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70—2012年河南省114个气象站9月日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海温数据,采用统计诊断与合成方法对河南省初秋降水的气候特征、异常年份大气环流特征及降水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初秋(9月)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80年代前期降水偏多,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至2003年降水偏少,2000年后降水呈波动变化。河南省初秋的降水场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降水区,两个分区降水无显著的线性趋势和突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3年两个降水分区降水均偏少。旱涝年合成高度的差值场表明欧洲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蒙古至中国北方地区及西太平洋区域均是影响河南省初秋降水的关键区;西伯利亚地区为正高度异常、中国北方至蒙古为负高度异常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的环流形势易造成河南省初秋降水偏多;降水偏少年份的环流形势则相反。ENSO为冷位相年,河南省初秋降水易偏多;河南省初秋降水偏少年除受ENSO的影响外,中高纬度环流的影响可能起主导作用。

  • 标签: 初秋降水 降水区划 趋势分析 大气环流异常 ENSO
  • 简介:基于2005年4~9月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盘锦湿地优势植物芦苇的群落学特性。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峰值出现在7月,4~7月茎重与叶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其中0~30cm的芦苇须根最大值出现在7月,根茎最大值出现在6月,30~40cm深度为生物量变化在垂直剖面的分界线;根冠比以7月为最低。分层营养物质在30cm以下积累。

  • 标签: 湿地 芦苇 群落生物量 根冠比 动态特征
  • 简介:运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10年6月17日和2005年5月31日2次冷涡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2次冷涡天气的三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冷涡强对流天气落区均位于冷涡中心4~7个纬度的西南象限;当正涡度柱倾斜度越大越有利冰雹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且垂直上升运动越强越有利冰雹天气的产生;冷涡东南象限500hPa、850hPa温度平流分布均为暖平流时,强对流天气则以降水为主,而冷涡东南象限500hPa为冷平流,850hPa为暖平流时,强对流天气则以大风、冰雹为主;低层强锋生区域与强对流天气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锋生函数正值中心区域北侧常出现大范围冰雹天气;2次过程的强对流天气生成都是由于地面气旋性辐合中心在温度发展中的锋区叠加中有明显的锋生而导致,地面气旋性辐合中心对雷暴的触发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抬升作用。

  • 标签: 冷涡 冰雹 暴雨 结构特征
  • 简介:根据2004—2008年辽宁22个酸雨监测站的统计资料,对近年辽宁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2004—2008年,pH值年平均值范围为5.49—6.62,呈逐年降低、酸雨强度逐年增强的趋势;酸雨主要发生在大连、本溪县和丹东及兴城地区,其中大连酸度最强,建平县最弱;辽宁酸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H值以夏季酸度为最强、春季为最弱;酸雨出现频率以秋季为最高,春季为最低。

  • 标签: 辽宁 酸雨 酸雨频率 时空分布
  • 简介:通过对2002年6月25日至7月1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连续暴雨过程进行环流形势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认为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和中层500hPa欧亚高纬度地区两个大型天气系统的同时相对稳定,是冷暖气团长时间对峙的主要原因,中层500hPa中低纬度低压槽与下滑槽的不断东移南压是造成低层降水系统的发生发展、触发低层能量释放与再生的直接因素.同时对连续暴雨提出了预报要点.

  • 标签: 暴雨过程分析 特征 连续暴雨 预报要点
  • 简介:应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以及山东省122个国家自动站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资料,从日积雪深度和过程总降水量两个角度分别定义第一和第二类极端降雪事件,并进一步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论如下:(1)山东省极端降雪事件发生在江淮气旋和回流天气形势下,出现在11月(初冬)和2月(早春)的可能性最大,江淮气旋类多出现在2月,回流类多出现在11月。(2)极端降雪事件中鲁东南、鲁西北西部和鲁中北部地区降雪量大且出现极端降雪次数多。江淮气旋类极端降雪过程降水量大值中心出现在鲁东南、鲁中北部和半岛地区,而回流类过程降水量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3)相比较于江淮气旋类降雪过程,回流类极端降雪过程出现的单站最大降水量更大,且大雨以上量级降水范围更广。通常极端降雪过程中,降水量最大为50.0~59.9mm,多数站点过程降水量为10.0~29.9mm。(4)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两类极端降雪过程地面气旋初生时中心气压值、冷高压中心强度和位置、低空急流的厚度和强度等特征有所不同。(5)回流类极端降雪过程,水汽辐合层次深厚,700hPa与850hPa均有明显的水汽辐合,江淮气旋类极端降雪过程中水汽辐合层次较低,主要位于850hPa附近。对于过程降水量超过50.0mm的极端降雪事件,700hPa和850hPa比湿均达到并超过5g·kg^-1。(6)回流类极端降雪过程伴有不同范围寒潮。

