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湖北省中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血红蛋白变异性(hemoglobinvariability,Hb-Var)情况,并探讨Hb-Va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湖北省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期间MHD患者56例,入组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随访6个月内记录患者使用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rythropoietinstimulatingagents,ESAs)剂量、ESAs调整次数、静脉铁剂总量、血液透析滤过及血液灌流次数,6个月内至少检查3次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钙(calcium,Ca)、血磷(phosphorus,P)、全段甲状旁腺素(immuno—reactiveparathyroidhormone,iPTH)、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以血红蛋白变异系数(hemoglobin-coefficientofvariation,Hb_CV)代表Hb-Var,分析HtrVar的影响因素。结果①血红蛋白波动组43例,占总例数76.79%;②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性别、年龄、透析龄、血管通路、静脉铁剂总量、ESAs调整次数方面,Hb-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lyCV与ESAS调整次数、静脉铁剂总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7、0.264,P〈0.05),与透析龄、SF、Alb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3,-0.390,-0.418,P%0.05),与年龄、血钙、血磷、iPTH无相关性;④Hb-CV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性别、血管通路、ESAs调整次数、静脉铁剂总量、SF与Hb-CV独立相关。结论MHD患者普遍存在Hb-Var,年龄越大血红蛋白波动可能更明显。血红蛋白的波动与性别、血管通路、使用静脉铁剂关系密切。Hb-Var与慢性肾脏病预后的关系尚存争议,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红蛋白 变异
  • 简介:目的:了解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类型、损害程度,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经肾活检证实为原发性IgA肾病的121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1例中男55例,女66例,平均年龄(33.33±10.59)岁;临床表现以尿检异常型最常见,为50例(占41.3%),其次是高血压型25例(占20.7%)及大量蛋白尿型21例(占17.3%);肾脏病理类型多样,Hass分级以Ⅲ级为主(占47.9%);伴新月体形成39例(占32.2%),伴肾小管损害91例(占75.2%),伴有血管病变23例(占19%),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以IgA+IgM+C3型比例最高为48例(占39.67%),IgM沉积总计达77例(占63.63%)。结论: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多样,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要综合临床表现并早期行肾活检以明确肾脏病理诊断。

  • 标签: IGA肾病 肾活检组织 肾脏病理
  • 简介:慢性肾衰竭(CRF)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不可逆性疾病之一,而在CRF基础上并发急性肾衰竭(ARF)的患者也逐渐增多,成为临床不容忽视的一种现象。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4年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CRF合并ARF68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急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 预后分析 可逆性疾病 人体健康 CRF
  • 简介: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性、诊治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报告经治3例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肿瘤分别位于右肾中上部、左肾上极和左肾肾盂旁,肿瘤大小分别约5.3cm×4.5cm、8.2cm×4.7cm、6.0cm×4.8cm。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肿瘤边界清楚,切面呈棕黄色,质地均匀,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细胞均匀一致,排列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胞质含有许多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随访10~35个月,均存活。结论肾脏嗜酸细胞瘤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方面无明显特异性表现,确诊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确诊后治疗以保留肾脏手术为宜,因肿瘤中可能含有恶性成分,术后密切随访很重要。

  • 标签: 肾肿瘤 嗜酸细胞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ductcarcinoma,CDC)和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carcinoma,TCC)均比较罕见,其临床表现与其他亚型肾细胞癌类似,无特异性。与最常见的肾透明细胞癌相比,肾CDC和肾TCC的影像学、病理特征及预后

