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对比分析糖尿病脑梗死与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脑梗死患者16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2例设为观察1组,血压正常糖尿病脑梗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2组,非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0例设为观察3组,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肾功能以及急性期预后情况。结果观察1组患者血糖显著高于观察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平均动脉压(MBP)显著高于观察3组(P<0.05);三组脑梗死患者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脑梗死患者组间比较,观察1组BUN、Cr显著升高(P<0.05)。三组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B(APO-B)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显著降低(P<0.05);观察1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患者肾功能和脂质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以糖尿病脑梗死、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最差。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 脑梗死 脂代谢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3月104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急性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脑梗死治疗效果;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KATZ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KATZ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KATZ日常生活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日常生活功能的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期护理干预 脑梗死 抑郁状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方法从2018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病例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各为25例,均采取尿酶静脉溶栓治疗,生理盐水和尿激酶分别为0.9%100ml、1.0×106U,持续静脉滴注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对比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指标,比如NIHS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非心源性脑梗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0%,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静脉溶栓治疗方式的应用,对于治疗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的帮助,可以给予临床疗效一定的保障,其中,疗效最为明显的应为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有效预防不良反应,其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心源性脑梗死 非心源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照顾者的健康素养与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理念、技能66条(试行)》评估脑梗死主要照顾者的健康素养,按照〉80分为高健康素养组,≤80分为低健康素养组,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ugel-Meyer量表(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并分析影响主要照顾者健康素养的因素.结果:100例主要照顾者中高健康素养者47例,低健康素养者53例;出院时高健康素养组患者FMA,MBI评分均显著高于低健康素养组(P〈0.05),且患者FMA,MBI评分与照顾者高健康素养呈正相关(P〈0.05);主要照顾者家庭功能、疾病应对方式(面对、屈服)、反应评估(健康问题、时间安排受打扰、家庭缺乏支持、自尊)及营养风险筛查均是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关系亲密、积极面对是高健康素养的保护因素呈正相关(P〈0.05),时间安排受打扰、营养风险筛查≥3分则是高健康素养的危险因素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主要照顾者反应与患者疾病应对密切相关,良好的照顾者健康素养、反应有助于患者康复,提高康复疗效.

  • 标签: 脑梗死照顾者 健康素养 康复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年和老年脑梗死患者的TOAST病因分型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9月在本科住院的8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62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TOAST病因分型及各危险因素的例数。结果2组危险因素相比,青年组脑梗死肥胖、酗酒、脑血管病遗传家族史、偏头痛、脑血管畸形的比率高于老年组脑梗死(P<0.05);而老年脑梗死组高血压、冠心病的比率高于青年脑梗死组(P<0.05);青年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其它原因所致型(SOE)、不明病因型脑梗死的比率高于老年组脑梗死(P<0.05)。结论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分型和各危险因素有很大差别,临床治疗青年型脑梗死应明确具体病因及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做好二级预防。

  • 标签: 脑梗死 青年 老年 危险因素 病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部位对梗死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5年期间收治入院的200例脑梗死患者,统计分析其脑梗死部位,探讨各项早期康复指标与梗死部位的关系以及康复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和治疗前后不同梗死部位之间的NIHSS评分比较.结果脑叶、脑干以及小脑等不同部位梗死后,吞咽功能、认知功能、躯体运动功能以及情绪异常发生率均有所不同.针对性康复治疗后各梗死部位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前后各梗死部位之间的NIHSS评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后,早期康复的的各项相关指标与梗死发生部位有关,早期康复效果受梗死部位的影响,针对性康复治疗后,患者康复效果显著.关键词脑梗死部位;早期康复;影响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88-01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梗死又叫做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指的是因脑部血液出现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者软化。脑梗死发病率约占全脑卒中的60%一80%。其中脑梗死所致的偏瘫是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致使患者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 标签: 护理 饮食 心理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伴发抑郁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自:995年1月至2000年5月脑梗死住院患者共754例,其中伴发抑郁69例(9.16%),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结论神经内科医师应提高对脑梗死伴发抑郁的重视,及时识别、诊断、治疗,以更好的提高对伴发抑郁的脑梗死的医疗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抑郁 诊断 治疗 神经内科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6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起病4d到2周,与大面积梗死、合并冠心病、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关。本组60例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经治疗后48例预后良好,10例预后较差,2例因同时并发心衰、肾衰等死亡。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观察血压、血糖、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预后。

  • 标签: 出血性脑梗死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影像学改变,以减少误诊。方法对5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梗死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头痛、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头颅CT早期诊断有假阴性,头颅MRI检出率高。总体预后较好。结论小脑梗死临床特点多变,极易误诊,头部MRI确诊小脑梗死优于头部CT。病情严重者应早期外科手术,防治脑疝。

  • 标签: 小脑梗死 影像学检查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