  • 标签: 极端降雪 江淮气旋 降水分布型 水汽特征
  • 简介:本文利用不同高度大气电场实测数据,对近地面层大气电场随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数据对比及最小二乘法拟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近地面层大气电场强度随高度呈指数递增;同一时段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电场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且这一特征不受天气条件影响。

  • 标签: 大气电场 天气条件 不同高度 变化特征
  • 简介:通过分析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7个气象台站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和气候系数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1960~2005年间该流域中游日喀则站和下游林芝站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该流域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气温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夜间气温和冬、春季气温的升高更显著,而且该流域变暖幅度高于整个高原的平均增幅,因此该流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程度也较整个高原更为显著;而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即该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暖较下游地区的更为显著。

  • 标签: 雅鲁藏布江流域 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变暖
  • 简介:对2004—2011年的PM10浓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呼和浩特市PM10污染最严重的是冬季,主要是由于燃煤采暖造成污染源增加以及大气扩散能力较弱;其次是春季,主要是由大风引发的沙尘天气所造成的。

  • 标签: 空气质量 PM10 污染特征
  • 简介: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月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2010年逐月海温再分析资料,分别定义了1000--500hPa和500—200hPa厚度,利用EOF、SVD等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对流层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面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平均厚度EOF第一模态均具有北太平洋及附近高纬度亚洲大陆地区与北美大陆高纬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而夏季第一模态则是北半球范围内较一致的位相分布;冬、夏季平均厚度EOF第二模态均突出体现了欧亚大陆及附近地区与北半球其他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冬、夏季厚度场的变化形势与大气环流及海面温度具有密切联系。

  • 标签: 北半球 对流层厚度 时空变化 大气环流 海面温度.
  • 简介:通过分析陕西省近60a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国陕西省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60a来陕西省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较缓和的是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升温趋势明显;在时间尺度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气温的上升趋势特别显著;陕西省各区年均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分别以10a为第一主周期。

  • 标签: 陕西省 气温 时空变化 突变 周期
  • 简介:NO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施肥农田是大气NO的第二大排放源,农田NO减排有利于减轻空气污染。但农田NO减排措施的制定需要以排放特征和清单研究为基础。本研究采用静态箱自动采样-化学发光在线实时测定方法,对晋南地区典型灌溉盐碱地棉田(实验期间以纯氮计的氮肥施用量为66·3kg·hm-2·a-1)的NO排放进行了全天候周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对于该棉田的NO排放测定,提高观测频率比增加空间重复(增加采样箱)更重要;年度NO排放表现出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变化特点;晴天普遍发生着与温度同步的日间极大值单峰型日变化,且大多数情况下的NO日排放极大值比5cm深度的土壤温度极大值提前大约3h;NO-N背景排放率约为0·64kg·hm-2·a-1,肥料氮的年NO-N直接排放系数为0·32%±0·09%。这些结果揭示了盐碱地棉田NO排放的一些重要特征,并为编制农田NO排放清单提供了排放系数实测数据。

  • 标签: NO排放 日变化 温度 盐碱地 棉田
  • 简介:基于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芦苇群落生长季6-9月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盘锦芦苇湿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微生物的总数在生长季节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湿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的总数在8月达到最小,而真菌数量在7月达到最小。湿地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大,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对细菌、放线菌、真菌以及微生物总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放线菌与微生物总数主要受水分影响,而真菌则受水分与气温的协同作用影响。

