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按照青海省地震局党组的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共青海省地震局党组关于加强地震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高原地震》编辑部委托青海省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对2018年《高原地震》四期期刊论文进行优秀论文的遴选和评审。经青海省地震局科技委联合期刊部分编委组成专家评审组,在遴选的基础上评选出各期优秀论文,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一、《高原地震》2018年第30卷第1期优秀论文:1.《省级地震部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制性评估事项研究与行政管理对策》2.《线性合成概率预测在天山地区的应用研究》。

  • 标签: 论文评选 地震局 高原 科技创新工作 科学技术委员会 地震安全性评价
  • 简介:摘要:酚回收装置主要用于煤气化含酚废水的脱酸脱氨,处理后,脱除含酚废水中的酸和氨氮类物质,然后通过萃取技术脱除含酚废水中的酚类物质,得到副产物粗酚,处理后的稀酚水被送至下游工段,完成酚回收装置的工艺处理。

  • 标签: 酚回收装置 出水总酚 原因 处理措施
  • 简介:为揭示西北黄土高原典型农作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利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1987—2016年与胡麻1988—2004年物候观测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春小麦、胡麻典型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及典型生育期间隔日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分析期内,春小麦、胡麻出苗期的变化幅度最大,最早和最晚出现日期分别相差36d和30d;春小麦播种—出苗、抽穗—开花期间隔日数显著缩短(P〈0.05),开花—乳熟期的间隔日数显著延长(P〈0.05),胡麻各物候期间隔日数变化不明显(P〉0.05);春小麦、胡麻各物候期间隔日数与日照的相关性最好(P〈0.01)(除春小麦开花—乳熟期显著相关及胡麻现蕾—开花期相关性不明显);分析期内,春小麦、胡麻全生育期持续时间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 标签: 农业物候 线性变化率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 简介:介绍了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概念和评估方案,并据此估算和分析了1990年和1997年黄土高原地区130个县市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布现状;然后利用IPCC推荐的最新GCM模拟结果确定了我国西北地区未来2010~2050年气候变化情景,在现有和设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分析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并讨论了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标签: 黄土高原 农业生产 气候脆弱性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内容摘要】:乌鲁木齐分公司冬季供热运行期间,近年来,在煤质变化、气候特点、超低排放改造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出现机组空预器差压逐步升高现象,调取机组锅炉及脱硝系统运行数据,发现锅炉进行燃烧调整或机组负荷发生较大调节时,脱硝入口NOx波动较大,空预器差压逐渐升高,分析空预器差压升高的原因,通过提高空预器入口风温、加强燃煤掺配掺烧、温升法将NH4HSO4气化并随烟气带走,从而达到降低空预器差压的目的,解决了空预器堵塞的问题。

  • 标签: 空预器压差高原因分析解决方案
  • 简介:研究了纳帕海高原湿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沼泽和浅水沼泽草甸,排水疏干后用于放牧的草甸、垦后湿地相比,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了4.33%、7.32%和5.64%,全氮分别减少了0.1%、0.33%和0.16%,除垦后湿地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外,速效养分呈现和有机质、全氮一样的变化趋势,均随人为活动干扰加剧而不断下降,土壤酶活性中蛋白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垦后湿地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较高,土壤质量改善,这与人为大量施用有机肥和周围山上水土流失带下土壤养分汇集有关,但其湿地环境已完全转化为旱生环境,湿地功能丧失.综合土壤性质10项指标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表明,与天然沼泽比较,沼泽草甸和草甸湿地均出现退化现象,垦后湿地环境完全改变,应及时进行保护和恢复,退耕还湿.

  • 标签: 纳帕海 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退化指数 高原湿地
  • 简介:利用甘南州8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甘南秋季连阴雨在9月各旬均可出现,10月只在上、中旬出现,地理分布上秋季连阴雨出现次数自西向东减少,玛曲、碌曲最多,卓尼、临潭最少。过程降水量在15.0~50.0mm之间的连阴雨出现次数最多,约占总次数的78.0%;持续时间出现最多的是5~10d,约占总次数的84.4%。近30a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出现站次呈"V"形分布,1980年代秋季连阴雨次数较多,1990年代秋季连阴雨出现站次最少,进入21世纪后连阴雨次数开始增多,秋季连阴雨次数的多少对秋季降水量有直接影响。1990年代甘南高原秋季连阴雨次数与秋季降水量的减少是由于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的调整所导致的,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个例分析表明,在副高边缘型连阴雨过程中,副高偏强,有利于副高西�

  • 标签: 气候特征 特征环流 环流形势
  • 简介:研究了若尔盖高原3种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与水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典型泥炭土有机碳含量最高(230~270g/kg),其分别是腐殖泥炭土的1.3~3.3倍和腐殖土的6.75~15.3倍。同样,泥炭土有机碳密度最大(52~66kg/m3),其次是腐殖泥炭土(40~75kg/m3),最小是腐殖土(14~30kg/m3)。腐殖土有机碳储量只相当于泥炭土和腐殖泥炭土的37%左右。腐殖泥炭土和腐殖土有机碳含量和水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n=18,p〈0.01),说明水分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排水疏干等干扰措施会直接影响其有机碳的积累。

