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急性脑血管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急性脑血管患者50例为对照组,并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无缝隙护理干预的急性脑血管患者5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抢救时效性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院前转运至院内时间及完成头颅C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患者急救中给予无缝隙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抢救时效性,改善生活自主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急性脑血管 无缝隙护理 抢救时效性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急性期的中医症候,为临床治疗提供研究材料,完善治疗方法,改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风病中医症候量表和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统计患者的证型和症候叠加情况,观察症候的分布情况。结果患者的证型中,风证所占的比例最多,其次是痰证频率较高,然后是火证,发生频率最低的证型为气虚证;症候的分布情况为三证组合发生的情况最多,火证、痰证和风证的组合例数为27例;风证、气虚证和痰症的组合例数有15例,阴虚阳亢、痰证和风证的组合例数有12例。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基本证型是风证,也是患者在患病初期的最主要的症候,随着疾病的发展,风证出现的频率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淤血和痰证是造成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症候,火证是促进疾病严重化发展原因。疾病发展的机理为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其一直存在本虚标实的症状。

  • 标签: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 急性期 中医症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效果。对90例心脏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5岁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应激性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床时间、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起床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焦虑、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力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缩短患者下床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1。

  • 标签: 心血管 压力心理护理干预 满意度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8年 1~至 2019年 12月入住我院治疗脑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纳为研究组,再选取 80例非脑血管患者列为对比组。分别对两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对比两组患者 IMT(劲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斑块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中患者左右两侧 IMT均比对比组厚,检测出的斑块亦比对比组多( 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脑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病情鉴定和诊断有积极影响,便于后期及时作对症处理,值得在临床运用及大力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脑血管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脑血管继发性癫痫的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需要选取神经内科脑血管继发性癫痫患者,病例数120例,纳入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20年12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60例)与对照组(n=60例),组别不同运用的治疗对策不同,对照组患者运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联合托吡酯治疗,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采用丙戊酸钠、托吡酯治疗的观察组脑血管继发性癫痫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提升脑血管继发性癫痫疾病治疗效果,此次研究对患者运用丙戊酸钠、托吡酯联合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嗜睡、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血管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DSA护理策略与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方法:对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接受DSA治疗的100例脑血管患者以住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接受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患者在DSA介入治疗下应加强围术期的护理,能预防并发症,提升护理安全,促进患者的康复,建议临床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DSA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8例重症脑血管患者并发腹胀的常见原因与相关核心护理对策。方法:将2019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38例重症脑血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8例和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强化护理,分析并发腹胀的常见原因,同时还应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电解质紊乱是造成重症脑血管患者并发腹胀的首要原因,其次为年龄、饮食、吸入气体以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结论:重症脑血管患者并发腹胀的常见原因有年龄、饮食、吸入气体、电解质紊乱以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及时查找发生原因并给予患者针对性处理能够有效预防重症脑血管患者出现腹胀等并发症。

  • 标签: 重症脑血管病 腹胀 常见原因 护理思路 核心对策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模式用于重症脑血管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共80例,分组如下:参照组40例、研究组40例;研究时间是2021年1月-2022年1月。两组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循证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过护理以后,IgA水平、CD4/CD8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重症脑血管疾病 循证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患者在介入治疗中采用介入护理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管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2020.09-2021.09),按照入院后编号最后一位的奇偶数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介入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总时间、等待介入治疗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介入护理 脑血管病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入选治62例心脑血管患者主要于2020年5月-2022年4月接受病情诊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研究组31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研究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患者共接受治疗2个月。以疗效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作为观察指标。结果: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的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总有效率的70.97%,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指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脑血管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更高,更利于促进症状缓解。

  • 标签: 心脑血管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 88 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比较常规护理和予介入护理的护理效果。结果:介入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4.5%)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18.2%);护理后,介入护理组 NIHSS 和 DT 评分均明显降低。结论:对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介入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产生,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 标签: 介入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 介入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脑血管介入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XX院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接诊的80 例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数字抽签法,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n=40)、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n=40),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2.65±0.51)天、住院时间(7.52±1.35)天均较对照组术前等待时间(5.79±1.10)天、住院时间(11.67±1.25)天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血管介入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脑血管应用介入疗法所获得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神经内科脑血管患者作为该实验的主要观察对象,采用电脑数字随机法将 100 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两个小组,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即试验组应用介入疗法,参照者应用开颅手术治疗方案,将两个小组的各个观    察指标进行分析,并将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各个观察指标中,试验组患者和参照组患者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试验组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将介入疗法应用在临床神经内科脑血管患者的治疗中能够获得确切的疗效,在促进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能够使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 标签: 介入疗法 神经内科 脑血管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4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一般组( 23例)、实验组( 24例),时间段 2017年 1月 -2018年 12月,一般组患者行射频热凝术治疗,实验组患者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经统计示 95.83%,一般组治疗有效率 73.91%,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术后半年复发率经统计示 0.00%,一般组术后半年复发率经统计示 17.39%,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显著提升临床效果,且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治疗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98例微血管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者在传统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20mg(每天口服3次)。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心绞痛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2周后有效率88.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56.25%(27/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下降(2.03±1.08)次比(4.08±1.21)次、运动持续时间增加(9.38±1.65)min比(7.92±1.45)min、ST段压低最大幅度降低(7.03±2.04)min比(5.87±1.22)mm、运动开始至心绞痛发作时间延长(7.92±1.83)min比(6.07±2.03)min、ST段压低幅度明显减小(0.59±0.20)mm比(0.87±0.30)m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合应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心绞痛明显改善病情,应用时间越久,疗效越显著,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且显著提高运动耐量,明显改善预后。

  • 标签: 曲美他嗪 微血管性心绞痛 运动耐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后近-中期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时,将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临床可应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220名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后近-中期脑血管疾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记名为对照组(n=110)与实验组(n=110);在本次研究中,医务人员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患者在术前7天至术后6个月连续进行用药,对照组患者用药剂量为20mg,实验组患者用药剂量为80mg。治疗完成后,对所有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记录,并评估患者的个体状况。结果:治疗完成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18%,而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45%,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对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状况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后近-中期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选择阿托伐他汀钙片的高剂量强化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片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近-中期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介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