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5 个结果
  • 简介:近代中国危机深重,国人迫切希望寻到摆脱危机、实现富强的捷径。受长期专制统治的影响,国人颇相信政治对社会、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当西方近代政制的优越性以及德国、日本推行的国家主导近代化的模式为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所推崇时,改革政治,以近代化的国家权力推动国家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了时代思潮。政治革新需要社会条件的支撑,近代中国思想界对此也有所认识,但在时局的催逼与国亡无日的焦灼感的驱动下,从甲午战败到第一届国会解散,政治改造优先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近20年专注于政治改造未见成效,而时局日趋黑暗,思想界围绕未来路向乃发生政治改造与社会改造之争。此番论争规模不大,但其提出的问题实为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从此争论,我们可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理路。

  • 标签: 民初 政治改造 社会改造 思想论争
  • 简介:明代凤阳贵为中都却城池久废,后人多将原因归结为修城有碍风水,事实上资金短缺才是阻碍中都城墙修筑的核心问题。中都城墙规模宏大,修缮所需资金浩繁,凤阳地方无力筹措经费,完全寄希望于朝廷,朝廷认可修缮城墙的动议,但不愿拨发资金。由于资金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中都修城虽讨论百余年却始终未曾开工,最终酿成“凤阳之变”。地方官府本应有积极主动的修城作为,但朝廷的财政控制削弱了府、县官府的施政能力,卫所的存在又进一步瓜分了地方官的权力,限制了其行政作为的空间,使地方官员既难以有所作为,也不愿冒险行动,呈现一派行政怠惰景象。

  • 标签: 中都修城 凤阳 地方政治
  • 简介: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经济改革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但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怎么样,则需要回顾、总结,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 标签: 政治体制改革 现状 历史 经济改革 中国
  • 简介:本文是郭嵩焘和刘锡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笔者着重探讨在郭嵩焘和刘锡鸿的政治思想中最主要的问题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意识和他们看到的西方有什么关系这类的课题。笔者想强调的是:第一,我们在他们出使之前的所有的文章中能看到他们的问题意识——“士大夫在那时的中国社会应该担负什么任务?”第二,他们从这个问题意识来观察西方社会,特别关注英国的“官”和“民”的关系。并且他们对英国政治的看法之间有思路的差别。

  • 标签: 郭嵩焘 刘锡鸿 士大夫观 英国政治观 官民
  • 简介:民国初年,面对议会政治的失败,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大致表现出三种路向:第一是认为中西社会条件不同,代议制不适合中国;第二种主张用普选制、职业团体选举来改造代议制;第三种要用直接民权取代代议制.但民初政治发展的实际走向是从移植西方代议制转向由集权走向宪政的曲折道路.

  • 标签: 民初 议会政治
  • 简介:在近期的美国革命史学中,美国史家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议题加之于美国革命,把普通人和边缘群体视为革命的主体,特别关注革命的破坏性和受害者。这些新的解释策略汇合在一起,共同瓦解了以往对美国革命历史意义的界定。在这种学术语境中,有必要把美国革命还原为一场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的政治革命,着重探讨它在政府结构、权力关系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所造成的变化,尤其是关注它在现代民主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更准确、更清晰地理解美国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 标签: 美国革命 民主革命说 两分法模式 现代民主的形成
  • 简介:冉森派在18世纪法国的宗教事务与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突出的角色,它逐渐演变为一支撼动绝对君主制之舍法基础的政治力量。本文分析了旨在谴责冉森派的《乌尼詹尼图斯谕旨》(1713年)何以反而导致了冉森主义的发展壮大;探讨了以勒佩日为代表的冉森派律师如何与高等法院的法官结成冉森党并形成冉森派.高等法院立宪主义;揭示出以冉森派为核心力量的爱国党在莫普革命(1771—1774年)期间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结为了反对专制主义的同盟军,塑造出一种带有冉森主义特色的革命政治文化。

  • 标签: 18世纪 政治生活 法国 立宪主义 高等法院 宗教事务
  • 简介: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对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协商式民主是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路径,并就协商式民主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 标签: 农村 民主政治 协商式民主
  • 简介:民国元年设立的内阁制(国务员制)既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进行防范的需要,同时也是当时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草案设计者宋教仁一贯的政治理念的体现.