  • 标签: 肾集合管 囊性癌 肾管 肾透明细胞癌 肾细胞癌 肾髓质
  • 简介: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并发主动脉夹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合我院收治的3例及近13年国内各类期刊发表49例共52例分析总结。结果:经内外科、介入治疗,控制血压及心率、加强透析等治疗,35例患者病情好转,至其文章发稿时仍存活,死亡17例。结论: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合并主动脉夹层可能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急性期经内科药物强化治疗,同时加强透析,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介入治疗AD支架置入腔内隔绝术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 标签: 终末期肾病 透析 主动脉夹层
  • 简介:肾乳头状细胞癌是肾癌的一个亚型,与非乳头状肾癌相比,其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1]。临床中,肾乳头状细胞癌较少见,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对武汉市普仁医院泌尿外科近两年来收治的2例肾乳头状细胞癌误诊为肾囊肿的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乳头状肾癌 临床分析 肾囊肿 细胞癌 误诊 生长缓慢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PKERP)保留前列腺尖尿道黏膜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及对于保留尿控功能的优势。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2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随机采用常规的PKERP与保留黏膜的PKERP,各110例。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列腺切除量、膀胱持续冲洗时间、手术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间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最大尿流率均显著改善(P〈0.05);对比而言,保留黏膜PKERP组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43.6%vs28.2%)及拔除尿管后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率(33.7%vs18.2%)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前列腺体积分层分析,对于大体积前列腺(≥80g),保留黏膜PKERP组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常规PKERP组(57.6%vs28.6%,P〈0.05),而〈80g的前列腺,两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差异(39.3%vs28.1%,P〉0.05)。结论保留黏膜PKE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短期疗效与常规的PKERP相同,既不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膜穿孔率,又可有效减少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特别是对于大体积的前列腺,对于保留尿控功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剜除术 尿失禁
  • 简介: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ehyperplasia,BPH)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prostate,TURP)后再入院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BPH行TURP术后再入院患者122例,其中腺体残留或复发者47例,TURP术后继发出血36例,尿道或膀胱颈狭窄32例,附睾炎6例,气囊尿管乳胶碎片遗留于膀胱1例。结果本组122例,97例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诊6个月至1年,效果满意84例(87.6%);9例尿道狭窄,术后需要定期尿道扩张。结论术前准确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术中、术后正确处理是预防患者再次入院的关键,再次手术应首选经尿道手术。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酪氨酸激酶B(TrkB)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珐前列腺肿瘤标本60例,其中前列腺增生标本14例,前列腺癌标本46例,均为存档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TrkB表达。结果TrkB在前列腺增生组织表达为14.29%,在前列腺癌组织为80.4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6,P〈0.01)。TrkB表达水平在与Gleason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672,P〈0.001),在不同临床TNM分期组间,在血清PSA浓度≤20ng/mL与〉20ng/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kB很可能是前列腺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并有可能作为判断前列腺癌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靶基因。

