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6 个结果
  • 简介:神秘主义是一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为背景,以宗教学的发展为线索。概述一百多年来西方神秘主义研究状况。纵观近现代历史,神秘主义研究与神秘主义热和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致上可分为四个有特征的阶段,一是19世纪中下叶,在欧洲,由于印度文化和异邦文化的发现,刺激起西方的寻根热,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神秘思潮;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浪漫主义,西方思想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反资产阶级文明、反理性、反科学的思潮;三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社会矛盾加剧,在反异化、反文化思潮中,东方宗教十分流行;四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经济、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反现代化、反科学、回归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热潮。

  • 标签: 神秘主义 思想文化 宗教学 非理性思潮 传统文化 本土文化
  • 简介:苏曼殊近代岭南籍高僧,一生身无所寄,四海为家,倾向民主革命,多与革命党人来往,有人称其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启蒙者和一代文坛奇才”。近代中国佛教风雨飘摇,苏曼殊袈裟披肩,与章太炎共撰《儆告十方佛弟子启》、《告宰官白衣启》两文,以企对颓败的晚清佛教有所警觉。这两文是曼殊目前所存文稿中最为鲜明地表达其佛教思想的论述,既有他对晚清佛教衰其不幸、怒其不争状况的批判,更有对社会排佛言论的痛斥,不论是猛烈抨击佛教界内部的腐败,还是驳斥社会人士对佛教的偏见误解,皆表达着一种拯救佛教的强烈使命感。

  • 标签: 苏曼殊僧制 护教近代佛教
  • 简介:【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备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校订】(1)本章第四句,《韩非子·解老》作“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唐傅奕校定《老子》古本亦同此,河上公、王弼两本和其它版本或碑刻都作“人之生,动之死地”,这两种不同的句法,前一种比后一种多四个字,意思较为明显,又与下文“生生之厚”句有联系,今从《韩非子》。但“民”和“人”在字义上是有区别的,“民”是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的称呼,“人”是泛指一切人类而言,本章说的是人类生死问题,与国家政治无关,今从诸本把“民”字改作“人”字,似更为合理。

  • 标签: 《韩非子》 河上公 解老 傅奕 生死问题 善摄生
  • 简介:(一一八)"必有一王兴起,面貌凶恶,能用双关的诈语。他的权柄必大,却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他必行非常的毁灭。事情顺利。任意而行,又必毁灭有能力的和圣民。他用权术成就手中的诡计,心里自高自大。在人坦然无备的时候,毁灭多人,又要站起来攻击万君之君,至

  • 标签: 公元前 塞琉古王朝 公山羊 亚历山大 原文 公绵羊
  • 简介:对宗教文献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实的合理分析,获得一种可被证明的真义。因为在研究中所陈述的每一条论据,都要建立在对经验资料和理性推理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无论经验资料和理性推理哪个更为重要,都必须将这两个方面全部呈现出来。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才能够得到不同专业、不同信仰的学者们的普遍认可,才能提供对其所在研究领域的假设或猜想的认识,才不会武断地仅仅把这些假设或猜想的某一特定部分看作是真理,而忽略它所借助的其他理论。

  • 标签: 伊斯兰思想 穆斯林社会 经验资料 《古兰经》 学术研究 伊斯兰文明
  • 简介:(一二五)耶和华上帝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上帝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创3:1-5)《创世记》三章一至五节记录了始祖时代,狡猾的蛇与世上第一个女人的一段对话。当蛇

  • 标签: 上帝 创世记 希伯来 果子 圣经 原文
  • 简介:藏品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藏品研究是博物馆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博物馆文物陈列的物质保障。作为表现地方文化、突出地域文化个性的贵州酒文化专题博物馆,对与酒有关联的民族文物藏品的研究更显得重要。

  • 标签: 酒文化 文物研究 民族 贵州 博物馆学 藏品研究
  • 简介:自古以来,西藏地区就是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多民族地区。目前,西藏自治区境内仍然生活着以藏族为主体的汉、回等38个民族,维护和处理好西藏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藏族与汉族的关系,对于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一历史上西藏的民族关系据考古发现表明,西藏地区不仅是藏族先民的家园,而且是古代人类的发源地之一。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西藏林芝发现了古人类头骨。

  • 标签: 中央政府 吐蕃王朝 民族出版社
  • 简介:以五台山为代表,唐代河东地区佛教发展迅速,境内旧存和新建佛寺众多,寺院林立,各州县均有佛寺分布。受自然条件限制,在经济、政治、交通、人口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之下,佛寺分布呈现不同特点,密集程度不一。对于佛寺分布的研究,可以认识唐代河东地区佛教的发展情况。

  • 标签: 唐代 河东佛寺 分布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为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被称为'论中之王'.该论涉义极其广泛,对念佛法门的阐释也较为详尽.本文从念佛的方法、念佛与般若、念佛与见佛、念佛与往生等角度入手,对中的念佛思想进行分析与研究.

