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文,平晚,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水流,下启清代补学先路,对有清一

  • 标签: 顾炎武 经学思想 汉学 宋学 稽古明经 通经致用
  • 简介:试论《荀子》写作模式朋星一《荀子》32篇,除文艺性作品《赋》、《成相》之外,绝大多数议论性篇章都有较固定写法,即:以简洁论题统摄议论范围(如《劝学》即标明论教育、学习,《修身》为专论伦理、修养,《非相》乃批判相术),每篇论点集中、鲜明,一般开...

  • 标签: 《荀子》 写作模式 《诗经》 《尚书》 《尧典》 议论文
  • 简介:《周易》充满了和谐思想,人与自然和谐,通过阴阳和谐、尚中正、交感比应等表现出来;人际关系和谐,通过培养诚信、谦虚、宽容性格、讲求家庭和谐,当政者和民众交往沟通表现出来.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今时代具有很好借鉴意义。

  • 标签: 周易 阴阳 中正 人际关系 和谐
  • 简介:<正>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据苏舆《董子年表》),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他少年时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母生。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与胡母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汉书·董仲舒传》)。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被任命为江都

  • 标签: 董仲舒 哲学思想 汉武帝 天人感应 统治者 目的论
  • 简介:1927年,梁漱溟先生曾经书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下联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今天,人们理解下联不难,而谈及上联,就不能不觉得疑惑,因为此联不仅显得唐突,而且看起来有些绝对乃至荒谬。其实,这样一副看似简单对联,却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广阔背景,与儒家教化学说紧密相连。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教化 儒家 梁漱溟 对联 上联
  • 简介:论《周易》情理品位陈良运《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理”与“情”体现《周易》具有生命意义内在品质。“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刘勰语,《文心雕龙·裁》...

  • 标签: 《周易》 《易》 《系辞》 忧患意识 《易经》 “因果链”
  • 简介:<正>中国哲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已为举世公认。中国哲学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称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奠基时期”或称作“奠基阶段”,即中国哲学先秦阶段。后来哲学流派众多,追溯上去,差不多部可以在先秦哲学中找到它们源头。正如欧洲近代文化差不多都

  • 标签: 三个时期 中国哲学 道教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外来宗教
  • 简介:<正>晏于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一生经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任齐相达几十年之久。在他一生政治活动中,谏君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载晏子言行《晏于春秋》共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其中专记晏子谏庄公、景公《内篇·谏》上下两篇有五十章,《外篇》七中确十三章,共计六十三章,占全书近三分之一。此外,在《内篇·问》、

  • 标签: 晏子春秋 内篇 重要组成部分 人君 思想家 封建社会
  • 简介:<正>世界本体与价值渊源合一,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特征。“《老子》,明道之书也。”(明·焦竑:《老子翼·序》)“道”是老子哲学基本范畴。老子“道”既是世界根本,又是他所追求理想。关于老子“道”本体论意义,学术界多有论列,而关于其价值论意蕴,则需要作深入探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 标签: 价值意蕴 价值论 中国传统哲学 价值理想 基本范畴 老子哲学
  • 简介:宋明道学核心是天道性命之学。周敦颐以《周易》太极阴阳理论构建了一个有机论宇宙模式,本太极以立人极。他将《易传》“继善成性”论与《中庸》“诚者天之道”相结合,以“诚”作为性命之本,奠定了宋明易学性理之学新方向。

  • 标签: 周敦颐 易学 太极之道 乾元之减 性命之学
  • 简介:<正>《管子》一书,是我国先秦诸子中一部奇文,立论高远,瑰玮精深。其治国经邦之道,在于顺民俗,得民心;并能对人民先施之以教育,而后行之以法制。遂使齐地民富国强,威震天下。管仲佐桓公为相四十年,成为春秋五霸之长。其成功经验,虽百代而后,亦甚宝贵,足资借鉴。《管子·牧民》中说:

  • 标签: 治国之道 管子 教育内容 管仲 民俗 四十年
  • 简介:柏拉图主要在三个文本中讨论“知识”和“信念”关系,这就是《美诺》、《泰阿泰德》和《理想国》。《美诺》和《泰阿泰德》讨论比较接近,《理想国》中讨论似乎与前两个文本形成明显冲突。《美诺》和《泰阿泰德》似乎认为信念与知识是可兼容,知识概念蕴含了信念概念,这种主张称为“兼容论”。

