学术休假的基础上,加之培植本国教师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能力等强烈动机中,我国大学亦逐步推行学术休假。清华大学等校出台了相应的学术休假规范,从教师工作年限、学术休假的目的、申请程序、人数、享受的薪酬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力图服务于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和本校发展。大学教师的学术休假生活在提交申请书并被通过、离开大学赴外享受学术休假及返回大学服务中度过。总体上,学术休假的历史较长,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实行的一项政策。基于大学教师及大学发展的考虑,我国必须实行大学教师学术休假,同时在施行中应注重端正目的、健全制度,保障大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严肃客观进行。

  • 标签: 大学教师 学术休假
  • 简介:民国时期已有行之有效的法律援助制度。北京政府采用的“指定辩护”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以公设辩护人制、平民法律扶助、民刑诉讼程序询问处为内容的法律扶助制度,是民国时期两个阶段的法律援助制度。律师是民国时期开展法律援助的主体。法律援助制度是民国时期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司法制度向文明、民主发展的突出表现。

  • 标签: 民国时期 法律援助制度 指定辩护 法律扶助 中国 司法制度
  • 简介:张凤春先生最近集得比较难得的聚兴诚银行股票5张。其中:①民国十八年七月二十日发行的“聚兴诚银行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股票”股本金壹仟圆券一张,330×280mm。边框花纹为浅蓝色,底纹黄色花纹内隐约有“聚兴诚银行股份两合公司有限股票”空心篆字,似具防伪功能(图1)。②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一日发行的“聚兴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壹股券和拾股券各一张,均220×230mm。壹股券边框花纹深咖啡色,

  • 标签: 银行股票 民国时期 两合公司 防伪功能 花纹
  • 简介:民国时期.广西工人工资收入微薄:据民国17年(1928年)《广西工人》记载:“南宁工人工值,平均最高者不过20元,最低者竟至4.5元。工人月薪收入,供给家庭之日常需要.至为维艰”。

  • 标签: 民国时期 广西 工资制度 工资标准 工资等级 工资结构
  • 简介:民国时期,基督教广播作为广播事业的重要一支,受到来自各方的广泛关注。在适应和"引领"中国目标听众的过程中,这些基督教广播(电台)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受众定位等方面曾做出多种探索,并逐步形成了独有的中国宗教广播特色。

  • 标签: 基督教 广播 福音广播电台
  • 简介:民国时期的监狱建设在继承了清末监狱改良的成果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河南近代监狱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实质性阶段,其机构设置和制度运行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阶段既表现出相当的承继性,又各自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 标签: 清末新政 监狱改良 教诲感化
  • 简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很多人了解一代宗师李叔同,都是从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开始的。在民国时期的那一拨群峰矗立的大师之中,李叔同绝对算得上是凤毛麟角。

  • 标签: 民国时期 李叔同 才子 长亭 大师
  • 简介: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期间的重庆,急速增加的外来人口迫切需要一个组织用以联络乡情,纾解乡愁,各地旅渝同乡会纷纷成立。文章以民国时期旅居重庆的各地同乡会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其发展历史,并在社会功能及组织运营方面与同时期的会馆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民国时期重庆地区同乡会的特点。

  • 标签: 民国时期 重庆地区 同乡会 会馆
  • 简介:民国时期,河南大学的招生考试制度在其从地方性大学发展为著名国立大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办学过程中,河南大学建立了完备的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严格选拔的标准,科学设置考试科目,严格录取程序,选择多种招生方式,选拔特色生源,为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招考经验对于当今大学招生考试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民国时期 河南大学 招生考试 特点
  • 简介:<正>福建地形多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仅约占全省面积的10%,山丘约占90%,由于断层地貌多,河谷盆地多,地形造成与邻省阻隔高山,交通闭塞;省内山峦起伏,溪流险急,公路的修筑和养护亦甚困难,因此,民谚有云“蜀道难,闽道更难”,自1913年旅日华侨陈清机归国创办“闽南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筹筑泉州至安海公路起至1949年止,虽曾建成公路5000余公里,但至解放前夕,全省通车里程仅有945公里,其中有18个县境内没有公路,28个县虽有公路却也不能通车。现就民国以来福建公路交通发展情况,分为四个时期,作个概述。

  • 标签: 公路交通发展 汽车公司 省档案馆 民国时期 官营 闽西北
  • 简介:我国近代意义上的预算制度起始于清末筹备立宪。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十九条第二项即是“议决临时政府之预算决算”。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准宪法意义上建立了明确的国家预算制度。1913年第一届国会设立的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九十八条是预算制度的基础性规定:“国家岁出岁入,每年由政府编成预算案,于国会开会后十五日内,先提出于众议院。参议院对于众议院议决之预算案修正或否决时,须求众议院之同意。”1914年3月2日,北洋政府公布了《会计条例》,10月2日又在其基础上公布了《会计法》。该法第六条规定预算执行前提交立法院审议才生效,非因必不可免及本于法律或契约所生之经费,则不可以追加预算,体现了预算的法制性和权威性。

  • 标签: 预算年度 法律制度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会计法》 预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