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后,吸收了一批当地华人信徒作布道员。华人布道员在基督教传播以及民教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他们的所作所为及境遇,集中折射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状况,至今仍有一定的启发性。遗憾的是,有关这一独特群体的研究还不够。本文拟以美国公理会鲁西北教区前期的华人布道者为案例,进行分析,以充实华北近代社会史、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以及近代教案史的有关内容,并供宗教界及相关人士参考。鲁西北是民教矛盾的焦点区域和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公理会牧师山嘉立从天津来德州第七屯传教,为公理会入鲁之开端。光绪四年(1878年),鲁西北因连年大旱发生大饥荒。

  • 标签: 基督教信仰 鲁西北 基督教传教士 义和团运动 中国内地 公理
  • 简介:本文主要从汪藩教授的圣诗创作角度,记述他追随基督的生命历程及其基督教中国化方面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

  • 标签: 汪维藩教授 圣诗创作
  • 简介:台湾《中华禅学》杂志社发行人、耕云禅学基金会董事长陈沧先生最近受聘为本刊顾问。4月7日,应本刊之邀,陈沧先生前来本刊与全体同仁会面、座谈,就如何办好佛教文化类期刊交换了看法,并就做好版式设计、充实内容、加强发行工作等方面向本刊提出了建议,其诚恳、亲切的话语给本刊同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先生自青年时代开始从事期刊编辑、发行工作,迄今近30载,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事业用

  • 标签: 陈维 文化类 版式设计 文化事业 耕云 海峡两岸
  • 简介:雨雪路上的感动九华山,时间是2015年底。这一天是周末,雨水夹着雪子击打着天禅文化公司办公室的玻璃窗,临近下班时间,几个年轻人依然聚集在那里,听同伴刘臣在激动地述说着下午发生的事情。

  • 标签: 纪实 爱心 文化公司 九华山 办公室
  • 简介:首辑四本分别为《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隋唐佛教文化》、《修剪菩提树》。四本书的作者为英、法、日、美的着名佛教学者,或以印度学或以汉学闻名于世,或以佛教哲学或以宗教思想批判见长。这四本书原着出版时间跨度约百年,代表了东西洋佛教研究学界在佛教的历史批判与思想批判上的重要成果。

  • 标签: 佛教哲学 佛教研究 佛学 寺院经济 思想批判 佛教文化
  • 简介:2015年9月,尊敬的汪藩教授主怀安息,在怀念他离世一周年的前夕,我也尝试重新思考汪教授对基督教中国化的看法,深入地发掘出他对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探究的一些贡献。《天风》杂志在引述国家领导及学者们如何谈论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时,亦曾有提到这位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荣休教授汪藩先生的说话。汪先生曾经说过:'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理论,当前迫切要做的至少有三个‘归回’。其一,归回‘五四’以后老一辈中国神学家,他们是既受过西方神学教育,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功底的一代人。他们的探索与追求,

  • 标签: 中国基督教 君子思 基督教神学
  • 简介:二ОО五年十二月一日晚上,为纪念玉佛寺第十任方丈真弹法师圆寂十周年,玉佛寺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了第二届“觉之光”慈善演唱会。

  • 标签: 玉佛寺 演唱会 慈善业 上海 爱心 法师
  • 简介:古希伯来人并没有系统的、集中的对人的看法(也就是'人论'),《旧约》更没有将'人'当成静止的、绝对的'客体'去进行'研究'。为集中说明《旧约》对人的看法,本文特地基于汪老师的'生生神学'途径,采用主题式方法对这个话题的属灵含义集中做一点探索。旧约》中对人的生命的认知,是集合了情、意、志,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要素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抓住这一点,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就不会陷入'灵'与'肉'对立的、分裂的、非此即彼的状态。《旧约》经文对人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一种一亲切感,而不会坠入西方神学主导的'主-客'、'物-我'两分或二元论式喋喋不休的思辨——古今之人,虽然生活条件不同,但人的受造性、人身外心内的困境与挣扎却一如既往。我们要从赐生命的上帝与'有灵的活人'相互联系的角度,结合以色列人的人文历史、生活情景、灵命沧桑,对相关的《旧约》经文进行解读。

  • 标签: “生生神学” 旧约的人论
  • 简介:本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汪藩教授给同工的一封信谈起,初步探究了汪教授神学思想的几个要素:继承前辈的属灵传统、三次蒙呼召的经历、对自己遭遇的认识、对新社会的政治认同、对中国教会的特殊认识、对'三自'爱国道路的深刻领悟和传统文化的熏染。

  • 标签: 汪维藩 汪维藩八十年代初神学思想
  • 简介:龙山国恩寺,位于广东省新兴县集成镇,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乃六祖惠能出生和圆寂之所。泰国尖竹坟府素金寺住持燕拉特法师仰慕六祖的德行,亲组佛教代表团,于2000年6月25日到达龙山六祖故居——国恩寺,寻根探源。

  • 标签: 国恩寺 燕维拉特法师 佛教文化 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主要从约翰·希克的出发,谈宗教经验和宗教神秘主义.人总是有以超自然的方式来探求自然的内在倾向.人的本性中第五度,即灵性的维度,它让每个人都有信仰的可能.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含混的宇宙,包括我们认识宇宙的含混性,除了自然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也是从另一角度对宇宙的解释.但是,当我们以宗教的方法来解释宇宙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方法本身也具有含混性,于是约翰·希克提出宗教多元论假设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对于一些宣称体验到与终极实在本身完全合一的神秘主义,约翰·希克提出了反驳,认为对神圣者的体验只可能隐喻的统一,而不可能是字面完全的统一.

  • 标签: 宗教经验 宗教神秘主义 约翰·希克 《第五维度》 人性
  • 简介:藩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老师,也是一个十分勤勉的神学思考者与写作者,开创了构成金陵神学传统之一的开放的福音派神学。他的神学思考与其对中国教会神学反思历史的梳理是分不开的。本文即尝试从汪藩对中国教会神学思考历史的梳理入手,探索其神学思想的灵感来源及其与中国教会的密切关系。

  • 标签: 汪维藩 中国教会 神学历史 开放的福音派 神学反思生生神学
  • 简介: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 标签: 神学 中国化神学 基督为中心的神学 道成肉身
  • 简介:本书收录作者几十年来撰写的30余篇西藏佛教研究的文章,涉及了藏传佛教的宗派与教义,以及宗教实践、艺术、人物、经典等内容。正如作者所说:“虽然藏族文化不等于佛教文化,但佛教文化在藏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能正确地了解藏族文化,也无法去理解藏族信众的思想与行为。

  • 标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佛教研究 2009年 西藏 藏族文化 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