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在急性脑梗死( A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至我院就诊的 ACI患者 110例,分为超急性期组(超急性期 CI患者)及急性期组(急性期 CI患者)两组,先后给予全部患者常规磁共振( MRI)及 DWI扫描检查,对 DWI与 MRI的检出率、患者脑组织病灶区与正常区域表面弥散系数( ADC)值进行记录对比。结果 DWI对 ACI的检出率远高于 MRI,两组患者脑组织病灶区 ADC值均较正常区域低,超急性期组患者病灶区 ADC值较急性期组患者低( P均 <0.05)。 结论 DWI在 ACI诊断检出率较高,对 ACI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 简介:摘要共振碎石化技术在旧有道路改造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掌握其在具体工程施工中的变化特性,开展试验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G324国道至角江南路段共振碎石化道路注浆试验段开展了施工工艺研究。分析了该路段详细地质条件,研究制定了详细的施工工艺、弯沉检测标准、具体的保障措施。经过项目实际施工检验,该施工工艺合理可行,可以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 标签: 共振碎石化 注浆 试验段 施工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特征。方法:收治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 29例,均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有完整的核磁共振检查资料。观察患者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总结影像学资料特征。结果: 2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共检出梗死灶 36个,主要集中在右侧,呈卵圆形、圆形或条带状,无占位效应。梗死部位多为体部和压部,多合并基底节、额叶、脑干等其他颅内病灶梗死。在 T1W1上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在 T2W1上及轴位自由水抑制上均呈高信号,轴位 eP1序列弥散成像上呈高信号, T2W1矢状位病灶最清晰 ,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边缘强化。结论: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胼胝体梗死,影像学特征明显,易于与其他颅内梗死病变鉴别。

  • 标签: 急性胼胝体梗死 核磁共振 影像学资料,表现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诊断作用。方法 选择 2017年 9月 ~2018年 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 2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本组患者均在上级医院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本组患者均在治疗前行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统计磁共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检出率情况,统计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 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24例,总检出率高达 96.00%( 24/25),其中上矢状窦( 36.00%)占比最高,显著高于直窦( 20.00%)、窦汇区( 16.00%)、乙状窦( 16.00%)、横窦( 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1例( 4.00%)乙状窦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漏诊。结论 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确性较高,漏诊风险较低,可有效明确血栓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 标签: 磁共振成像检查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诊断作用 漏诊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MRI)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并经过手术或者关节镜确诊。对患者的MRI检查结果与手术或关节镜检查结果实施对比分析,评估和分析MRI的诊断价值。结果110例半月板中,MRI结果显示91例半月板损伤,关节镜结果显示93例半月板损伤,MRI的诊出率82.73%与关节镜诊断的诊出率84.55%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就各个等级的诊出率,MRI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RI能够准确诊断膝关节半月板形态,并对其损伤程度做出准确判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在临床膝关节半月板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 膝关节半月板 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增强CT扫描与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8例肝癌患者,均采用增强CT和MRI检查,同时比较二者在临床检查中的准确性。结果MRI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MRI对大小不同的肝脏肿瘤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相对较高,可诊断出直径在3cm以内的肝脏肿瘤病变,二者对直径在3cm以上的肿瘤诊断准确性无明显差异。结论MRI对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增强扫描,3cm以内的肿瘤诊断优势尤其明显,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 增强CT MRI 肝癌诊断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的特征进行分析,观察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共一年时间内进行磁共振影像诊断检查的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共计52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平均26例。将两组的诊断过程及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患者们磁共振影像的诊断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对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诊断特征分析后,观察组中检测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患者为25例,其中阳性的概率为96.15%。对照组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其它因素尽可能保持齐平,诊断方式为CT诊断,检测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患者为22例,其中阳性的概率为84.62%。结论经过对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的特征进行分析,得知磁共振影像诊断几乎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情况,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中确定病人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 磁共振影像诊断 特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诊断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本组患者均在上级医院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本组患者均在治疗前行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统计磁共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检出率情况,统计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4例,总检出率高达96.00%(24/25),其中上矢状窦(36.00%)占比最高,显著高于直窦(20.00%)、窦汇区(16.00%)、乙状窦(16.00%)、横窦(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4.00%)乙状窦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漏诊。结论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确性较高,漏诊风险较低,可有效明确血栓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 标签: 磁共振成像检查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诊断作用 漏诊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硬化再生结节(RN)、肝不典型增生结节(DN)、弥漫型肝癌和小肝癌结节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探讨核磁共振(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结节性肝硬化病例MR检查资料,患者行脂肪抑制的T1WI、T2WI、正反相位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DWI)扫描,总结肝内结节的信号特点。结果在常规脂肪抑制下肝硬化结节T1WI多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多为低信号,增强后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强化相似或信号稍低;DN在T1WI多为较高信号,T2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癌结节T1WI多为稍低或等信号,偶有稍高信号,T2WI多为较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强化多为动脉中晚期强化,门静脉期以后强化减退。结论核磁共振可以对大多数RN、DN和小肝癌结节明确诊断和鉴别。

