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9 个结果
  • 简介: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修改,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特别是商事登记审查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政许可法》将商事登记规定为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行政许可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又规定企业(公司)的设立采取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折衷审查制,问题随之产生:将商事登记作为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表明,在商事登记领域国家行政权力的运用带有较强的行政权力介入色彩,但形式审查制又代表国家行政权力在登记审查方面的消极态度,是商事登记领域行政权力弱化的表现,这种并不是很和谐的权力定位一方面彰显了传统的行政权力无限膨胀的习惯,另一方面又对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标签: 商事登记 国家权力 公民权利 审查制度
  • 简介:本文揭示了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内在联系,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及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的应对措施.

  • 标签: 经济全球化 国际经济法新发展 主权
  • 简介:海上恐怖主义作为陆上恐怖主义在海上的延伸,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对此国际法和国内法缺乏有效的规制.为此借鉴囯际关系的理论——全球治理理念完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法律机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国际组织机构、立法合作和联合执法的创新.在打击海上恐怖主义的问题上,中国作为负责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当积极加入全球治理中,在完善本国立法的基础上,增加在囯际立法中的话语权.对内开发单独的恐怖主义险,对外加强与其他国家海上联合执法,创建亚洲多国安全组织.

  • 标签: 全球治理 海上恐怖主义 法律机制
  • 简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淡化了民族国家法律的作用,而使作为经济意义上的基本原则的作用突现出来。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国际经济规则,与其他调整方式相比,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本文从促进世界经济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了与国家相关联的国际法方面已形成和形成中的法律原则,并指出了未来世界经济秩序在法律原则方面的不足。

  • 标签: 经济全球化 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规则 世界经济秩序 法律原则
  • 简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世界各国的律师向在座的诸位中国律师致以真诚的问候。中国是一个令人激动充满活力的国度。国际律师联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律师组织。作为该组织的主席应邀参加此次中国第五届律师论坛我深感荣幸.我由衷地感谢大会的主办方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得以与诸位交流从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法律职业。

  • 标签: 律师组织 国际法律 法律职业 全球化进程 中国 第五届
  • 简介:公民权利就是宪法赋予公民等社会个体的可作或不作某种行为和要求国家、其他公民等社会个体作或不作某种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主张、自由的资格和权能。国家权力是一国所有公共强制力的总称,其核心是广义的政府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民权利和国家权...

  • 标签: 国家权力 公民权利 宪法学 宪法规范 宪法关系 日本国宪法
  • 简介:<正>一、引言(一)死刑逐渐消亡的全球性走势:反思中国死刑问题的背景过去死刑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国刑罚政策的"内部事务",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欧洲为主导的废除死刑的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尊重人权的国际标准的重要指标。自此,死刑问题不但已经超越刑法的范畴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 标签: 故意杀人罪 死刑案件 从轻情节 酌定从轻 故意伤害罪 刑罚制度
  • 简介:将宪法资源运用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宪法学人的贡献和责任。宪法资源包括宪法规范、宪法思维、宪法方式和宪法理论,它们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两岸宪制性规定所肯定的“一中性”是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规范依据,宪法思维是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策略体系,宪法方式为两岸安排合情合理的政治关系定位提供实践机制,宪法理论则构成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理论支撑。

  • 标签: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 宪法资源 宪法思维 宪法方式 宪法理论
  • 简介: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即非正规经济部门家庭工人,其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以及劳动基准皆未进入法律规制的视野。给予家庭工人什么样的法律保护,取决于其在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主体定位。劳动关系是劳动法适用的基点,但现行通用的“从属性”路径无法启动对家庭工人的劳动法保护。从各国拓展劳动法适用范围的趋势来看,我们应当反思劳动法的立法理念,将家庭工人纳入劳动法保护范畴,但并非完全适用劳动法保护,而是进行特别立法予以保护。

  • 标签: 非正规经济部门 家庭工人 劳动法 劳动关系
  • 简介:多国历史事实和理论推演证明:证券交易所只有在竞争环境下,才会对证券市场进行积极有效的监管,这一监管的动力在于交易所追求收入的最大化。而交易所监管由于具有专业、贴近市场、反应迅速等特点,也是政府监管不可替代的,过于集中的一元化政府监管不利于恰当充分的监管,中国也特别存在着政府监管权力过大和实际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中国证券交易所并不处在竞争环境中,监管也不足,并有必要通过多种路径重现其竞争性,以加强其监管能力,包括推动天津柜台交易市场的发展,并有效协调交易所监管与政府监管。而法院仍需保留对交易所监管行为的反垄断审查。

