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岩心、岩屑样品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甾烷及萜烷色-质实验数据,分析了长兴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根据干酪根生烃原理,采用蒙特卡罗随机抽样模拟法计算烃源岩生烃强度。结合区域构造与沉积特征,认为涪陵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下旋回斜坡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具有低等级别的生烃能力。

  • 标签: 四川盆地 涪陵地区 长兴组 烃源岩 生烃能力
  • 简介:为探讨唐山-天津地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控制因素及其补给来源,2016年8月在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采取了21个温泉、地热井水样,进行离子特征,3He、4He、20Ne气体同位素及δD与δ18O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地热井温度为27.5-92.6℃,TDS(Totaldissolvedsolids)为430.3-2370.8mg/L,δD和δ18O分别为-74.04‰--69.27‰与-10.32‰--8.04‰;Na+为主要阳离子,阴离子浓度变化较大,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该区域水化学类型可以分为9类:Na-Cl·SO4、Na-Cl·SO4.HCO3、Na-Cl·HCO3、Na-HCO3、Na-SO4、Na-HCO3·SO4、Na-SO4·HCO3、Na-HCO3·Cl、Na-HCO3·SO4·Cl,水化学类型与含水层的岩性有关。He、Ne气体同位素组分表明,区域内地热水中气体具有幔源、壳源、大气来源的混合特征。H、O同位素组成指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δD平均值为-71.62‰,基本等同于华北地区现今δD的平均值(约-70‰),暗示其地下水年龄较小,补给时的气候条件与现今接近。S3、S6、S14、S17、S20有明显的氧漂移,主要原因是地热水温度较高,以及大陆效应与高程效应的影响。

  • 标签: 地热水 氢氧同位素 氦同位素 离子浓度
  • 简介:据英刊《Geo—Arabia》2002,7(2)报道,科威特上白垩统Mauddud组是主要的含烃层段之一。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可分辨出生油岩、储集岩和非产层带。结果显示南部油田和北部油田的有机质性质和数量的相似性,均受岩性、孔隙度和残余油饱和

  • 标签: 科威特 上白垩统 Mauddud组 碳酸岩储层 生油岩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简介:总结了大洋锰结核(壳)的形态、构造、矿物组合、元素富集特点,以及区域分布和南极底流活动的关系,采用ICP-MS测试手段对中太平洋海山区17个锰结壳样品和1个基岩样品的稀土元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富钴结壳的REE含量很高,平均为1716.66×10^-6,轻稀土明显富集,LREE/HREE平均为4.82,锰结壳样品中除MID06样品有轻微的Ce负异常外,其余样品均具明显的Ce正异常,基岩MKD01呈明显的Ce负异常.不同区域锰结核(壳)中稀土元素的对比研究表明,南极底流活动区和非活动区Ce/La值有显著差异,但不能通过Ce/La值确定底流的迁移路径.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大洋成矿作用与海洋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

  • 标签: 锰结核(壳) 南极底流 稀土元素 中太海山区
  • 简介:2018年8月24-27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具体承办的第九届实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专业委员会议在贵阳召开。来自国内外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刘丛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任建国处长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重点实验室 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 贵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简介:底质特征是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所必需的重要依据。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是底质特征的主要内涵之一。陆架区海底沉积物是由不同来源(陆源、生物源、火山源、热液源和自生源)物质按不同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各种不同来源的物质,特别是陆源物质在混合源沉积物中的绝对份额或...

  • 标签: 元素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定量方法
  • 简介:为确定西昆仑卡拉吉拉花岗岩体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体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3.2±2)Ma(MSWD=0.19),属于晚三叠世早期的岩浆活动产物;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碱度率,低Al2O3、Fe2O3、MgO、P2O5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富集Rb、Th、Zr、Hf等元素,强烈亏损Ba、Sr、P和Ti元素,相对亏损Nb和Ta元素,为高钾偏铝质钙碱系列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标志着西昆仑造山带在晚三叠世早期造山作用结束,为向板内伸展的环境过渡。

  • 标签: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西昆仑卡拉吉拉
  • 简介: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安徽省休宁-歙县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认为Au、Ag、Pb、W、Bi等为研究区主要成矿元素。通过总结元素组合特征和异常空间分布规律,认识到异常围绕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具有明显的高中低温分带特征,推断解译认为本地区多金属矿化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矿产分布特征,圈定了5处成矿远景区。结果表明通过应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可以有效的优选找矿目标,明确找矿方向。

  • 标签: 水系沉积物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远景区 休宁-歙县地区
  • 简介: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的地球化学论证汪东波(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12)邵世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熊耳山,金矿床,成因,地球化学,成矿物质1地质概况熊耳山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华熊台隆之...

  • 标签: 熊耳山 金矿床 成因 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
  • 简介: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地球化学演化与古气候变迁刍议余素华,文启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古气候,地球化学演化,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在更新世初期,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改变了大气环流形式,季风开始占主导优...