  • 标签: 《大智度论》 大品般若经 念佛思想 念佛方式
  • 简介:净影寺慧远作为隋代佛教三大师之一,其著作《大乘义章》更是南北朝佛教集大成之作,而其中的《三量智义》则是中国佛教现存著作中第一篇论述"量论"的专文。佛教的"量论"主要探讨正确的知识从何而来,以及其在解脱的趣向中有何重要。慧远在《三量智义》分别阐释了"现量"、"比量"和"教量"的三量说,认为知识的真实与修行者的境界有对应关系,境界越高,则能得到更真实的认知;而真确的知识亦有助修行者培养智慧,以迈进更殊胜之境界。慧远亦以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理事观"去诠释"量论",从中可以看到佛教"量论"的中国化;亦从侧面反映了南北朝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而慧远所代表的思想则在其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慧远 量论 解脱论 理事观
  • 简介:适逢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的30年之后,《世界宗教研究》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变化。从第121期开始;《世界宗教研究》改为双月刊,页码增加到200页,这对研究宗教学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也是我国宗教学界的一件盛事!迄今为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已经历五任领导,‘刊出有关宗教学研究的文章2000篇以上,

  • 标签: 《世界宗教研究》 改刊 改革开放 教学研究 宗教学 双月刊
  • 简介:本文梳理了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及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并以牛街清真寺为个案,对建筑格局、内部装饰等进行细致分析。本文认为,兼具统一与多元是群体及其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伊斯兰教作为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是其维护族群特点、保持群体内部社会文化统一的基础;回族族源的多元及其人口分布的广泛,又使其社会文化必然具有多样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回族建筑当中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标签: 回族 清真寺 建筑文化
  • 简介:研究报告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集体承担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1年度课题的最终成果。全文共五部分,分两期刊登。课题组负责人钟国发,参与者罗伟虹、业露华、王宏刚和刘元春。

  • 标签: 邪教 防制对策 根源 概念辨析 汉语 语源
  • 简介:《道德经》已在西方传播数百年,各种译本达600种以上,但西方译者无论是对《道德经》语言文字的把握,还是对老子之"道"深刻内涵的领悟,都与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道德经》首句既是老子开篇立"道"之言,又贯穿全篇,句法严密,用词精妙,本文以此句为例,分析西方译者如何翻译老子之"大道"、"可道"、"常道"核心概念,进而探讨中华文化在西方传播中的误译误释问题。

  • 标签: 道德经 英译 问题
  • 简介:戒律为佛法之生命.佛法住世久暂,无不以是否制戒摄僧而定.佛陀制戒之本怀,即在于此.《善见律》明确指出:“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戒律之存亡,实为佛教法身慧命之所系.中国佛教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灯灯续焰,有赖义通大乘、被机最广的《四分律》一系.而《四分》一系之开宗弘化、护法安僧,则全仗历代祖师沥血呕心的辛苦经营.魏晋六朝,律法西来,祖师们摩顶放踵、箪路蓝缕,奠定百代基业.隋唐盛世,道宣律师横空出世,综论百家,逡巡千里,于终南山著书立说、创宗明义,从此南山一脉法海横流,树立万世不拔之基.近代以来,佛法衰微,律事难兴,有弘一大师风华绝代,苦身焦思,难行能行,矢志弘律,使不绝如缕之律学大著僧海,普及四众,近代佛教得以律幢再树,戒学重光.

  • 标签: 佛教戒律 戒律研究 民国佛教
  • 简介:(一一三)"以色列全会众从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后第二个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间、汛的旷野。以色列全会众在旷野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出16:1—2)"以色列全会众都遵耶和华的吩咐,按着站口从汛的旷野往前行,在利非订安营。"(出17:1)"从红海边起行,安营在汛的旷野;从汛的旷野起行,安营在脱加。"(民33:11—12)上面的《圣经》引文记载当年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西奈半岛的经过。《出埃及记》第20章,记录以色列民出埃及后的第一高

  • 标签: 以色列人 古埃及 词义研究 圣经 希伯来 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