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塔式罐是受佛教影响变造原有器物而产生的,是地面浮屠的缩影,这可以在众多墓葬壁画、浮雕以及陪葬器物上找到印记。它的产生旨在为死者构建一个继续礼佛的场所,是墓主人宗教信仰的象征。塔式罐作为随葬明器,在唐墓中多有发现,河北地区尤其是邢台及其周边地区所见的塔式罐类型最为丰富,装饰形式多样,且沿用时间最长。本文结合原库藏品以及新近发现的十余套器物,对邢台地区塔式罐进行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对当地塔式罐的发展进行分期研究。发现邢台地区塔式罐出现于盛唐时期,兴盛于晚唐五代,至北宋进入鼎盛,北宋末、金及其以后由于战争,最终走向衰微。结合以上分析,进一步探讨塔式罐流行的社会因素。

  • 标签: 塔式罐 邢台地区 佛教
  • 简介:包山楚墓研究述评王建苏时值包山楚墓发掘五周年之际,《包山楚墓》和《包山楚简》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此前,国内刊物公开发表了有关包山楚墓研究的论文32篇,各种简报、报导和科普性文章近30篇,这些阶段性成果对于促进楚文化的研究无疑是有帮助的,本文拟将上...

  • 标签: 研究述评 楚墓 楚文化因素 包山楚简 车马出行图 工艺技术
  • 简介:高句丽(BC37-AD668年)王系问题是高句丽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学界通常认为在高句丽705年的历史中,计有28代王,但对其王系世次、血亲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认识却长期存在不同见解。中国《三国志》等正史俱有高句丽王的相关信息,但不够完整;朝鲜半岛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中有完整的高句丽王系,然而存在多处与中国正史记述相悖的问题。国内的高句丽研究起步较晚,且着重于族源、社会性质、文化属性、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以及对好太王碑等金石文献的相关研究,而对高句丽王系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尽管一些学者已经在相关领域中个别触及了关于高句丽王系的研究,但还都仅限于个案分析,以及在考证其他历史问题时对王系的旁涉,还未有系统研究高句丽整体王系问题的著作问世,零散且篇幅有限的关于王系研究的论文尚不足以全面解析高句丽王系世次等问题。

  • 标签: 高句丽 王系 中国 日本 韩国 朝鲜
  • 简介: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平至太和年间(460—499)开凿的几组具有明显双窟特征的窟龛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造像题材、图像内容不仅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点,而且对于研究麦积山石窟营建与开凿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窟龛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麦积山西魏、北周时期的窟龛开凿也产生了影响。

  • 标签: 麦积山双窟 图像内容 历史背景
  • 简介:砥洎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润城村西北沁河之中的一块巨石之上。沁河古称泊水,砥泊城构筑之地呈半岛状伸人沁河之中,成砥柱中流之势,故名砥洎城。

  •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城县 山西省
  • 简介:近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相应的博物馆学的研究也蓬勃兴起。目前学术界对博物馆学的研究趋于专业化。如陈列学、保管学、遗址学等专门学科的研究纷纷问世,并且得到专家及同仁的承认。作为博物馆三大业务部室之一的群教部也有必要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对群众教育工作的研究水平,为建立相应的分支学科创造条件。

  • 标签: 博物馆学 工作研究 博物馆事业 教育工作 博物馆工作 专门学科
  • 简介:北朝纪年墓出土瓷器研究郭学雷(山西省文物鉴定组)张小兰(太原市文管会)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四一青瓷唾壶从三国鼎立至十六国混战,北方地区因战争破坏,经济衰败,各种手工业都极端衰落,瓷业生产也不例外。所以,这一段时间的瓷业重心始终在南方。北魏统一北...

  • 标签: 北朝瓷器 出土瓷器 河北磁县 北魏 北齐 中国陶瓷
  • 简介:湖北枝江市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的25座房址全部是红烧土房子。其中,第一期晚段和第二期的房屋,墙壁、居住面及屋内设施是红烧土的,屋面用茅草覆盖,是“不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三期出现了红烧土屋面,才成为“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四期沿用红烧土屋面。从关庙山遗址来看,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以及屋内设施肯定都是人工烧烤而成的。红烧土屋面是否人工烧烤所致,目前尚难断定。假定屋面也是人工烧烤的,应当采用二次烧烤法:第一次烧烤只局限于墙壁、居住面以及屋内设施;在屋内竖立木柱,覆盖屋顶,在屋顶上抹泥形成泥屋面即“泥背顶”之后,在“泥背顶”上进行第二次烧烤。

  • 标签: 大溪文化 红烧土房屋 建筑形式二次烧烤法
  • 简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规定以泰国文字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这一政策的推行决定了此后汉字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奠定了秦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因此秦文字的研究一直是文字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出土古文字材料中的秦文字为重点,对近年来的秦文字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就今后的秦文字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出土文献 秦文字 研究回顾
  • 简介: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的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今库车、拜城、新和县境)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群.现已编号洞窟是269个(1953年编号235个;1973年新发现一个;后来为了配合谷西区维修工程,于1989年和1990年两次共清理出33个洞窟.);现暴露在地面上的未编号洞窟有60余个;再加上一批埋藏在地下的洞窟,克孜尔石窟洞窟数近400个.克孜尔石窟洞窟形制多样,壁画遗存丰富,开凿延续的时间较长,不仅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又是联系中亚和东方的纽带.因此,克孜尔石窟在中亚和东方的石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存在不仅是研究龟兹佛教史、艺术史,同时也是研究佛教传播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 标签: 克孜尔石窟 年代 东南 龟兹 新发现 拜城县
  • 简介:《等慈寺碑》是唐初刻立的一通名碑,碑文记载了隋末唐初中国之割据局面,记载了李世民大败窦建德的武牢之战的全过程。从宋代开始,历代金石著作对此碑都有记载,《等慈寺碑》在中国书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有北魏碑刻和墓志的严谨法度,又有潇洒飘逸的情致,在唐碑中颇为独特,代表了楷书从魏碑向唐楷的过渡。