  • 标签: 古气候 地球化学演化 晚新生代以来 青藏高原
  • 简介:为充分展示、交流和总结中国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与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拟定于2015年6月23~29日在吉林长春召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及主办单位会议主题: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学术年会 中国 化学研究 主办单位 研究成果
  • 简介:为探讨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在深水区域的沉积环境及其伴生的Ni-Mo多金属富集层的金属元素来源,对湘西寒武纪初期盆地相区龙鼻嘴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分析了样品中干酪根的微量元素含量和全岩V、U、Mo与TOC含量并就微量元素比值与TOC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干酪根中的Th/U、V/Sc和V/Cr值在剖面上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V、U和Mo与TOC的相关性可知剖面沉积过程中存在硫化环境,Ni-Co-Zn三角图解中多数样品分布于热水沉积区域。初步推断剖面下部的NiMo多金属富集层,其具有微量元素明显富集和碳同位素较大负值的特征,可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寒武纪初始阶段深水区域可能处于短暂的硫化环境,伴随着沉积环境的充氧之后变为广泛的厌氧环境;黑色岩系沉积过程中有热液活动参与,Ni-Mo多金属富集层中部分元素的极度富集可能是还原的海水和海底热液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寒武纪初期 微量元素 有机质 黑色岩系 湖南
  • 简介:依据城山多金属矿化区地质特征,结合已知矿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了矿区地球化学成矿环境,矿化地球化学判别指标,对区内新发现的异常进行了地球化学成矿环境分析和异常识别,提出了区内有寻找热液型多金属的找矿靶区。

  • 标签: 长江中下游 城山多金属矿化区 地球化学勘查 远景预测评价
  • 简介:为预测范庄银矿床M23主矿体的深部变化趋势,在对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矿体具有明显的侧伏现象。微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Cu、Sb、As为矿体的近矿指示元素,矿体具有多期次的特点。M23矿体化探数据表明,矿体自上而下其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u-Bi-Cu-As-Zn-Pb-Sb-Mo-Ag-Sn-W-Hg,具有明显的"头尾晕共存"和"反分带"特征。结合矿体剥蚀系数的变化规律,预测在M23矿体向深部(696m以下)有较大延深(伸)或有深部有盲矿体存在,钻探验证(见矿高程370m)说明矿床深部有较大的增储潜力。

  • 标签: 原生晕 轴向分带 深部预测 范庄银矿 河南
  • 简介:摘要:水系沉积物测量是一种高效的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在金属矿产勘查初期对提取成矿信息、圈定找矿远景区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区为高原山地地形,属寒冷湿润气候区,区内沟谷纵横,水系发育,适合开展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据常家山地区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进行核密度估算、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利用浓度-面积(C-A)分形模型确定各元素和因子的异常阈值,从而得到相应的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筛选成矿有利地段,缩小找矿靶区;进一步通过原生晕找矿法和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查明常家山成矿规律,为勘查找矿提供新方向。本文对四川金阳地区水系沉积物磷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磷异常 麦地坪亚段 磷矿 地质意义
  • 简介:水文和地球化学监测是典型试验场地特征描述和二氧化碳利流监测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次试验把二氧化碳注入德克萨斯州北部海湾地区河成三角洲Frio地层的含咸水砂层。注入的二氧化碳在原地形成超临界相,与周围咸水相比超临界相二氧化碳具有气体特征(低密度和粘度),而一些二氧化碳溶解于咸水。典型试验通过1个注入井和1个监测井完成。在两个水井均开展了压力和流速监测;在监测井持续采集地表流体样品和定期采集井下液体样品。在二氧化碳注入之前开展的场地特征描述包括:在抽水试验的同时进行压力瞬变分析,来评估单相流动特征;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水力连通性;确定对应的边界条件以及分析地层范围内的环境条件。此外,在注入二氧化碳前开展的示踪剂试验,有助于评估在单相条件下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动态孔隙率和流径的几何形状。在注入二氧化碳前开展的地球化学采样,能为随后开展的地球化学监测提供基准,并有助于确定注入二氧化碳时使用的最佳示踪剂。在二氧化碳注入期间,开展水文监测来评估两相流动特征,并协助监测注入的二氧化碳羽流的运动;而通过地球化学采样能够提供二氧化碳和示踪剂到达监测井的直接证据。而且,含有二氧化碳的水能起到弱酸的作用,可与含水层内多种矿物发生反应,在监测井采集水样时可提供明显的化学信号。单相示踪剂试验和二氧化碳(以及与二氧化碳同时注入的示踪剂)的临界点曲线对比结果显示: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固有咸水之间存在两相流动过程:为了有效地把二氧化碳封存于咸水含水层,必须充分了解二氧化碳封存场地当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 标签: 二氧化碳溶解 化学监测 试验场地 地球化学 水文监测 咸水层
  • 简介: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储集层主要由细-中晶白云岩组成,其次为微晶白云岩。根据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细-中晶白云岩与微晶白云岩在阴极发光特征方面很相似,都不发光,且在Mg、Ca、Fe、Mn、Sr和Ba含量方面也没有区别。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的细-中晶白云岩是微晶白云岩在准同生期重结晶形成的,控制重结晶的主要因素是引起准同生白云石化的蒸发卤水下渗。这一认识为确定研究区白云岩储集层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四川盆地 上二叠统 长兴组 白云岩 白云石化
  • 简介:博格达三个山地区基性岩墙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岩墙属亚碱性系列,为岩浆高度演化产物,轻稀土富集,不相容元素Ba,La,K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h,Yb相对亏损,Ti亏损不明显,Nb/Ta(平均14.1)、Zr/Hf(平均35.99)比值与原始地幔Nb/Ta(17.8)、Zr/Hf(37)比值相似,(Th/Nb)N的值大于1,Nb/La比值小于1,表明该岩墙的岩浆源自地幔,且在侵位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本区基性岩墙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22.1±6.5)Ma,表明是博格达造山带岩石圈拉张减薄时的产物,反映晚石炭世早期博格达造山带处于岩石圈拉张的构造环境与动力学背景。

  • 标签: 博格达 三个山 基性岩墙 地球化学 U-PB年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