  • 标签: 证券交易所 证券监管 监管竞争
  • 简介:社会保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际经验表明,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焦点在于政府责任与定位,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现实矛盾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是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此,政府应明确责任范围,切实承担和履行责任。

  • 标签: 社会保障 政府责任 统筹城乡
  • 简介:被允许的危险理论的产生与过失犯罪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能较好地解释某些同时具有危险以及“社会相当性”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被允许的危险理论能够阻却犯罪的成立,所以存在如何将其嵌入犯罪构成要件中的问题。这也导致了被允许的危险理论与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但从被允许的危险理论的产生背景以及其对限制过失责任范围成立的效果上来说,将其视为阻却过失责任的理论即放入责任这一阶层中应当是恰当的。

  • 标签: 犯罪构成要件 社会相当性说 新过失论 旧过失论
  • 简介:教育部关于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已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法学教育自身的发展趋势,对此进行重新定位并高度认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从社会需求、司法考试、就业等几个方面,结合各个院校特点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 标签: 人才培养目标 问题 再定位
  • 简介:“唐慧案”引发了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究竟属于违法行政行为还是不当行政行为的疑问。以此为起点,从正反两面对明显不当的定位问题展开讨论。正面论述从学理梳理和案例分析两个层面展开,明显不当属于学理上的合法性审查范畴,同时法院在实践中也将明显不当作为审查标准予以适用;反面论述从行为效力和法律责任展开,若将明显不当视为合法而不当将导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因此,将明显不当归为违法更符合现有法律框架。

  • 标签: 明显不当 合法性 合理性 国家赔偿
  • 简介:民办教育企业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目标,但作为教育企业,亦应依法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社会本位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前提下,企业社会责任已在我国立法和实践中确立,应将民办教育企业的价值定位为追求合理回报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

  • 标签: 民办教育企业 价值定位 社会责任
  • 简介:自《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5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以来,迄今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人民法院受理的有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审理有关案件过程中,人民法院主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还有一些法规及规章。但是在具体的审判实践中,由于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不一致.如诉讼与行政处理的程序衔接、事故认定的性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性质、诉讼主体的确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理解适用、归责原则的理解适用、法律适用的选择、损害赔偿的范围标准等.审判者感到仍存在许多问题。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适用,据悉国务院《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制定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而与此密切相关的道路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等实施细则也正在起草之中.最高法院也将出台有关的司法解释。针对上述问题和审理现状.本期“特别策划”特别邀请了有关学者、法官以及保险机构的法律工作者各抒己见。尽管对于同样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声音.但正是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才可能为读者提供更多思考。当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并非是一期文章就能解决的,但适逢岁末,总结经验,才是开拓未来的一个良好起点。

  • 标签: 机动车 损害赔偿责任保险 《道路交通安全法》 法律适用 中国 赔偿范围
  • 简介:国际投资的法律规制,在国际法层面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国际条约中的投资规范主要反映在双边投资协定中。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建立和WTO协定的全面生效,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外国投资活动的急剧增长,从而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国际规则对此加以规范。近年来,有关国际投资的国际与国内立法实践,集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法的趋势与发展。

  • 标签: 国际投资法 东道国政府 外国直接投资 投资措施 外国投资 全球化背景
  • 简介:<正>近来,媒体关于反垄断的报道和讨论明显增多,说明反垄断问题确已成为我国法律界、经济界乃至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新热点。既然抓紧制定反垄断法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那么需要继续集中深入研究的问题就是,我国应该制定一部什么样的反垄断法。当然,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确需广泛发扬民主,充分集中民智。笔者认为,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无论其是否具有"滞延性"或"超前性",总是随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换言之,法律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我国的反垄断法是在21世纪之初制定的,当然应当具有新世纪的先进性。也就是说,我国的反垄断法应该在认真总结我国反对

  • 标签: 反垄断立法 WTO 反垄断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全球化 竞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