  • 标签: 腐殖土 腐殖泥炭土 泥炭土 土壤有机碳 若尔盖高原
  • 简介:本文利用西藏高原近40年来的逐月气象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西藏高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和降水量4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近40年来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日照时数是西北部长,东南部短,且东南部呈一定的下降趋势,西北部呈一定的上升趋势;(2)年平均气温以0℃和5℃为界划分为3个区,研究区全年总体表现出升温趋势,藏西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大于藏东地区;(3)蒸发量年变化很大,研究区整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从西部向东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仅西部和东南部小部分地区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余地区都为下降趋势;(4)降水趋势变率空间分布上的基本规律是:其大小由东往西逐渐减小,藏中和藏东为上升趋势,藏西为下降趋势.另外,4个要素各月与各季节的变化趋势与年变化趋势间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

  • 标签: 气候变化 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 趋势 西藏高原
  • 简介:利用陕西黄土高原47a地质灾害和相对应的降雨资料,在陕西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基础上,采用面平均雨量确定各易发区的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降雨量,各易发区的临界雨量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滑坡和崩塌的临界雨量明显不同,一般滑坡临界雨量均高于崩塌;高易发区的临界雨量并不一定低于中易发区和易发区。利用相关统计分析和日综合雨量方法,确定诱发地质灾害的降雨临界值,诱发滑坡的降雨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分别为25、35、65mm,诱发崩塌降雨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分别为15、30、50mm。

  • 标签: 陕西黄土高原 地质灾害 日综合雨量 降雨临界值
  • 简介:利用阿拉善高原近40a(1971-2010年)观测年及四季平均总云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Hurst指数,并对总云量与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等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阿拉善高原近40a平均总云量在38.3%~45.8%之间;北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减少趋势显著,南部地区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2)年平均总云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春季、秋季和冬季总云量与降水、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显著负相关,与平均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夏季总云量和降水量相关不显著,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3)Hurst指数分析显示,阿拉善高原北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南部地区春季总云量、东北地区夏季总云量未来将显著减少,其余地区年及四季总云量的减少趋势不显著.

  • 标签: 阿拉善高原 时空变化特征 平均气温 HURST指数 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需求的增大,国防等各方面的要求,长大深隧道逐渐增多,高原铁路隧道岩爆是困扰业界的一大难题,无论是对安全、质量和进度都带来了极大困难。 为保障隧道施工的顺利实施,包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加强岩爆地质灾害的分析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高原隧道岩爆发生条件;预测方法以及对隧道工程的影响,研究了岩爆段施工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 标签: 隧道岩爆 影响 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根据欧亚地区大尺度环流调整,应用天气学原理对鄂尔多斯地区2007年9月26日-10月13日持续性阴雨天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持续性阴雨天气与历史同期相比特点、距平百分率、几个主要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及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对今后中秋季节持续性降水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大尺度天气系统 持续性阴雨天气 主要影响系统
  • 简介:在研究黄土高原东亚季风地质时期周期演变中,引入了用于定量检测周期的奇异谱分析方法,结合小波分析,对典型的黄土高原陕西省洛川黄土剖面、甘肃省灵台黄土剖面的磁化率中2.6MaB.P.以来东亚季风的强信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1.0MaB.P.之间地质时期,除在1.87~1.37MaB.P.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周期演变不明显的缺失时段外,东亚季风演变的主导周期是40ka,0.9~0.6MaB.P.是40ka周期和100ka周期的调整过渡期。0.6MaB.P.以来的主导周期是100ka。研究还发现,1.2MaB.P.前后没有明显的周期差异,说明1.2MaB.P.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周期转型事件,而是周期演变过程中的触发事件,这一触发事件对0.9MaB.P.以后出现的周期转型事件影响深刻。40ka周期从1.2MaB.P.开始衰减,至0.9MaB.P.时100ka周期逐渐建立。0.6MaB.P.开始东亚季风出现冷暖大幅振荡的100ka演变周期,因而0.6MaB.P.具有气候振荡加剧的突变性质。

  • 标签: 小波分析 奇异谱分析 黄土 磁化率 东亚季风
  • 简介: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选择1977年的LandsatMSS影像、2007年的LandsatTM影像和研究区90m分辨率的数字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若尔盖高原1977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沼泽面积/沼泽化草甸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由1977年的1/3减少到2007年的1/7;2007年沼泽面积明显减少,其面积只占沼泽湿地总面积的13%;两个时期,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都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90;与1977年相比,2007年沼泽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单一,而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都在增加;研究区沼泽湿地90%以上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空间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的退化程度显著增高;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发生了一定的空间位移,沼泽质心向西南偏移了3.88km,沼泽化草甸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2.35km。

  • 标签: 景观格局 沼泽 沼泽化草甸 若尔盖高原
  • 简介:摘 要 :本文通过对国家 I级高风险不良地质长大隧道藏噶 隧道2#横洞Ⅴ、 VI级洞身软岩大变形施工,了解并熟悉围岩变形内在成因机理,探索并掌握软岩变形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变形施工控制技术,抑制因软岩变形而产生的隧道初支变形,消除初支结构破坏,保障施工作业安全。

  • 标签: V级围岩,高风险 不良地质,软弱变形,变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