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上海市高校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互联网使用时长、信息获取网络平台、公共事件关注度、信息公开评价四个层面对高校学生的政府信任度的影响进行考量,探寻公共事件关注度及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与政府信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日均使用时长与高校学生政府信任评价呈显著负相关;对公共事件的关注程度与政府信任呈显著正相关;信息获取网络平台对政府信任评价无显著影响;对所在地政府在公共事件中对事件的“缓报瞒报”程度评价与政府信任评价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互联网使用 政府信任 公共事件 信息获取平台 信息公开
  • 简介:通过网络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生活和增权方式。各种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媒体得以更全面的展现,各类社会问题引起热心网友的关注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本文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分析网络社交媒体如何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合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 标签: 社交媒体 社会问题 微博
  • 简介:本文以“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例,就如何开展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舆论监督作了探讨,将其概括为四个“并重”:一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并重,二是异地监督与本地监督并重,三是媒体监督与群众监督并重,四是舆论监督与信息公开并重。

  • 标签: 重大社会问题 “山西黑砖窑”事件 舆论监督
  • 简介:学生自杀事件、校园贷危机、学生聚众斗殿、食物中毒等等,这些都可被称为校园危机。校园危机的危害不可小觑,不仅对当事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危害校园的安全稳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坏境,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文化活动等。因此,校园危机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优于普通学生,他们由普通学生选出,经过各种学习、实践的锻炼,培养多沖优良的品质。而学生干部所具备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在校园危机预防及处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标签: 学生干部 校园危机 角色定位
  • 简介:本文运用详实、新鲜的资料说明了跨国公司及其广告代理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推广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尊重广告国的文化及广告国的民族感情、尊重广告国消费者的利益等。文中还提出要使跨国公司及其广告代理公司保持一定道德水准及有社会责任意识,仅靠其自律是不够的,消费者应该组织起来,广告国政府部门也应从多方面规范广告活动。

  • 标签: 赵薇“旗装”事件 跨文化传播 广告传播 社会责任 道德 广告国
  • 简介:2006年,湖南一个偏远乡镇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朱玉梅的78岁的老太太,根据自己的一些体征变化判断自己怀孕了,虽然后来经过镇卫生院的检查,明确告知她没有怀孕,但这位有着多次生育经验的老太太却依然固执地认定自己怀孕无疑,并不顾村里人的嘲笑,在老伴的照料下,自己在家保起了胎……

  • 标签: 《走近科学》 科技节目 社会关怀 湖南
  • 简介:本文通过云南民族生态地区的实地调研,围绕“双廊客栈排污”事件探讨该区域不同利益主体的话语实践。结果表明其话语实践正是基于他们所处的关系位置、媒介资源、行动者身份和基本的价值主张而进行:知识分子以及媒体等意见领袖的话语最具影响力,地方政府一般是公共事件中的“全能者”,原住居民则习惯性依赖他人来表达意义和价值诉求,企业商户的话语实践主要基于公关危机管理的逻辑框架。

  • 标签: 环境污染 群体事件 多元主体 媒介话语
  • 简介:2011年6月26日,网友“jiaoao592”发现四川省会理县政府网站的头条新闻配发图片合成痕迹太过明显,将县领导悬浮在公路上视察的照片发布在网上。当晚,大量网友涌向会理县政府主页,使服务器陷入了瘫痪。同时,不少精通图像处理的网友将领导的身影合成到了各种图片当中,其中不乏恶搞、低俗之作。

  • 标签: 政府危机公关 会理县 悬浮 事件 传播 头条新闻
  • 简介:华冰、邹雯在《传媒评论》2015年第8期撰文指出,2015年2月12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杭州“7·5”公交放火案。法院认为被告人包来旭采用极端手段发泄不满,性质极其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故以放火罪判处被告人包来旭死刑。惨案发生已过去半年,但公众依然记忆犹新。事发后,社会各界舆情纷纷,在谴责凶手之余,公众也产生诸多疑问:在突发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在专业逻辑下对暴力犯罪的过度“跟踪报道”是不是纵容了罪犯及其恶行。

