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对成年小鼠室膜下区(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各24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7、14、21及28d时,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及BrdU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双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7d,脑梗死组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假手术组与脑梗死组分别为45.0±5.6和245.0±26.1、0和201.9±21.3、0和159.3±16.4,14d后开始下降(P〈0.05)。脑梗死组MCAO术后7和14d,可在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观察到BrdU和DCX阳性细胞;术后28d,损伤侧纹状体可见BrdU和Neu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BrdU和GFA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可促进成年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及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增多,并诱导SVZ区干细胞向纹状体迁移且分化为神经细胞,从而促进SVZ区的神经发生。

  • 标签: 脑梗塞 室管膜 神经发生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新进路-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颈内静脉穿刺置在婴儿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技术特点。方法:随机选择拟行心脏外科手术1个月~1岁婴儿100例,选择右侧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行颈内静脉穿刺置,采用Seldinger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总穿刺成功率97.00%,一次试穿成功率86.00%,进针深度为(O.98±0.30)cm,中心静脉置成功率100%。颈胸部X线片示:导管尖端位于右房V162例,位于上腔静脉下段38例。无气胸、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颈内静脉穿刺置应用于婴儿心脏外利于术.具有标志清楚、定位明确、穿刺置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 标签: 静脉 穿刺术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置引流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的探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胆囊造瘘术,研究组患者首先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置引流,择期再行胆囊切除术。结果经过治疗,结果证明研究组患者在术后腹痛缓解时间、术后恢复并发症上效果皆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置引流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症状,有效控制感染,胆囊穿刺置引流术比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较快,并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超声引导胆囊穿刺置引流治疗,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推广前景,特别适用于胆囊切除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开腹术 胆囊穿刺置管引流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两种中心静脉置泵控大剂量甲氨蝶呤24h持续化疗管理的资料,比较两种方式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累计438例次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PICC置接化疗泵管、B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接化疗泵,大剂量甲氨蝶呤24h持续化疗。比较可操作,穿刺次数,留置持续使用时间,准时率等情况。结果A组比B组可操作,穿刺次数,留置持续使用时间,准时率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可操作、留置持续使用时间延长,减少穿刺过程的风险优于锁骨下静脉置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化疗泵 持续化疗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置引流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从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并行经皮穿刺引流术的患者共4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CT或者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引流术,术后将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体的性状。结果引流期间发现12次引流管堵塞,10次引流管打折、扭曲,5次引流管移位,均因详细的护理观察而发现及时,经处理后得到改善,没有发生引流管脱落的现象。40例患者中38例患者经过置引流后引流量逐渐减少,最终拔除引流管后治愈,2例患者的引流液中细菌培养出多重耐药菌,经临床积极对症抗感染治疗后逐渐拔除引流管痊愈,无患者死亡。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行经皮穿刺置引流的患者,密切的观察,细心的护理是保证引流通畅,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关键点所在。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假性囊肿 经皮穿刺引流 护理
  • 简介:吸入性肺炎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与脑卒中的预后关系密切[1],主要由于吞咽功能障碍和胃食管返流所致,对意识不清或有假性球麻痹的脑血管病及气管切开患者,食物及咽部寄生菌因误吸进入下呼吸道,引发的肺炎,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2]。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0%~50%,早期需通过饲饮食来维持生命。据刘剑梅等[3]对老年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对策研究报道:由于鼻饲法造成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57.7%,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管饲 吸入性肺炎
  •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颈部动脉夹层(CAD)进行诊断及随访检测,分析比较颈内动脉夹层(ICAD)与椎动脉夹层(VAD)狭窄程度、腔再通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CDFI诊断并经高分辨率MRI和(或)CT血管成像证实的壁内血肿型CAD患者136例(160支夹层血管),并分为ICAD组(66例,75支)与VAD组(70例,85支),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危险因素、脑缺血症状及CDFI表现等;发病后3、6、12个月随访,对CAD患者进行CDFI复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管腔再通率的差异。结果ICAD组与VAD组患者平均年龄及高血压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的病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AD组狭窄程度≥70%或闭塞血管较VAD组明显增多[分别为88.0%(66/75)、48.2%(41/85)]。136例患者中,随访结束时,共随访复查105例126支病变血管,其中ICAD58支,VAD68支。发病后3、6个月随访时,VAD组病变血管管腔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ICAD组[分别为46.6%(27/58)比21.7%(10/46),58.7%(37/63)比37.3%(1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91、5.201,P值分别为0.009、0.023);发病后12个月随访时,VAD组与ICAD组病变血管完全再通率[60.3%(41/68)比53.4%(31/58)]及不全再通血管中腔残余狭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99、0.297,均P>0.05)。结论ICAD与VAD在腔狭窄程度及不同随访时间的腔再通率等方面具有差异性,CDFI对CAD具有良好的检测及随访复查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颈内动脉夹层 椎动脉夹层 随访 管腔再通
  • 简介:目的对64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的患者,通过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及制定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IABP非计划性拔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方法科内组织QC活动小组,确定成员及分工,对使用IABP的患者以1年为目标,制定降低IABP非计划性拔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非计划性拔的目的.结果在QC活动开展的12个月中,有64例患者植入IABP,均未出现非计划性拔,非计划性拔率为0.在QC活动开展期间,发现潜在和存在的情况包括固定方法不达标5例,无约束10例,无效约束5例,早期拒绝约束1例,后期拒绝约束9例,皮肤压痕、压红2例,缝线松脱2例、断线1例,所有潜在的或存在的情况在QC活动中均及时被发现和纠正,达标率为100%.结论QC活动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预防IABP患者的非计划性拔,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的发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质量控制 非计划性拔管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