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118例中、重型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研究,监测入院时、入院后3d、7d和两周时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糖、GCS,于出院时和三个月后作GOS预后评分,分析血糖水平与损伤严重度和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260mg/dLvs130mg/dL,P〈0.005)。入院时血糖≥260mg/dL的患者均死亡。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常发生应激反应性早期高血糖,它是损伤严重度的指示和可靠的预后预测指标。

  • 标签: 高血糖 弥漫性轴索损伤 预后
  • 简介:本期讲座中,我们将向读者介绍单组设计、配对设计、交叉设计定量与定性资料差异性检验时的样本含量与检验效能估计。一、单组设计定量与定性资料差异性检验时样本含量与检验效能估计单组设计是指对来自某个总体的一个随机样本在一个特定条件下观测其定量或定性指标的取值。

  • 标签: 差异性检验 配对设计 样本含量 检验效能 定性资料 交叉设计
  • 简介:在第17届欧洲卒中会议(EuropeanStrokeConference,ESC)上,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Yusuf等介绍了有效避免复发性卒中预防方案试验(PreventionRegimenforEffectivelyAvoidingSecondStrokes,PROFESS)的结果,认为卒中后即刻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替米沙坦不能对复发性缺血事件提供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复发性卒中 替米沙坦 试验 预防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安慰剂
  • 简介:目的:探究简化的静滴rt-PA治疗标准流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背景:静滴rt-PA治疗比例仍较低(1%~3%),其中一种解释归咎于既往治疗的合理标准。NINDS治疗标准的循证证据较少,而大多医疗中心甚至应用较原先研究更严格的标准。我们认为rt—PA治疗比例可通过简化治疗规范疗程而提高,并获得可观的获益。

  • 标签: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治疗标准 静滴 急性卒中 RT-PA 循证证据
  •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40例(观察组),单纯使用氯吡格雷治疗40例(对照组),治疗后4、12、24周检查患者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乳酸脱氢酶(LDH)、血粘滞度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评定斑块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周对照组患者TG、LDL-C、MAR,12周观察组患者TG、CH,24周观察组患者TG、CH、LDL-C、MAR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周CH,治疗后24周TG、CH、LDL-C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4周观察组患者粥样斑块积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可以稳定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安全可靠.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惠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NINDS)溶栓入选标准,用rt-PA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溶栓治疗.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于患者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24h、3d,2周和1个月分别监测其病变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18例患者进行了脑血液动力学监测.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6~16分,平均(11.4±2.8)分.溶栓前TCD检查T1B10级1例,1级5例,2级8例,3级3例.4级2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5级1例(腔隙性脑梗死).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2~3h,平均(2.80±0.20)h.闭塞动脉在溶栓过程中再通2例,溶栓后1h内通1例,24h内再通4例,溶栓再通4h后再闭塞1例,其余无变化.溶栓前与溶栓后24h、3d、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及T1B1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T1B1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溶栓前后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神经功能变化明显相关,脑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溶栓疗效.

  • 标签: 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超声检查 多谱勒 经颅 血液动力学现象
  • 简介:目的通过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探讨使用rt-PA对超早期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超早期脑梗死惠者308例,根据家属的意愿及是否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分别给予溶栓治疗和非溶栓治疗.溶栓组221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其中92例给予rt-PA0.9mg/kg,发病在3h内68例,>3~≤4h内9例,>4~≤6h内15例.129例给予rt-PA0.6~0.8mg/kg,发病在3h内72例,>3~≤4h内24例,>4~≤6h内33例.对照组87例,未应用rt-PA治疗.记录各组在基线、治疗24h、发病90dNIHSS评分、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定叉为发病90dBarthel指数≥95;颅内出血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同时记录随访期间的血管性死亡事件和卒中再发事件.应用Iogistic多因素分析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的独立相关因素为患者接受治疗前NIHSS评分(OR=2.067,95%CI1.201~3.556,P=0.009),冠心病史(OR=1.942,95%CI1.040~3.625,P=0.037)和溶栓治疗(rtPA0.9mg/kg时,OR=0.414,95%CI0.207~0.826,P=0.012;rtPA0.6~0.8mg/kg时,OR=0.261,95%CI0.137~0.497,P<0.01).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在rtPA0.9mg/kg溶栓组与rtPA0.6~0.8mg/kg溶栓组分别为3.3%(3/92)和4.7%(6/12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不同剂量rt-PA(0.6~0.8mg/kgvs0.9mg/kg)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伴有心房颤动、糖尿病史将可能影响预后.

  • 标签: 重组组织溶纤溶酶原激活剂 脑梗死 静脉溶栓
  • 简介:在2011年第4期和第5期的讲座中,我们介绍了成组设计三种特殊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问题,本期讲座中将为读者介绍成组设计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差异性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所谓差异性检验,研究目的是分析两组样本所代表的两个总体均数(或总体率)是否相等。对于定量资料,若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可采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检验进行分析;否则,需要采用秩和检验。对于定性资料,可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

  • 标签: 样本含量估计 差异性检验 成组设计 定性资料 检验效能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