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金秋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美文学研究中心与俄语中心共同举办了以"20世纪世界文化语境下的俄罗斯文学"为命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来自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专家学者共同参加,在广泛的话题上交流俄罗斯文学研究现状的别开生面的盛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乌拉尔国立师范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40名教授、学者出席了这次为时4天(10月19-22日)的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李英男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热情致词.俄罗斯使馆文化教育参赞缅捷廖夫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白刚先生到会讲话,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高莽先生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 标签: 21实际 美国 中国 俄罗斯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开幕式
  • 简介:<正>东西方艺术家和美学家是有差异的。在中国,常常可以发现在一个艺术家身上,美学与艺术创作合而为一;而若干伟大的画论家,也常常由他人的创作活动与作品,以“追体验”的功夫体验出艺术家的精神意境。在西方,一些美学家很少是实际的艺术家,也就是说美学与艺术创作是分离的,因此,艺术家所开辟的精神境界与美学家所开辟的艺术精神,实有很大的距离。马克思恩格斯不是艺术家,但他们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文化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种新的艺术精神。

  • 标签: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艺术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 人的本质力量 文艺批评 《济金根》
  • 简介: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方戏剧因时间、文化背景及美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与艺术特色。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悲剧精神,但不是西方文艺理论意义上的悲剧。中国古典戏曲具有圆形结构的特点。单纯地用西方悲剧或喜剧定义评价中国古典戏曲是不合适的,应该运用中国古典美学观念来评价中国古典戏曲的美学特点及其成因,这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戏剧及中西方悲、喜剧异同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古典戏剧 圆型结构 悲剧 喜剧 文化 比较
  • 简介:《静静的顿河》中的非理性主义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即该作品并没有体现出某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问题;二是非理性主义的人性观,即该作品所体现的人性观是人性恶;三是非理性主义的人生观,即该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生观是悲观的、宿命的。这些非理性主义因素,使作品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而是具备了现代主义美学特征

  • 标签: 非理性主义特征 历史观 人性观 人生观
  • 简介: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普希金和果戈理先后开创了彼得堡小说,把都市主题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在现实主义视域下,普希金和果戈理的彼得堡文本隐喻性地揭示了彼得堡形象的多重象征意义和彼得堡神话的精神内涵。文章通过分析普希金、果戈理两位文学大师笔下的彼得堡文本,探讨彼得堡文本的意象特征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及俄国社会现实在本质上的内在联系。

  • 标签: 彼得堡文本 彼得堡形象 多重象征 意象
  • 简介:<正>俄国文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分析,是艺术认识和艺术塑造性格的一种独特的方法。它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这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的探索和发现的结果。心理分析的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使俄国文学迈开了更大步伐。

  • 标签: 心理分析方法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契诃夫 内心独白 心理活动过程
  • 简介:司马池(980—1041),字和中,夏县(今属山西)人,为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之父。真宗景德二年(1005)进士,授永宁主簿,后为建德郫县尉、知光山县,治绩著声朝野,于天禧五年(1021)迁秘书省著作郎,继而复兼监察安丰(今安徽寿县南、

  • 标签: 司马光 宋诗 诗人 宋初 历史学家 政治家
  • 简介:济慈诗歌的显著特征即其空灵唯美、如诗如画的唯美意境。本文即从语音、书写、词汇、语法和语义等五个层面上对济慈的一首颂歌《夜莺颂》的语言作了一个细读分析,探讨该诗的语言特征对全诗的主旨表现、意境营造所起到的作用。

  • 标签: 约翰.济慈 夜莺颂 唯美意境 语言特征
  • 简介:<正>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门派众多,但国内翻译过来的西方文论著作中对意识批评的介绍甚少。然而,正象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那样:该学派“最令人瞩目、最突出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些具有相同洞察力的个人的批评研究。”这种相同的洞察力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中意识现象的共同关心。综观以乔治·布莱为代表的批评家的文学观念和批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性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的基本性质的共识上,认为文学作品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意识的批评;文学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经验的对象。

  • 标签: 文学批评观 批评家 经验模式 批评者 “我思” 波德莱尔
  • 简介:昆曲《血手记》改编自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是以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处理并表现外国经典戏剧题材的成功案例之一。其主题并非传统昆曲擅长的题材,但它对人物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传统的韵味和艺术特征。本文以《麦克白》和《血手记》的舞台视频资料为基本依据,结合古典戏曲美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血手记》在人物塑造上所体现的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 标签: 《血手记》 《麦克白》 人物塑造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是从生态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审视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还没有涉及小说创作的“生活的符号化”主题。本文将以巴赫金的社会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特别是以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批评方法为核心,深入阐释小说《白噪音》的文本意义。本文认为,作品似乎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样贴近物质世界,却在生活的符号化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诗性特征,发掘出后现代生活独特的精神世界。

  • 标签: 唐·德里罗 巴赫金 《白噪音》 生活的符号化
  • 简介:<正>国内把赛珍珠误认为赛金花的日子也许已经过去,但讲起赛珍珠,人们想到的也许只是她发表于1931年的成名作《大地》和她在1938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其实,赛珍珠的一生极其丰富多彩,从事过许多有意义的事,在不同的领域留下了重要的影响。首先,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促进各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她和她的第二个丈夫理查德·沃尔什在三、四十年代创办和出版的《亚洲》杂志,在远东问题上曾对美国的学术与舆论界产生过极

  • 标签: 赛珍珠 女性主义 美国女作家 新认识 诺贝尔文学奖 传教士
  • 简介:理查德·赖特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后期著名的黑人作家,他的《土生子》和《黑小子》的问世,既标志着自然主义抗议小说的胜利,也遭到美国白人文学界的排斥和某些黑人文学批评家的抨击。本文从论述理查德·赖特的文学贡献与思想局限着手,进一步探讨赖特为什么要放弃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而选择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通过对赖特的早期短篇代表作《大小子离家》、中期代表长篇《土生子》和《黑小子》的文本剖析,笔者试图揭示理查德·赖特文学创作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旨在对理查德·赖特的文学创作技巧、创作动机和文学思想做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判。

  • 标签: 理查德·赖特 《土生子》 《黑小子》 自然主义 现代主义
  • 简介:一般来说,在西方建筑界,格罗皮乌斯、米斯、柯布西埃和莱特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年龄比他们较年轻的建筑师被认为是第二代,第三代则是从20世纪50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的青年建筑师。首先是第三代反对第一代建筑理论,后来第二代也起来反对了。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建筑艺术 建筑理论 悉尼歌剧院 约思·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