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冯浩菲先生的《中国训诂学》(以下省称《冯著》)于1995年9月出版,次年见到。粗读一过,即想写篇批评文字,旨在强调学术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后来,几次与同道交流学术时,也有不少先生劝我提笔,然而一种世俗观念使我终究未能成篇。最近偶然翻阅才出版的一期《古籍研

  • 标签: 冯浩菲 强调 《中国训诂学》 文字 偶然 交流
  • 简介:鳌峰书院是在清初特定历史背景下,突破当时政策常规,得到清廷格外“恩遇”而创办的一所讲学书院。它担负着复兴朱子理学、安顿东南地区知识社会的使命。经过历任地方长官和山长(院长)的努力,该书院持续了百余年的辉煌,并形成一以贯之以实践理性为核心的学术路线,培养出大批学有专长的人才。早年求学于该书院的林则徐,深受这种学术传统的浸染并影响其终生。因此,深入研究鳌峰书院的学术传统和办学风格,是解读林则徐人格、才能和思想的文化底蕴的重要切入点。

  • 标签: 鳌峰书院 学术传统 林则徐 影响
  • 简介:本文以经学问题为切入口,通过对吕思勉学术体系的研讨,以观察背后所反映出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知识演进及学科转型问题。我们认为,在吕思勉的旧学系统中史学是主干,起点和支点是经学。经学虽拥有知识基础的地位,但指导性作用却被其知识结构中的新学所取代,循此理路,吕思勉在现代学术视野下,日渐由今文余绪走向了今古贯通,完成了经学的转型。这一学术路数的改变也使得吕氏的旧学日渐过渡到现代形态,并以历史主义的眼光,将经书放至历史情景中加以研求,把经学带入了史料学的现代学术轨道,从而在旧学基础上步入了现代学术的场域。

  • 标签: 吕思勉 学术体系 经学 知识结构 学术转型
  • 简介:前言笔者明确地认为井田制确实存在。本文旨在总结日本史学界对于井田制的研究状况,对其成立的基础性问题作一探讨。按照中国通行的理论来说,井田制成立的基础是原始公社的社会关系。商鞅破坏了原始公社的社会关系,意欲追求效率,建立现实主义的、法律万能主义的体制。但是,如果说由于商鞅变法而使井田

  • 标签: 井田制研究 学术界井田制 日本学术界
  • 简介:章太炎是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奠基人,他对甲骨文的态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论。本文以章氏晚年弟子的回忆、章氏晚年的讲演记录和书信为主要资料,认为章太炎晚年对甲骨文仍然持消极、怀疑态度,但已有转变的趋向;对他持这种态度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章氏的甲骨文态度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学界对他甲骨文态度的不同评论,一定意义上折射出现代学术史上的学派分野。

  • 标签: 章太炎 甲骨文态度 原因 学术史意蕴
  • 简介:<正>纪念苏颂创建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88年11月19日至23日在厦门同安县召开。苏颂故居“芦山堂”修复竣工和苏颂科技馆落成典礼剪彩仪式同时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和苏步青为苏颂科技馆和“芦山堂”题写了匾额。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为之题联,中国

  • 标签: 学术讨论会 典礼 科技馆 芦山 水运仪象台 历史文献
  • 简介:2009年11月21~22日,江苏省郑和研究会顾问、南京大学教授刘迎胜应邀前往美国,参加“欧亚文化对元朝的影响”学术研讨会(EurasianInfluencesonYuanChina:Cross-CulturalTransmissionsinthe13thand14thCenturies),这次会议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主办,

  • 标签: 学术会议 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 学术研讨会 郑和研究 大学教授
  • 简介:探讨年鉴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主张开辟新的采编渠道,完善责任质量制,建立年鉴网站、网页,出版年鉴附产品,根据读者态度和意见优化年鉴栏目和内容,改革发行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 标签: 年鉴创新 采编 责任制 网站网页 附产品 读者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域文化的探讨,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吸纳各民族文化的博大胸怀,体现了唐代的开明民族政策。展示了唐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西域文化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在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化。

  • 标签: 唐代 西域文化因素 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 乐舞 服饰文化
  • 简介:一、文史馆的性质定位与学术文化使命本文先从副标题说起。“文史馆的学术文化使命”这个提法,大家可能会感到比较陌生,甚至会感到有些突兀,但从文史馆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来看,这个提法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或者说是原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 标签: 文化使命 史馆 文史研究 研究机构 学术 性质定位
  • 简介:刘桂生教授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从1950年开始,一直在清华大学求学和工作。近日,笔者采访了刘教授,请他谈了对清华大学文科,尤其是历史系的学术思想和学风的认识和体会。下面就详细地介绍一下采访的有关内容。

  • 标签: 学术思想 清华大学 历史系 学风 访谈录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
  • 简介: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担的国家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世界文明史》第三、四次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5月7日和6月18日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行。历史学系全体世界史教师、中国史特邀教师共30余人参加了讨论。历史学系马克垚、高毅、王红生、董正华、何顺果、郑家馨等同志做了专

  • 标签: 世界文明史 学术讨论会 历史学系 中国史 世界史研究 沈仁
  • 简介: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编纂出版的三级志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记述各民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极大地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增强了广大读者的阅读积极性。读志、用志对人们了解新疆、了解新疆人民、了解新疆传统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文化自信,才能产生文化自觉。地方志工作者应坚持方志文化自信和自觉,主动担当方志发展的历史责任,为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标签: 志书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 简介:“贵州文化”在大众的心目中无疑被视为“边际文化”。这个“边际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空间位置上处于边陲地带;二是在文化上与“主流文化”相比,是处于从属的“亚文化”位置,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而言。在历史上,贵州一直被“蛮夷之地”、“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等含有歧视性的话语表述着。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贵州从古至今分别受到两种力量的冲击,在封建时代因是“化外之地”,王朝的统治者一直没有放弃对贵州进行儒家思想的灌输;

  • 标签: 边际文化 文化批评 人类学 贵州
  • 简介:乾嘉汉学宗汉儒旧训,在清代春秋左传学领域对杜注无休止的攻伐不仅仅是由于汉注和杜注的对立,也是学术规范的对立所致。《左传》杜注尚“简”,引文不注出处,与清代乾嘉汉学所树立的学术规范相悖。从杜注的遭遇可以反映出清代学术的特点。

  • 标签: 杜注 乾嘉汉学 学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