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每一门学科都是由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等要素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学习掌握这些要素是学习一门学科的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如何准确地表达并且让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些要素,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与思考的问题。学习掌握反映《伤寒》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专门名词术语,是学习掌握《伤寒》学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当引起每一个学习者的重视。一、明确学习《伤寒》专有名词术语的重要性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它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J.S.Bruner)[。1]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观的主要观点就是“强调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规律和联系。强调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结构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的整体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而不是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零碎的知识经验[。2]根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任何学科都存在着基本的知识结构”,他认为“与其说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传播和学习结构”。在这里,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是指掌握某一...

  • 标签: 伤寒论 词语解释 学习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伤寒》方药服法中服药的辨证施护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病人的方药护理中,为病人正确服药的方药护理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提高方药护理质量和效果指导。方法运用《伤寒》中方药的服药次数、时间、方法的安排与护理及服药的饮食宜忌等,提高护士正确观察病人的药后反应和制定药后护理措施。结果《伤寒》中严谨、深刻的辨证施护思想,对当今中医用药方药护理,以及减少和补救药后反应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结论《伤寒》有助于护士正确理解、并运用前人的中医护理理论,对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伤寒论 方药服法 护理
  • 简介:对《伤寒》里清酒使用之法进行分析、总结,首先考证清酒是有别于白酒和黄酒的一种液体清澈、工艺技术要求高的酒。仲景使用清酒的意义主要为:一是借清酒之温热之性,助药力以破阴寒、通经脉;二是借其辛散动蹿之性来减少滋阴药壅滞弊端;三是清酒为心肝二经引经药,增强药物治疗作用;四是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的溶出量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效。

  • 标签: 伤寒论 清酒 溶媒 煎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桂枝汤是《伤寒》群方之冠。归纳其加减运用有用量变化,加味变化,减味变化,加减味变化,加味及增量变化,合并应用变化等。仲景的用药特色体现在灵活化裁,使其方尽其法,方法贴切,治尽其能。正所谓“师其法而不泥于方”。

  • 标签: 《伤寒论》 桂枝汤 加减 运用
  • 简介:摘要《伤寒》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 标签: 《伤寒论》 六经辨证
  • 简介:历代研究者对《伤寒》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 标签: 《伤寒论》 148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桂枝汤在《伤寒》中首见于太阳篇第12条,用以治疗发热、恶风、头痛、汗出的中风表虚,全方用药精当,配伍严谨,发汗而不伤正,止汗又不留邪,桂、芍、草、姜、枣五药相合,共同发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关于桂枝汤的功效,是归属于方剂学中的解表剂、调和剂、温补剂抑或其他,至今说法较多,且颇具争议。本篇主要通过历代部分医家对桂枝汤功效归属的论述以及桂枝汤中部君药桂枝的药性方面来分析归纳桂枝汤的功效归属问题,以期为临床桂枝汤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伤寒论》  桂枝汤  功效归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伤寒》方的运用及其现代意义。方法结合原文,及现代医家运用《伤寒》方治疗温之案例,探析本篇在温学辨证理论指导下如何运用《伤寒》方,以及《伤寒》方治疗上焦温现代意义。结果篇中载方51首,直接引用《伤寒》方4首,据原方化裁2首,不但扩大了《伤寒》方的应用范围,更是极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仲景学说。结论探讨《伤寒》方在治疗上焦温病中的运用,这对于拓宽经方的临床运用,继承发展仲景学说,提高中医药对于急性外感疾病、传染病的辨治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温病条辨》上焦篇 《伤寒论》 经方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小儿感染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5例感染疾病患儿作为观察组,25例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快速检测法对感染组患儿治疗前后和对照组的血清PCT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两组的差异,分析PCT水平与感染疾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治疗前)PCT值(9.58±1.25)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9±0.1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PCT值明显高于观察组(治疗后)PCT值(2.37±1.4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水平与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感染越严重PCT值越高,血清降钙素原在小儿感染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降钙素原 小儿感染性疾病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小儿感染疾病进展快,病情严重,以往研究将体液培养出病原微生物作为感染的金标准,常采用血培养、尿培养等,但该种检测手段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假阴性、假阳性率均较高。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能够快速对外周血细胞进行五分类,在临床检验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容易受环境、试剂及标本等因素的影响,且不能很好的对形态异常白细胞进行分析,从而导致结果的可靠性降低,给临床带来诊断偏差。而外周血涂片检测准确、直观,对细胞形态检测良好,不仅能够反映感染炎症,还能排除小儿血液系统疾病,常被儿科作为疾病诊断的可靠指标。

  • 标签: 血涂片 感染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感染疾病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方法运用免疫胶体金半定量快速实验方法,检测400例疑似感染患者及100例非感染者血清中PCT水平。结果PCT水平分<0.5、0.5~2.0、2.0~10.0和>10ng/ml4个等级。设PCT>0.5ng/ml为阳性值。在病毒感染疾病组中,阳性率为8.8%,其浓度以0.5~2.0ng/ml为主。细菌性感染组阳性率为82.0%,其浓度以0.5~2.0和2.0~10.0ng/ml为主。重度感染组阳性率为97.6%,其浓度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及病毒感染组比较,细菌感染组及重度感染组血清中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病毒性感染疾病患者血清中PCT水平不升高或轻度升高,而细菌性感染患者及重度感染患者血清中PCT水平则明显升高,尤其以重度感染组患者为甚。

  • 标签: 降钙素原 (PCT) 感染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感染疾病科开展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感染疾病科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查看其临床记录资料。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配80例患者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率(80.00%),两组组间数据比较具有较大差异,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疾病科开展优质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给予全面性护理干预具有显著临床效果,有效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保障感染科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感染科 疾病 优质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疾病临床诊疗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性原则,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妇产科感染疾病临床治疗的患者患例共8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的主要研究、观察对象,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疾病症状、发病原因、疾病类型以及治疗方案等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疾病临床诊疗效果。结果80例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疾病患者,疾病治疗显效43例(53.75%)、治疗有效31例(38.75%)、治疗无效6例(7.5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疾病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症情况,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加强诊疗管理,规范无菌操作,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降低其他感染疾病的发生率。

  • 标签: 基层医院 妇产科 感染性疾病 诊疗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急诊内科感染疾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急诊内科感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和归纳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65岁以上患者感染率相对较高,达到28.4%,其次为儿童患者,感染率为25.6%;感染率较高的内科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类型为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及奎若酮类。结论急诊内科感染疾病的类型较多,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大多数抗菌药物是单一使用,并主要采取注射治疗,应加强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避免单一药物使用增强病原菌的耐药性。

  • 标签: 急诊内科 感染性疾病 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