  • 标签: 知识概念 柏拉图 信念 《理想国》 兼容论 阿泰
  • 简介:儒学创造了发展奇迹。儒学具有宗教性,却不是宗教,然而儒学持续发展了2500余年,积聚了难以穷尽其价值学术资源与思想资源,足以媲美像佛教这类几乎与其同时产生世界性宗教,而远胜于任何一家世俗性思想学说。这堪称人类思想史上奇迹、奇观。儒学之所以能够创造发展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儒学开拓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交互并用、合力推进发展道路。

  • 标签: 儒学 创新 传承 宗教性 持续发展 思想资源
  • 简介:科学技术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世界各国。各国既有的社会文化隐含着对科学技术不同认知和定位,这些认识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科技政策制定。近年,国际上兴起公民认识论,即探讨深刻影响各国科技政策文化因素。公民认识论有助于理解国家问科学文化差异,形成全球性公共知识。未来几年中,通过丰富研究方法与分析维度,比较各国差异,公民认识论研究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 标签: 认识论研究 科技政策 公民 文化分析 科学技术 社会文化
  • 简介:在人类实践过程中,空间发生着由自然向社会、由物理向人文让渡与转换,这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揭示空间社会化和社会空间化相互生成机制。马克思是依据生产方式历史变迁,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给空间之双重再生产分析出发,从而进行空间社会化重构现象之解析,他极其关注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物质实践不同状态对生存空间带来不同生产、构建和形塑,以致我们可以从生存空间形态去判定历史发展分期。就整个世界历史进程而言,资产阶级“按照自己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实质上就是资本逻辑通过全球性市场经济刚性力量,将生产实践和活动空间都纳入资本运行轨道,遂使率先发达起来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世界霸权。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空间理论 社会逻辑 世界历史进程 实践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
  • 简介:霞谷是德性论者,情感与理性关系是贯穿霞谷著作一条主线。其性情本源与全体之说认为“情其源头,性其全体,情其发处,性其用处”,以批评朱子;其四端七情之说主张“四端亦有气,七情亦有理”,理气性情合一,批评退溪“主理”、“主气”之说;其良知说明确提出“恻隐之心即良知”,“以其全德之德而言谓之仁,以其本体之明谓之良知”,将情与知统一起来,反对将良知“专属知识一边”,主张德性之知即良知是由情感说明甚至决定。霞各很推崇儒家经典中《大学》,其中尤其重视好恶之情,认为“好恶乃一篇之要”,实即以德性为要,而德性之根本在情感。总之,“实心真情”是提高德性、实现万物一体境界根本。这是霞谷对今人重要启示。

  • 标签: 霞各 性理学 德性 情感 理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朱熹《易学启蒙》分析.考察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基础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基本原理和相互关系,由此进一步研究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共同基础“理”意味。朱熹易学不是在象数和义理哪一个立场上对两种易学综合.而是试图确立易学基础,进而把对理意味系统解释和说明作为最终目标。

  • 标签: 朱熹 先天易 后天易
  • 简介:青年军人价值观变化与奉献精神培养张文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日渐深入,我国社会价值关系进入了一个广泛变革历史阶段。由于各方面利益关系调整,不同社会群体从需要内容到需求满足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这使青年军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

  • 标签: 军人价值观 青年军人 奉献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整体性价值 无私奉献
  • 简介:舒茨现象学始于对社会世界探索,在现象学运动中以社会现象学为其标识。在舒茨那里,社会世界具有首要理论关联性,分析和研究它对社会科学具有根本理论意义。社会世界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常识世界,其内涵与胡塞尔生活世界基本上相同。

  • 标签: 社会现象学 社会世界 科学基础 舒茨 现象学运动 日常生活
  • 简介:占问对象无限性使卜筮催生出至上神信仰和宗教意识。周革殷命后,在“天”名义下实际信仰对象从殷人神圣上帝转变为周人德性袒考。失去上帝信仰卜筮不仅沦为周初政治工具,春秋时期还成为人本驱逐神本舞台,加速消泯了上帝信仰。从催生到泯灭,卜筮对早期中国上帝信仰发挥了两种截然相反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夭折形成了深刻影响。

  • 标签: 卜筮 上帝 信仰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