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正>一、科技道德教育的课程结构科技道德属于职业道德,而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责任、道德情感、道德规范,职业纪律、行为和习惯内容。从理工科大学生的内在品德修养动机和社会外部要求来讲,科技道德教育的结构以“三专题复合式结构”为最佳,即第一专题“科学与道德”,重点讲科技道德责任,培养事业心、责任感等道德情感。第二专题“科技道德规范”,讲道德要求和道德认识。第三专题“科技道德品质修养”,是道德原则的实践,旨在促进道德行为的完美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就构成了科技道德教育中各有重点而又有联系的三大块,并使第三专题的内容以正反馈的方式反送到第一专题,通过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产生的社会效果,又会进一步促进科技道德责任感的深化。于是形成闭环课程结构。

  • 标签: 科技道德教育 道德规范 理工科大学生 发展方向 道德责任 道德行为
  • 简介:一问题的引出:关于"法权论"与"道德形而上学"关系的争论近年来,康德的《法权论》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围绕着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康德为何把法权论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法权论》和《道德形而上学》究竟是何种关系;康德如何在绝对命令的基础上建立法权(正当)形而上学,法权(正当)的普遍原则与绝对命令的关系如何,它对应着绝对命令的哪个公式等。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立法权 哲学关系 康德 绝对命令 普遍原则
  • 简介:<正>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学》一书,以其透彻的实例、深邃的观察力,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家庭伦理的思想,给我们以有益的教育和启迪。他提倡家庭中爱的启蒙和教育,坚决反对对人的冷漠无情和麻木不仁。他断定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个性,对人漠不关心会使心灵日趋空虚,必然导致道德堕落。在他的字里行间里,处处闪耀着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对人的赞颂,体现着人道主义的巨大感化力量。他真挚地认为人的原则就是要以人的眼光来看待人,而心灵的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伦理思想 家庭教育 家庭成员 人道主义 心灵
  • 简介: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关于人的发育和成长的争论区分了先天/后天因素、遗传/环境,这个区分转化到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可以作出能动/习就因素的区分。人的道德品质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习就因素,那么人的虚拟道德品质是可能的,即是在虚拟情景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因为虚拟品质和真实品质共享同一能动性因素,它们的性质和伦理学地位就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道德教育,而其必要条件是:第一,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建立无间隙的连接;第二,受教育者认同虚拟现实中的行动和感受。

  • 标签: 虚拟品质 虚拟现实 道德教育
  • 简介:道德必须以信仰为基础,道德信仰既是对道德的信仰,又是对善的终极追求。两者合为一体,统一于道德信仰这一主体的道德意识之中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反映了人对道德的态度与意愿。这是研究道德信仰应有的理论视点。

  • 标签: 道德信仰 两重规定 限度
  • 简介: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根本观念是善、孝、礼、勤、新。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人将“善”视为民族道德价值的奠基之本,将“孝”视为民族道德价值构筑的和谐之源,将“礼”视为民族道德价值维系的秩序之枢,将“勤”视为民族道德价值固化的生存与发展之则,将“新”视为民族道德价值实现的超越之道。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融入民族血液中的道德价值理念,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 标签: 传统价值 善孝礼勤新 根本观念
  • 简介: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地位与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的,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的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的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的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的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的‘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的“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的、天赋的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的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的本质。鉴于物种的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的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的道德地位。

  • 标签: 物种 本质 道德 物种歧视 权利
  • 简介:<正>纵观古今,横览中外,道德的内容渗入审美对象范畴是个客观的普遍现象。无论是民族道德、阶级道德、党派道德、环境道德,还是职业道德、爱情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生命道德等都是如此。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小仲马的《茶花女》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忠贞的爱情为审美对象。罗丹的雕塑《加莱市的义民》

