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维护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凸显.然而,印度洋并不平静,“中国威胁论”的嗓音,美国和印度的印度洋战略部署以及两国在印度洋地区联合牵制中国的势头,印度洋沿岸地区局势动荡以及愈演愈烈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因素的叠加使我国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面临多重压力.压力当头,我们要主动探索相应的安全路径,从主动发出中国声音入手,以构建中美印良性互动关系、组建维护印度洋海上通道的多边安全机制为重点,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战略机遇,同时加强远洋海军建设,让安全畅通的印度洋海上通道服务于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大局.

  • 标签: 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 中美印关系 多边安全机制 海洋强国战略
  • 简介:8月2日,我省第二届“寻找最美基层安全卫士”大型公益活动第一轮评选结束,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全总监赵雷、石首市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大队管红杰等前20强候选人出炉。下一阶段,将从20强中评选10名“湖北省第二届最美基层安全卫士”和10名“湖北省第二届优秀基层安全卫士”。

  • 标签: 安全生产 卫士 公益活动 建工集团 执法监察 湖北省
  • 简介:南海地区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区域公共安全与服务领域合作刚刚起步,还很薄弱。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特别是南海地区大国,有必要积极主动地向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这将成为中国南海政策的新内容。中国应以建立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一东盟海洋伙伴关系的目标为指导.以耐心、坦诚、自信的心态,本着义利兼顾、合作共赢原则,主动提供地区公共安全与服务。可从中国最有实力与意愿的领域做起,从最愿意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或地区组织做起,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提供更多的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可从当前南海地区最突出、最紧迫的公共安全问题入手,重点是航行安全、搜救、海洋科研、环保、减灾防灾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务求实效,稳步推动南海地区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建设。

  • 标签: 南海问题 公共安全产品 区域合作 中国外交
  • 简介:7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胜俊、吉炳轩、万鄂湘、张宝文出席会议。在听取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的汇报后,王胜俊指出,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标签: 道路交通安全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一次全体会议 生命财产安全 执法检查 副委员长
  • 简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参与主体主要由专家构成,在评估过程中,往往受专业技术的过度理性、专家参与体验实践的有限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利益代表性等因素影响,使得专家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难以获得公众普遍认同。因此,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践运行中有必要引入公众参与制度,通过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行政部门的对话互动,实现公众意愿对政府行政的积极回应。

  • 标签: 食品安全 风险评估 公众参与 对话互动
  • 简介:近年来,东亚安全成为热点问题。相关东盟国家的国内政治出现重大变化:地区安全的参与力量、治理架构、规范与议程多元化;南海问题持续发酵,叙事升级,加剧地区紧张。本文以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剖析。现代性是西方启蒙运动后出现的社会秩序,以理性和普遍性为核心。后现代性以反权威、反正统、去中心为灵魂,以不确定性、否定性、多元性、非连续性为特征,是对现代性思维的质疑和颠覆。论文指出,东亚安全热度上升主要来自地区秩序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塑造秩序的理念不确定,基于现代思维的主导权之争与后现代去中心进程并存;在安全规范和议程上,地方知识获得更多的本土自觉.主权安全和发展安全并重,协商治理成为可行的规范:南海问题基于实在的领土争议,但又是话语建构的安全热点,服从于霸权护持的目的。面对长期化和不断复杂化的东亚安全局势,论文提出,应参照后现代性的“他者”思维.建设具有包容性和普遍代表性的地区规范和价值体系。

  • 标签: 东亚 安全 南海 现代性 后现代性
  • 简介:调查发现,农民工在职业安全健康服务方面得到的保障普遍低于正式员工,相应的安全健康服务管理完善程度也低于正式员工。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成为突出的问题,其宏观因素与中国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相关;中微观层面原因则主要由于企业是经济体和农民工流动性大的问题。提升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服务管理需要政府与社会构建促进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服务管理的公平机制,也依赖于企业应把农民工职业安全健康服务管理上升为战略性社会责任的举措。