  • 标签: 等慈寺碑 武牢之战 史料价值 艺术价值
  • 简介:敦煌遗书中训蒙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的办学形式(包括官学、私学、寺学)、训蒙教材、教学内容等,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敦煌遗书中训蒙文献的研究可分为起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兴盛(二十一世纪以来)三个阶段。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各阶段敦煌训蒙文献研究的特点:第一阶段研究范围小,研究对象单一,研究形式主要侧重对文献发掘、辑录和校勘。第二阶段则成果较丰硕,有跋文、有文献的校释、有专题性质的论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第三阶段的研究研究队伍、研究范围和内容、成果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 标签: 文献研究 敦煌遗书 二十世纪末 述论 教学内容 八十年代
  • 简介:清朝康熙年间积极开拓西域,并以此为契机对嘉峪关以西地区渐次经营,而移民屯垦则是清朝经营关西地区的主要手段。雍正五年至六年间,征集甘肃各州县移民2405户、约1万余人至敦煌。分给土地,鼓励垦种,对移民进行了妥善安置。移民的到来,不仅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敦煌的人口基础,也对敦煌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雍正移民之后,敦煌的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并于乾隆、道光时期达到峰值,但由于兵燹的增多,咸丰、同治年间敦煌人口数量有明显减少,至清末时又有所恢复。

  • 标签: 清代 敦煌 人口 族属
  • 简介:旧石器时代的时间跨度占人类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而且大部分遗留下来的人类文化遗存是石器以及石器生产的废弃物。旧石器考古就是从这些石制品来了解人类技术和智力的进化。长期以来,旧石器研究主要限于对石制品的描述和比较。然而,本文介绍了这门学科当下的成果和任务,旧石器研究不仅要了解石器技术的特点和文化发展的传统,还要探究大脑、语言、双手还有社会适应和象征意义等体质与行为演化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更多依赖生物学研究以及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特别是现生黑猩猩解剖学特点和工具使用行为的比较。旧石器时代早期以奥杜威的砾石工业为代表,器形和加工受制于砾石的原来形状,这种工具已能帮助古人类增加获取高质量食物的能力,为大脑的智力进化提供必要的能量供应。150万年前各种大型切割工具如手斧、平刃斧和手镐出现,如果排除原料形状和加工步骤的区别,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类工具。这一时期古人类也开始用火。50万到30万年前的阿休利晚期,大型切割工具逐渐被勒瓦娄哇技术取代,这是一种高效的标准工具,并用来装柄。复合工具的出现表明古人类已经有了复杂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并且可能已会说话。更精湛的石叶技术在五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和近东,表明功能和形制各异的专门工具出现。同时,投矛器、骨角器、装饰品和各种重大发明面世。现代人类这种智力和文化的进步,使得他们很快扩散到全球,并促使了尼安德特人的绝灭。人类演化的步伐,就是从最原始的石器技术开始,从旧石器时代初不超过10公里的活动范围,最终发展到今天的航天飞机和轨道空间站。(陈淳)

  • 标签: 旧石器时代早期 人类演化 技术 文化遗存 设计能力 旧石器考古
  • 简介:大面值硬币的防伪要素包括硬币的外形尺寸(直径、厚度等)、重量、颜色、手感、表面光亮程度,以及金属成份还有硬币正、反两面上的图案和文字的形状(字体、字型)、位置、大小和错落起伏的规律,特别是有注明着微小字符(钱币生产厂、地点和设计家的缩写字母)和图样中隐匿的标识等。

  • 标签: 硬币 生产厂 防伪技术 标识 要素 地点
  • 简介:称蒙古族为"蒙兀",称之为"朦瓦",称之为"盟古",明初修称为"蒙古".传说蒙古族起初住在斡难河(鄂嫩河)的不儿罕山(大肯特山).到赤都忽儿孛阔时,出现了联盟的军事集团,宋孝宗谆熙十六年(1189年),铁木真被选为合罕(军务酋长).他率部先后灭亡了塔塔儿回部、札刺亦儿、乃蛮、不里(回族的一部),战败篾儿乞惕等部落,统一了大漠南北,于元太祖元年(1206年),集蒙族各酋长于斡难河开会,建九旒白旗,即大汗位,号称成吉思汗.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宁夏固原)西南之清水县.太宗窝阔台继位后,于太宗七年(1235年)再侵南宋,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宋.

  • 标签: 《辽史》 《新唐书》 军事集团 宋孝宗 《元史》 明初
  • 简介: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热带的地理环境与富饶的自然资源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主要的饮品之一.对于黎族人来说,最好的饮料莫过于酒了.下面从黎族的酿酒技术及酒器来探讨特有的民族风俗.

  • 标签: 酒器 黎族 民族风俗 地理环境 少数民族 人类社会
  • 简介:钻探是指利用一种简单的工具由地表向下钻孔,通过对地下提取土样的观察和辨认,以了解地层的堆积情况。考古钻探是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以探明地下古代文化遗存为目的的钻探。钻探自被田野考古采用以来,便成为考古调查的重要手段。钻探是有条件的,不是在任何地区都可

  • 标签: 田野考古 地层堆积 钻探技术 文物保护 古代文化 秦公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