  • 标签: 审美对象 论道 审美情趣 道德内容 韵律 形式美
  • 简介: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以及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自孔子以来,都很重视道德修养。特别是孟子作为中国儒家代表之一,他认为注重道德修养、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通过对孟子道德修养学说主要内容进行诠释,深刻挖掘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精华,结合当前大学德育的现实,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 标签: 孟子 大学生 道德修养 启示
  • 简介: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以人的属性、人的思维和人的境界为理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观。人的属性有主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之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本位、社群本位、自然本位、信仰本位四个维层。人的境界有伟人、英雄、模范、先进、普通之区别。

  • 标签: 以人为本 道德价值观 人的属性 人的思维 人的境界
  • 简介:<正>什么是公德,国内伦理学界的意见不一,关于公德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过去人们常把公德同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并列起来,看作是特殊领域的道德,这种传统的看法把公德规定得过于狭窄,因而不那么科学。公德不应归结为特殊领域的道德,而是一般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

  • 标签: 公德 婚姻家庭 伦理学 职业道德 社会生活 外延
  • 简介:<正>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心理过程的评价,它也作出价值判断。但是,后者完全是内在的:它们涉及科学研究的要素,诸如资料、假设和方法,而不涉及科学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工程技术专家不仅作出内在的价值判断,而且也作出外在的价值判断:他评价他能得手的每一事物。在他看来,每一事物、过程或概念就某种实际目的而言,是好的、坏的或中性的。必须区分两类技术评价:技术效应、经济效应的评价与社会价值的评估。一项人工制品可以既有技术效应,也有经济效应,但无社会

  • 标签: 科学技术的价值 道德判断 技术效应 工程技术专家 价值判断 经济效应
  • 简介:道德健康重要性的凸显,使得道德健康教育应运而生。道德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理论课题,也是一项社会实践课题,同时也是德育谋求学科发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人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文章对道德健康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如何进一步进行道德健康教育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 标签: 道德健康 教育 研究 综述
  • 简介:在魏晋玄学中,王溺的哲学思想起了奠基者的意义,他的哲学比较好地表达了魏晋玄学的主题,也比较好地实现了儒道思想的会通;既建立了自己本体论哲学,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现实关怀以及价值主张。与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思想比较,存有许多相通之处。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自由境界、道德追求以及价值取向和魏晋玄学有许多可比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就构成了两者超越时空的对话。

  • 标签: 崇本息末 崇本举末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以无为本 信仰上帝
  • 简介:<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举办的李奇同志道德思想研讨会于1993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首都的著名哲学和伦理学者、她的战友、同志与学生,以及来自天津、湖南、四川、山东、陕西等省市的伦理学者约50余人参加了会议。李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伦理学家,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平作地下工作。1938年到延安,先在马列学院学习,以后长期在出版、教育和党的宣传部门工作。1955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始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伦理学。她是

  • 标签: 李奇 道德思想 研究伦理学 研讨会 伦理学者 哲学研究
  • 简介:职业道德规范主体化机制探讨仲崇盛一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另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经过职业活动实践和职业道德理想、意志培训,所达到的表现在职业工作上的道德品质状...

  • 标签: 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建设 主体化 职业道德品质 行为主体 职业道德教育
  • 简介:<正>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有的人主张以人性作为道德的来源和基础,或者认为人性和经济状况是道德的双重基础等等。这种观点显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不是什么创新。我们介绍普列汉诺夫对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人性来解释道德的分析批判,以及关于人性和道德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对于正确认识以人性说明道德的观点的错误所在,会十分有益的。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人性 人的本性 社会心理 哲学著作 思想体系
  • 简介:要清晰地刻画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至今的社会道德变迁简况,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道德自身范畴及其体系的变化,而应放眼于道德所面临的社会境况(尤其是社会交往形态的变换),以及这些境况所衍生的人们对待道德态度的变化。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正在迈入的信息社会所分别对应的三种交往形态——有限确定性交往、无限不确定性交往和无限确定性交往所引发的道德变迁及其形成的三种模式是:原村落道德、后村落道德及新村落道德

  • 标签: 交往方式 原村落道德 后村落道德 新村落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