  • 标签: 突发危机事件 媒体传播 暴力犯罪 逻辑 中级人民法院 边界
  • 简介:自媒体时代,沟通的自由性、交互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使公众意见和社会公意的表达有了现实的可能。2013年1月发生的80后美女副市长事件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引发公众舆论一边倒的质疑声。本文主要分析公众舆论情绪化的原因,并对正确引导网络时代公众舆论提出几最建议。

  • 标签: 80后美女副市长 公众舆论 网络事件
  • 简介:2009年11月4日,《辽沈晚报》体育版刊载《中国足球近日掀起扫赌风暴》,报道称“中国足坛在本月已经掀起扫赌打黑的暴风骤雨,已经有诸多职业俱乐部工作人员、球员以及圈内人士接受调查”。知名体育评论员李承鹏、郝洪军、黄健翔等纷纷通过各自博客发表评论。足坛反赌风暴已经形成公安部专案组主打,媒体、球迷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自此,有关中国足坛“反赌风暴”(或有“反赌扫黑”“打假扫黑”等类似说法)的各类新闻报道成为各媒体体育新闻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中国媒体 新媒介环境 风暴 足坛 事件报道 重大新闻
  • 简介:本文研究了法国《世界报》2008年3月1日至4月25日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评论,揭示了法国记者针对西藏3.14事件与巴黎4.7奥运火炬传递而表现出的多种立场。作者认为,以新闻专业主义标准批判法国媒体将会无功而返。这些事实各异、立场互斥的报道和评论所反映的,是法国媒体基于政治认同而造成的盲点和误读。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法国记者刻意违背“客观”、“真实”等新闻职业道德而集体抹黑中国的“阴谋”。与其对想象中“无耻的”法国媒体和政府进行抵制,不如致力于扩大对外传播、消除他们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偏见。

  • 标签: 《世界报》 新闻专业主义 政治认同
  • 简介:最近,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德民成了百姓共同关注的特号新闻人物,陆德民一下子从受人尊敬的学者、被人爱戴的师长和深得大众仰慕的经济学家的灿烂云端跌入了人生的悬崖深谷.

  • 标签: 陆德民 教授 嫖娼事件 新闻炒作 媒体职责 知情权
  • 简介:本文以"新浪厦门"官方微博在厦门BRT爆炸事件中的84条微博为研究样本,分析微博新闻评论在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的影响力及特点。研究发现,"新浪厦门"在此次突发事件中分别扮演信息扩散者、发言人与安抚者、议题设置者等角色。在这过程中,还表现出通过发布新闻评论,提供及时又具广度、有深度又具服务性信息的特征。

  • 标签: 微博 新闻评论 突发事件 “新浪厦门” 厦门BRT爆炸
  • 简介:从1998年9月11日起,《中国青年报》陆续刊发《西宁烈士陵园卖墓事件》系列报道后,立即引起了舆论界的关注,国内至少有50家新闻单位纷纷相继转载。但

  • 标签: 新闻报道 新闻采访 烈士陵园卖墓 西宁
  • 简介:报道时效中的“第一落点”是新闻竞争的关键性要素,这个观念已经在传媒从业人员,特别是主流媒体中形成了共识。本文通过《新安晚报》几起突发事件报道,分析如何抢抓新闻第一落点,如何在新闻素材共同占有的状况下面对“第一落点”共有的常态,用新闻深度和贴近度弥补拼抢时效可能留下的遗憾。对区域媒体而言,急需探索有利于实战指挥的竞争新对策。

  • 标签: 突发新闻 第一落点
  • 简介: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对网络传播产生的影响日益呈现并不断扩大。网络舆论是通过在互联网上具有不同观点的各大派别的公众有充分自主话语权对某一焦点话题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网络传播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本文从"超女王贝事件"入手,试图从公众网络舆论的形成理性思考网络传播影响力。

  • 标签: 网络舆论 网络传播 超女王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