  • 标签: 核磁共振 肝硬化 肝内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对在前列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在本院就诊的41名前列腺癌患者为观察组,52名前列腺增生患者为对照组,对其病变位置进行磁共振扫描,对其成像结果中CC/C指标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磁共振成像图中CC/C指标高于对照组,表观弥散系数ADC指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对于诊断前列腺恶性肿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 前列腺癌 恶性肿瘤 表观弥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行以CT和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择取10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患者行以CT检查,研究组51例患者行以核磁共振检查,对照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经检查发现,从诊断准确率上来看,研究组为92.16%,对照组为76.47%,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从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上来看,研究组线样征检出率为64.71%、骨小梁结构模糊检出率为84.31%,单一囊变检出率为100%,对照组线样征检出率为35.29%、骨小梁结构模糊检出率为52.94%,单一囊变检出率为76.47%,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股骨头坏死患者,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且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也更高,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增强造影剂过敏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36例磁共振增强检查患者,研究时间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118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造影剂过敏发生率、生活质量,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造影剂过敏发生率优于参照组,P<0.05,形成了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形成了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增强检查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造影剂过敏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磁共振增强 造影剂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2018年 1月到 2019年 6月选取我院接受诊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 196例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以随机数字法方式将所选患者划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应用 CT方式检查,实验组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总结对比两组患者的分期结果以及阳性征象的检出率。 结果:常规组患者的阳性率为81.63%,实验组患者的阳性率为 95.92%,数据差异突出,对比结果有意义( P< 0.05)。常规组患者的早期阳性征象检出 51例患者,检出率 52.04%;实验组患者的早期阳性征象检出 93例患者,检出率 94.90%,数据差异突出,对比结果有意义( P< 0.05)。 结论: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差异较大,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 CT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诊断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入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行CT扫描,研究组行核磁共振扫描。比较两组的总诊断准确率以及对不同损伤位置的诊断准确率、对不同血肿厚度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对颞叶、额叶、额颞叶、顶枕叶等位置的诊断准确率稍高于对照组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总诊断准确率为97.5%,高于对照组77.5%的总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对血肿厚度<6mm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上核磁共振临床价值更加显著,其对较小的血肿厚度也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核磁共振 急性颅脑损伤 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边缘性前置胎盘的诊断中,磁共振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针对我院所接受的60例产妇,做产前检查的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选用回顾性的方式进行分析。在进行剖宫产术之后确定是边缘性前置胎盘的60例产妇,切在产妇生育前均采用磁共振和彩超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式最终的诊断率。结果磁共振的诊断出59例,诊断率为98.33%,彩超诊断出51例,诊断率为85.00%,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出现边缘性前置胎盘的产妇,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产前检查,其诊断率明显高于彩超技术的诊断率,可以精确的找到胎盘的分为和位置,对于产前症状的评估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磁共振 诊断 边缘性前置胎盘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主要赋存于古生界地层内,其中作为主要产层的上古生界砂岩气藏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丰度的特点,成藏演化类型为“先致密后成藏”。此类气藏由于非浮力成藏,流体通常没有经历长距离的二次运移,所以气水分布关系一般较为复杂,甚至不存在明显的气水分异,这给传统的、适用于构造气藏解释评价且效果较好的气测解释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针对该问题,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一录井公司联合长庆油田盆地东部天然气勘探项目组,利用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评价储集层物性、流体性质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定义新参数(有效含气系数),将该系数与反映储集层有效性的孔隙度交会建立图板,划定不同流体性质区间,实现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流体性质的精准解释,有效提高了录井解释评价符合率。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致密砂岩气藏 解释评价 核磁共振录井 孔隙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 CT 和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所发挥的检查价值。 方法: 抽取我院在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诊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研究组应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照组应用 CT 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确诊率。 结果: 研究组检查确诊率为 95% ,显著高于对照组检查确诊率 77.5% ,组间数据对比 P<0.05 。 结论: 在股骨头坏死的检查中,核磁共振的确诊率高,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值得应用。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检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