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应用于下肢静脉形成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31名急性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择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进行治疗,在手术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于参与血栓患者进行导管溶栓或者单纯抗凝治疗,观察患者在接受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后的静脉通畅率、术中出血量以及肺栓塞发生率,评估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手术中出血量仅为210ml,在31名患者中,共有3名患者出现轻度肺栓塞,发生率为9.68%,患者一次性血栓通畅率为26(83.87%),所有患者在接受后续的导管溶栓或者单纯抗凝治疗后,血管均恢复通畅。结论:将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应用于下肢静脉的治疗中产生的效果良好,能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静脉通畅率,对于控制肺栓塞等并发症来说有积极意义,具有良好的可推广价值。

  • 标签: 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方案 血栓抽吸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的价值。方法本次纳入研究的72例疑似下肢静脉形成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将诊断结果和追踪的外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83%(69/7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符合率高,价值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4-2015.4入诊我院的脊髓损伤并出现下肢静脉的84例患者分为A、B两组各42例,其中A组进行常规护理,B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B组下肢静脉发生率2.38%明显低于A组14.29%,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15.74±6.67)d较A组(31.28±12.84)d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下肢静脉的针对性护理可较好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痊愈。

  • 标签: 脊髓损伤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瘫痪患者发生下肢静脉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在 2019年 4月到 2020年 3月开展本次研究,期间选取我院部分瘫痪患者 100例作为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随机置入完成分组。 常规、实验组接受常规、血栓预防护理。 回顾性总结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栓发生风险。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 结论:为瘫痪患者提供基于下肢静脉形成危险因素的护理控制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综合预后水平,值得普及。

  • 标签: 预防护理措施 瘫痪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并在超声下高度怀疑下肢静脉形成的43例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同时对这43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彩色超声及DSA结果,总结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3例患者累及静脉42条,其中累及左侧肢体24例,累及右侧肢体15例,累及双下肢者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累及静脉42条,DSA诊断累及静脉46条,符合率为91.30%(42/4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临床符合率高,且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可做为下肢静脉形成的初筛检查手段,但应积极提高超声医生的业务水平。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 血栓 形成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CDT)治疗亚急性期下肢静脉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亚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在B超引导下经小隐静脉(14例)/腘静脉(22例)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静脉中,术后均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抗凝6~12个月。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健肢周径差的变化及静脉通畅评分及随访观察静脉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等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患者经CDT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4.01±2.23)cm、(1.13±1.0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P〈0.01);小腿周径差分别为(3.28±1.81)cm、(1.24±1.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P〈0.01);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3.36±4.18及4.64±2.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8,P〈0.01),静脉通畅率为(62.97±19.50)%,完成随访30例,失访6例,随访率83.33%,随访时间6~48个月,5例再发血栓,1例重度PTS(无溃疡),3例中度PTS,3例轻度PTS,总PTS发生率23%,其余病例无复发DVT及PTS。结论亚急性DVT患者部分可采用CDT取得理想的疗效,减少PTS的发生。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亚急性 导管溶栓 治疗结果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静脉(venousthrombosis,VT)性疾病的重视,妇科术后尤其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下肢静脉(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对其发生、诊断、预防及治疗还没有统一认识.由于影像学诊断对DVT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妇科术后DVT的发生和诊断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影像学诊断 术后 超声检查 静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产妇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剖宫产术后易并发下肢静脉,应积极预防,并进行积极治疗。

  • 标签: 剖宫产 深静脉血栓 抗凝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形成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患肢静脉点滴尿激酶,脐周皮下注射抗凝剂,口服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等。结果静脉形成的治愈率为90%,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患肢溶栓、抗凝治疗静脉形成疗效好。

  • 标签: 溶栓抗凝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和护理,降低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发生率,减少对患者的危害。方法对发生下肢静脉的17例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生活护理、患肢护理,有效地配合临床治疗。结果17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剖宫产患者实施全面有效地护理,可有效地降低下肢静脉发生。

  • 标签: 剖宫产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形成(DVT)介入溶栓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对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19例下肢静脉形成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结果规范化护理工作为保障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治疗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溶栓 规范化护理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在临床上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血流缓慢、血液高凝、血管内皮损伤这三大因素直接导致血栓形成,此外诸多诱发因素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下肢静脉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相应的护理进展来阐述对于其进行积极的预防治疗,辅以相应的护理,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肢静脉形成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肢静脉形成患者53例,经股静脉或颈静脉行腔静脉滤器置入,予以留置导管溶栓及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术后随访6月,行超声或DIC检查。结果53例患者均1顺利完成腔静脉滤器置入,留置导管溶栓时间2-7天,50例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患者下肢肿胀轻度缓解,1例患者下肢肿胀及疼痛无明显缓解。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及留置导管溶栓治疗静脉形成具有治疗效果明显、创伤小、风险低、可操作性强、安全性较好的优点,是目前治疗下肢静脉形成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滤器置入 导管溶栓 足背静脉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