  • 标签: 农民工 职业安全健康 促进方式
  • 简介:8月10日-12目,浦城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检查组实地察看了道路交通指挥中心(监控中心)、高速省际口官路执法检查站及德秀大道、朴树桥等危险、拥堵、事故多发路段,听取了县公安局和交通运输局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就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进行座谈交流。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执法检查 人大常委会 浦城县 指挥中心 情况汇报
  • 简介:本文分析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一些问题,探讨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介绍了国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一些做法,提出了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些理念和建议,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们参考。

  • 标签: 交通安全 宣传教育 问题 探讨
  • 简介: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为应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可以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完善网络新阵地、强化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等几方面入手。

  • 标签: 网络意识形态 安全教育 路径 大学生
  • 简介:随着机动化社会的到来,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中不完善的地方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涉及交通构成要素的部分法律务文操作性不强,配套法规规章不健全、不衔接,相关标准规定执行有困难,相关部门法律职责履行不到位。现阶段,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必须以“法治理念、创新思维、科学管理、公平公正”为原则,加强车辆源头管理,进一步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及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健全道路和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规范,增加严重影响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和幅度,做好与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的配套衔接,强化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

  • 标签: 道路交通安全 交通执法 交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 简介:摘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文化多元多样多变、信息流主客体活跃、传播渠道高效泛化等特点,凸显出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多元化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网络技术大众化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复杂化等几个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和主动权,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 标签: 西方社会思潮 大学生意识形态 核心价值观
  • 简介:公安部1月27日在京召开外国驻华执法安全联络官新春招待会,通报2015年开展国际执法合作情况,并就进一步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打击跨国犯罪进行探讨交流。据了解,过去一年来,中国公安机关全面推动与各国执法部门的交流合作。公安部领导多次出国进行务实访问,出席16个多双边部长级机制会议;79个国家的113位副部级以

  • 标签: 公安部召开 召开外国 外国驻华
  • 简介:8月24日,北京“7·23”东北虎致游客伤亡事故调查组,就上月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简称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发生的东北虎伤人事件发布调查报告.报告认定,此次事件是由于游客未遵守园方规定擅自下车致其被老虎攻击伤亡,不属于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 标签: 安全责任事故 伤人事件 事故调查 北京 老虎 动物世界
  • 简介:9月4日至5日,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在杭州举行。此次峰会承载的使命前所未有、面临的安全形势前所未有、警卫安保的难度前所未有,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公安机关始终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

  • 标签: 杭州市公安局 安全保卫工作 峰会 安全形势 省公安厅 公安机关
  • 简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自2013年启动以来,目前沿线已包含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西亚地区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门,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等相当一部分国家,远非一片阳光灿烂的净土。若干国际的政治动荡和跨国界的恐怖主义活动必然会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在该地区的拓展。“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深化各国合作的同时,更需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评估中、南亚的安全情势及我国建设“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完善安全保障措施,是“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的前提与基础。

  • 标签: 一带一路 恐怖犯罪 国际法
  • 简介:1月14日,省政府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确定今年的目标任务,安排部署近期安全生产工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就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安委会主任、省长谢伏瞻就做好今年全省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郭庚茂在批示中指出,我省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 标签: 安全生产委员会 电视电话会议 郭庚茂 省政府 谢伏瞻 部署
  • 简介:对公共事件的报道,媒体扮演了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和信息传递者的角色,通过发挥议程设置和议程引爆功能对立法议程产生压力性影响。由于立法决策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受限、立法议程设置阶段公众参与渠道不畅,立法决策者借助媒体获知公众立法需求,并在其压力影响下做出突击性回应决策。这使得立法决策可能面对一系列不利后果: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现象加重、信息结构失衡进而导致信息使用策略的失败。我国立法决策者应当正视媒体信息和公众舆论在互联网时代给立法决策带来的新约束,转变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制度的现有功能定位,公开立法议程创建环节的相关信息,增强对代表提案和立法项目建议的科学论证,以保证公众参与在立法资源分配源头环节发挥实质性影响。

  • 标签: 媒体信息 立法决策 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