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着力突出梁启超演讲时那种戏剧性的情形,写得浓墨重彩、悲喜交加,却也不无夸张失真之处。在对文本进行了基本的品读与分析之后,我们的教学也许可以分为两步:一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赏读其中的细节,分析、归纳课文有哪些失真之处,发现文本之外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散文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 标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散文 虚构 教学解读
  • 简介:在俄罗斯文学家汇聚的那片璀璨星云中,帕斯捷尔纳克是一颗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星辰。他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家和批评家。与重于艺术形式探索的安德烈·别雷相比,他更集中于在创作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始终是他高度自觉的艺术使命;与同样重视关注现实的列夫·托尔斯泰相比,兼为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又对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较多思考和理论自觉。这些独特性就决定了作家研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 标签: 帕斯捷尔纳克 散文家 小说研究 诗人 现实生活 形式探索
  • 简介:傅菲的饶北河系列散文中,河流与村庄是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在对乡村河流的描写中折射出渺小卑微的人物的命运与疼痛,从乡村衣食住行的一个个具体物象中去理解生活。傅菲是个有着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是个为语言而活着的作家。

  • 标签: 村庄 河流 文体意识
  • 简介:<正>全国散文期刊第四届联席会,2004年5月26日至28日在陕西留坝县召开。会议由《美文》杂志社与中共留坝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中华散文》刘会军,《散文》张雪杉、刘雁、鲍伯霞,《散文·海外版》谢大光、甘以雯,《散文选刊》王剑冰、葛一敏,《随笔》杜渐坤、海帆,《散文百家》贾兴安、《美文》贾平凹、穆涛、安黎、陈长吟等期刊社代表参加了会议。《海燕·都市美文》因故未到会。会议还邀请了著名散文作家朱增泉、李宗奇、冯秋子、周晓枫、曹亚男、吴克敬、陈乃霞、王蓬、王云奎、吴雪、黄海、方英文、孙见喜、王锋等参加。汉中市副市长贾宝军、留坝县委书记李林华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 标签: 陈长吟 张雪杉 留坝 谢大光 孙见喜 贾兴
  • 简介:清人吴乔云:"明人以集中无体不备,汗牛充栋者为大家。愚则不然,观于其志,不惟子美为大家,韩偓《惜花》,即大家也。"(《围炉诗话》卷一)为何韩偓以一首《惜花》即能称大家?吴乔所谓"观于其志",又是指何而言?韩如下:"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 标签: 《围炉诗话》 韩偓 唐王朝 挽歌 吴乔 明人
  • 简介:《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悲寂寞》是小说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回文字。联的时间是贾宝玉十五岁那年的中秋之夜;地点在大观园小山之下,藕香榭附近,作为凸碧山庄之退居的水边景点凹晶馆的卷篷底下;人物是林黛玉和史湘云——两个客居贾府的寂寞少女,由于"热闹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于是,她两坐在湘妃竹墩上,一边近水欣赏中秋月色,一边联句抒发悲寂情怀.

  • 标签: 《红楼梦》 中秋 原作者 贾宝玉 大观园
  • 简介:诗人写的是他们感到有意义的事物和题材。山与海同为自然界的伟大景观,都能够触动诗人的灵感,但引人注目的是:在山与海之间,中国诗人和西方诗人有不同的选择取向,中国诗人爱咏山,西方诗人爱咏海。可见中国诗人和西方诗人从自然界感受到的是不同的意义。

  • 标签: 诗人 游踪 对话 选择取向 自然界 西方
  • 简介:<正>大凡学英国文学的,读过原著再读译文总觉得不太过瘾。我对英国文学虽无研究却十分爱好,兴趣最浓的还在诗歌。对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人的尤其推崇,一有闲情就要吟几首,陶醉于崇高的境,感到其乐无穷。然而对于翻译过来的,却常常抱有“译译意不传神”的成见,而不屑一顾.最近自己要译点东西,想先求教于先辈,于是找了莎士比亚商籁的两个译本——梁宗岱的和屠岸的——与原著对照逐一读来。读了几首便觉有些滋味。两位译者虽然译得风格不同,却都忠于原诗的思想,并基本保持了原文的艺术形式。

  • 标签: 商籁诗 译文 译本 原著 莎士比亚 译意
  • 简介:钱钟书先生曾于1985年断言,从英文译成中文的第一首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在过去的20年当中,这一论断一直作为权威的结论被人广泛引用和转述。本文根据最新发现的材料,试图论证,迄今为止我们所知最早的汉译英并非朗费罗的《人生颂》,而是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论失明》。这个结论必将改写海内外所有的中国翻译史。

  • 标签: 弥尔顿 《论失明》 文学翻译 英国 翻译文本
  • 简介:“潇湘八景”在中日禅宗文化交流中,约于13世纪初传入日本,其意蕴丰富的画意象融入“和”文化而激发生机,获得了广阔的造境抒情空间,延绵几个世纪而不衰,滋生繁衍成为形态多样的日本化八景,产生了数量不少的八景,但迄今却鲜有探赜。本文欲通过史料的发掘和爬梳,探赜日本八景文化丰富展开的形态,尤其就日本八景之源流、审美理想及深层意趣与潇湘八景诗作一比较论析,以期重新认识潇湘八景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意义和价值,找到潇湘八景远播异域所形成文化张力的历史依据,为“本土文化经验的世界性”研究寻球可资借鉴的范例。

  • 标签: 潇湘八景 日本化形态 日本的八景诗 比较文学
  • 简介:“不是我,而是风……”——读D.H.劳伦斯的徐崇亮D.H.劳伦斯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但也许正是诸如小说、文论、游记、书信和戏剧方面的巨大成功抵消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地位。劳伦斯共写了近1,000首,有十来个诗集:《爱情诗及其它》、‘Amore...

  • 标签: D.H.劳伦斯 三色堇 爱情诗 韵律 早期诗歌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 简介:李商隐写有大量梦,晏几道写有大量梦词。他们将大量生活场景写入梦中,而人生遭遇的相似使他们写梦之作都呈现出凄迷、哀婉的感伤色彩。但由于二人秉性气质的差异和诗词两种文体的不同,他们的写梦之作表现出一些不同之处:李内涵丰富,晏词内涵单一;李多用典寄托,晏词多直书其事;李少叙述,晏词多叙述。

  • 标签: 李商隐 梦诗 晏几道 梦词
  • 简介:这首《诗经·卫风·伯兮》写卫国的女子因丈夫行役,自己辗转相思几至成疾,它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一起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闺怨;“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诗句素来脍炙人口,而其余的诗句也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而已。

  • 标签: “闺怨诗” 《诗经·卫风·伯兮》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 简介:《第三工厂》是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回忆录、散文体小说。作者在回溯自己经历的人生三座“工厂”之际流露出对新时期生活背景和文学现实的忧虑与怀疑。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潜在的系列母题意象的解读,揭示什氏借助书写历史及个人传记力争恢复作家艺术个性的文学理念,阐述其关于材料(内容)与形式、审美与非审美序列有机结合的形式主义美学纲领。

  • 标签: 散文体小说 《第三工厂》 传记 个性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