  • 标签: TrkB基因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膀胱不同部位注射A型肉毒素(BTA)治疗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5.2)、CochraneLibrary(1996~2015.2)、Embase(1974~2015.2)、CNKI(1994~2015.2)、万方数据库(1989~2015.2)、CBM(1978~2015.2)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包括248例患者,注射部位有三种:膀胱体、膀胱体+膀胱三角、膀胱三角。Meta分析结果显示:膀胱三角+膀胱体注射方式与膀胱体注射方式相比,治疗成功比[RR=1.57,95%CI(0.79,3.12),P=0.20]、尿失禁减少次数[WMD=-6.47,95%CI(-14.21,1.27),P=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尿动力学参数中第一排尿感时膀胱容量(VFDV)变化前者效果优于后者[WMD=33.80,95%CI(3.27,64.340),P=0.03],但其余尿动力学参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三角注射方式与膀胱体注射方式相比,治疗成功比[RR=0.52,95%CI(0.07,3.75),P=0.52]、尿失禁减少次数[WMD=1.03,95%CI(-0.35,5.11),P=0.62]、尿动力学参数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纳入5篇文献中均未报道膀胱三角区注射导致新的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病例。结论肉毒素A膀胱体、膀胱体+膀胱三角和膀胱三角三种注射方式治疗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症 肉毒素A META分析 荟萃分析 膀胱三角区
  • 简介: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与环磷酰胺(CTX)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的疗效比较。方法:2005年3月~2009年8月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使用CsA治疗的患者作为CsA治疗组,使用CTX治疗的患者作为CTX治疗组。CsA组起始剂量1.0~1.5mg/kg,血药浓度调整在100~150ng/L。CTX组1.0g/次,1次/月,累积量不超过8g。观察两组蛋白尿、血浆白蛋白、肾功能变化情况及不良副作用。结果:(1)CsA组缓解率为59.2%(42/71),其中23.9%(17/71)完全缓解;CTX组缓解率为50%(28/56),其中19.6%(11/56)达完全缓解。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17,P〉0.05)。(2)MN型肾病患者,本研究中CsA组总缓解率78.6%(33/42),完全缓解率为45.2%(19/42);CTX组总缓解率为48.5%(16/33),完全缓解率为21.2%(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80,P〈0.05)。(3)毒副作用:CsA组血压升高9例,6例Scr上升,肝功异常4例,高尿酸血症3例,肺部感染2例,占32.4%(23/71);CTX组6例肝功能异常,4例白细胞减少,7例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4例合并肝功能异常),1例血尿,总共占32.1%(18/56)。结论:CsA与CTX对RNS患者的疗效总体无明显差别,但对MN,CsA疗效可能优于CTX,但维持时间及维持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环孢素A 环磷酰胺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IMN)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肾病科住院,经肾活检病理诊断为IMN患者89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5.2±13.1)岁,病程7d~84个月,平均病程(12.4±18.2)个月,根据不同年龄进行分组,年龄小于20岁(小于20岁组)4例,年龄20-39岁(20-39岁组)22例,年龄40-59岁(40-59岁组)52例,年龄60岁以上(60岁以上组)11例。比较各组间的临床指标,病理分期、免疫荧光检查等。结果89例IMN患者发病年龄以40-59岁组为最高峰(52例,占58.4%);临床表现中以肾病综合征最多见(66例,占74.2%),其次浮肿(63例,占70.8%)。不同年龄组的IMN患者临床指标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血肌酐、尿酸、24h尿蛋白定量与年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尤其是40~59岁组和60岁以上组患者高血压、高血脂明显高于小于20岁组和20-39岁组。病理资料显示,40~59岁组及60岁以上组患者肾脏病理指标中肾小管一间质损害程度及动脉壁增厚变性较小于20岁组和20-39岁组严重,病理分期以Ⅲ期最常见(34例,占38.2%)、其次Ⅱ期(20例,占22.5%);免疫荧光以IgG沉积最多见(86例,占96.6%)、其次为C3沉积(55例,占61.8%)。结论IMN患者以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多见,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40岁以上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血肌酐、尿酸,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及动脉壁增厚变性较严重,故对IMN患者应早期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疾病进展情况,对实施治疗方案及延缓疾病进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肾活检 年龄 临床病理
  • 简介:我们收治了23例终末期尿毒症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23例患者,男9例,女14例,年龄37~86岁,病程1~96个月。血尿素氮(23.5±8.7)mmol/L、血肌酐(872.7±317.2)μmol/L,均符合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尿毒症的诊断标准。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终末期尿毒症 临床分析 并发 mol/L 神经精神症状
  • 简介:目的比较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及血清肌酐(SCr)诊断儿童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性。方法对136例儿童肾脏病患者分别测定CystatinC,SC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以校正的Ccr值将患儿分为4组。A组62例,Ccr≥80ml·mim^-1·(1.73m^2)^-1;B组33例,Ccr50-79ml·mim^-1·(1.73m^2)^-1;C组30例,Ccr30~49ml·mim^-1·(1.73m^2)^-1;D组11例,Ccr<30ml·mim^-1·(1.73m^2)^-1。CystatinC采用颗粒增强散射比浊法测定。以Ccr<80ml·mim^-1·(1.73m^2)^-1为肾功能减退,比较CystatinC与SCr检测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以及该两项指标与Ccr的相关性。结果Ccr与上述两项指标均呈负相关。CystatinC与Ccr的相关性优于SCr与Ccr的相关性,且CystatinC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佳。结论CystatinC发现肾功能损害敏感性好,准确度高,适用于患儿肾功能监测

  • 标签: 血清胱抑素C CYSTATIN 比较分析 儿童 血肌酐 颗粒增强散射比浊法
  • 简介: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保险的不断普及与完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寿命显著延长。随着透析治疗时间延长,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骨折发生率明显增高,已成为影响其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课题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进行分析探讨。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骨折发生率 相关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血液净化技术 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