  • 标签: 内阁制 宋教仁 政治理念 民国时期 《临时约法》
  • 简介:以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体系、横向纵向联系紧密的聚落群网状分布形式构成了商代的聚落模式.这种聚落模式体现了商代统治者'体国经野'和'立君利群'的政治内容:金字塔式的聚落等级模式体现了商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城的修建和内部区划体现了有力的社会调控机制,聚落群的形成体现了商王朝聚落迁徙的全民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王朝强大的政治强制性.商代聚落模式还蕴含着统治者关注农业生产和经济地理位置的优选、聚落内经济区域建设的因素:商代聚落体系的择立要素和聚落内涵体现出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社会经济景观,商聚落体系经济地理位置的优选体现了聚敛矿产资源的经济管理景观.商王国及各方国的中心聚落与其周围聚落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了较密切的从属与依赖关系,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动态的网状系统,构成商王朝自上而下的统治体系.

  • 标签: 商代聚落模式 政治经济景观 统治体系
  • 简介:五凉时期姑臧城由东、西苑城,北城,匈奴城,南城五城构成。东、西二苑驻有兵户且东苑势力强大,其统治权往往影响五凉政治走向。西苑在后凉时期驻兵,兵力较东苑弱。南城政治意义较强,多成为政变首选场所。北城在后凉时期因吕氏宗亲居住而发生过叛变。南凉时期北城屠各百姓发动了民变,但影响力有限。五城间各有城门、围墙,战时可封闭城门凭借围墙割据一城,这为执政者抵御外族侵袭提供了便利,也为叛乱者创造了条件。

  • 标签: 姑臧 五凉 城市空间 政治格局
  • 简介:《哈吐什里一世的政治遗诏》是研究赫梯历史的一篇重要文献,记述了赫梯国王哈吐什里一世废黜和重新选择王位继承人以及由此引发的王室内部的一系列王权斗争等历史事件。此外,哈吐什里一世的这个重大举动和他在文中对自我形象的刻画也树立起赫梯国家国王的形象,回答了赫梯国王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的问题。这篇文献是认识赫梯国家早期王权继承和王国内部政治统治状况的重要史料。

  • 标签: 哈吐什里一世 遗诏 王位继承人 译注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民族自治地方可以灵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法律、政策;可以得到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人才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和帮助;

  • 标签: 政治文化建设 西北少数民族 新时期 民族自治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 民族区域自治
  • 简介: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得到了明显加强,但形式化、庸俗化、平淡化、简单化问题仍然存在。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应切实发挥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增强党内组织生活的实际效果,强化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规定要求落实落细。

  • 标签: 全面从严治党 党内政治生活 政治生态
  • 简介:闽西解放初期,新生的革命政权同国民党反动派在闽西的残余势力——土匪,展开一场激烈的决斗。当时,剿匪方针是军事清剿、政治瓦解与发动群众三者相结合。剿匪中的政治工作是配合军事上猛打穷追、包围堵截,鼓舞士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摇分化土匪下层,达到军事消灭的目的。本文就当时闽西剿匪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记述如下。

  • 标签: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 福建 剿匪斗争
  • 简介:2013年9月9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消息称,考古人员在西安咸阳发现一座唐墓,内中放置墓志一盒,志文近千字,记载了墓主人的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情况。根据墓志判断,此人为唐代著名的女政治家,素有“巾帼宰相”之称的上官婉儿。作为女人而热衷于政治,并能在长期的权力斗争中周旋,无论古今中外,都很少见。上官婉儿则是这少见中的一个。

  • 标签: 上官婉儿 女政治家 权力斗争 文物局 陕西省 墓志
  • 简介:一洪君彦写的《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终于出版了。这本写于三年前的回忆录,曾在报纸上刚刚公开发表几小段,就应他女儿的要求停止连载即所谓“腰斩”了;现在又因女儿的理解和鼓动,作了修改和补充,得以与世人见面,连书名从一开始也是这位女儿拟的。

  • 标签: 章含之 政治语境 生活 回忆录 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