  • 标签: 芦苇 湿地 细菌 放线茵 真菌 微生物总数
  • 简介:本文选取本省26个站为代表站,分析了本省近40年来气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初步揭示了本省气温异常的基本事实。指出,气温正、负异常在暖半年(4—9月)和冷半年(10——3月)发生的频数基本上呈相反的关系。月平均气温负异常频数,随海拔升高而明显增加。

  • 标签: 青海 气温 异常指数 时空分布
  • 简介:利用2011年呼伦贝尔市9部ADTD型地闪定位仪提供的地闪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市地闪发生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地闪中负闪约占92.62%;夏季地闪活动最强,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弱,地闪主要集中在7-8月;地闪的发展有明显的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形式,地闪活动下午最活跃;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和下垫面的性质关系密切,地闪的大值中心位于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脉东西两侧,白天地闪密度大值中心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区山坡上,而夜间地闪密度大值中心则位于呼伦贝尔高原与大兴安岭山脉的过渡区沙丘地带.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地形 闪电密度 时空分布
  • 简介:根据我国风能资源详查测风塔资料,对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间河北省境内22座测风塔上70m高度的风速资料进行整理后,分析了内陆和沿海地区四季风速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风能详查区冬(夏)季平均风速最大(小);内陆(沿海)地区四季日平均风速呈现出白天大(小)、夜间小(大)的特点;在风速的日变化幅度上,春、秋季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夏、冬季,其中西北部山区(东南部平原)是风速变化幅度最大(小)的区域。另外,内陆地区各季节风速与温度梯度的日变化之间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 标签: 河北省 测风塔 风速 日变化
  • 简介:利用中国热带气旋年鉴统计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1949—2012年影响山东地区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2年年平均有2个热带气旋影响山东地区,其中1985年和2012年均有7个热带气旋影响山东地区,为热带气旋影响山东地区最多的年份;热带气旋影响山东地区的最早时间为5月,最晚时间为11月,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出现在7—9月;8月影响山东地区的热带气旋最多,占影响山东地区热带气旋总数的46.3%。影响山东地区的热带气旋路径多以抛物线形为主,多数热带气旋在菲律宾附近洋面生成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至中高纬地区转向东北方向移动,个别热带气旋则在高纬地区向西北方向移动深入内陆地区,热带气旋影响山东地区时多处于强度衰减期;登陆山东地区的热带气旋集中分布在鲁东南和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造成山东地区降水和大风的分布也不同,热带气旋降水多集中出现在山东中东部地区,暴雨的高值区则主要集中出现在鲁东南、山东半岛南部和半岛东部地区。影响山东地区热带气旋的变性率为58.2%,远高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平均变性率,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特征显著。

  • 标签: 热带气旋 气候统计 路径 变性
  • 简介:应用1961—2012年山东省26站夏季降水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量指数等资料,分析了山东夏季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夏季强降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部分地区呈增多趋势,暴雨日在1989年前后发生突变;强降水日数比重呈增大趋势,半岛北部增大趋势明显,近208比重明显高于前期,且波动幅度加大,同样在1989年前后发生突变;大雨日降水强度增加,暴雨日降水强度减小,两者均在1990年代降水强度最大,半岛、东南沿海地区为强降水雨强高值区。对其成因初步分析发现,强降水时间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关系密切,台风带来的强降水是影响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强度的关键因子。

  • 标签: 山东夏季 强降水 时空演变 成因
  • 简介:选取西藏东南部原始林区9个典型气象站资料,分析林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09年,藏东南林区年平均气温升高0.9℃,其中冬季升温高达1.47℃,升温突变点出现在2001年;林区年降水量增加了185mm,其中春、秋季节分别增加83mm、55mm;藏东南林区气候趋于暖湿化;藏东南林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显著,且海拔越高越显著。

  • 标签: 西藏 林区 气温 降水
  • 简介:1引言本文通过对德化历年(1960-2003年)基本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找出德化县霜发生的一般规律及降温的特点,特别是初、终霜出现的规律,以求做好霜的预报,以便事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作物的冻害,为农业生产服务。

  • 标签: 长期预测 气候特征 终霜 化霜 农业生产服务 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