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是"回到马克思"。如何回到马克思?广涉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研究着手,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象化论进行发生学式的勾勒,通过宣扬马克思物化论的构图以提出自身物象化论的构图。广涉对马克思恩格斯从异化到物化的转变尤其是关系主义的把握有其深刻之处。但广涉为了突显关系主义而把关系置于本体论的地位,在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陷入了现象学和存在论的泥潭,把物化片面地阐释为关系本体的外在化物相。当然,广涉运用后期马克思的关系主义理念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借助物象化论及批判性继承的西方近代哲学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关系图景,无疑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把钥匙。

  • 标签: 广松涉 关系本体论 物象化论
  • 简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著名回族大阿訇、杰出经学教育家阿卜杜·莱希姆·马亭于1992年元月16日12时30分溘然归真。享年97岁。

  • 标签: 大阿訇 阿卜杜 莱希 成达师范学校 《古兰经》 经学研究
  • 简介:决策中的领导指挥行为和员工参与行为对不同层次的结果变量有着差异化的影响。为互补所长,一紧式领导主张对领导指挥和员工参与行为进行融合。本文从一紧式领导概念内涵出发,对不同层次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并围绕相关结果变量介绍了卜紧式领导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紧式领导对团队创新的促进作用。结合以中国为代表的集体主义国家所推崇的折衷适度、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张弛结合的一紧式领导相较以往许多经典西方管理理念体现出了更强的文化移植性,并将对指导中国本土管理实践、培养企业创新能力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

  • 标签: 松一紧式领导 领导指挥 员工参与
  • 简介:1972年2月21日,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与毛泽东在中南海进行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谈,会谈主要围绕"哲学问题"展开。为什么要谈"哲学问题",对此学术界以及社会上流传着多种看法,主要是毛泽东提议要谈哲学问题。其实,仔细阅读相关档案材料就能发现,毛泽东是回应尼克的提议而主张谈哲学问题的。之所以要围绕哲学问题展开会谈,又有其必然性,主要是基于如下因素的考虑:中美领导人会谈的目的是要取得政治上的互信;中美两国因为长期敌对,一次短时间的会谈难以解决众多问题,而重在弥合分歧;会谈要有共同话题,而毛泽东和尼克对于哲学问题都有深入研究。同时,还应注意到,哲学问题是在围绕台湾问题的争执中逐步推出的。

  • 标签: 毛泽东 尼克松 会谈 哲学问题
  • 简介:道德资本是特殊的资本形式,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培育、应用和管理好道德资本将是企业获取更好效益和更多利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西班牙的阿莱霍·何塞·G.西围绕领导者的道德资本而展开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有创见的和有借鉴意义的理论。

  • 标签: 道德资本 投资股 培育 管理
  • 简介:亭大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阿訇之一,是著名的伊斯兰教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倾尽毕生之力,为发展伊斯兰教育、培养人才而苦心办学,艰难经营、鞠躬尽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 标签: 阿訇 中国伊斯兰教 宣言 大学 回教 社会活动家
  • 简介:伊朗《古兰经》通讯社(IQNA)9月30日消息:尊贵的莱麦丹月第18日,伊朗《古兰经》通讯社(IQNA)社长嘎里、拉希姆t哈齐,在中国北京访问中国《古兰经))翻译与研究家林教授,并举行了会谈。在会谈中,林教授介绍了《古兰经))在中国的翻译史。在会谈中,伊朗《古兰经))通讯社(IQNA)副社长利扎伊·扎德介绍了伊朗“古兰经》通讯社的情况,他说,伊朗《古兰经》通讯社(IQNA)开设已有四年,目前有14种语言上网,每天约有1500条新闻,主要以《古兰经》为主,涉及《古兰经》研究与活动、政治、社会、艺术、思想等各领域。他说,在未来五年内,伊朗《古兰经》通讯社(IQNA)将增至30多种语言。伊朗《古兰经》通讯社的宗旨是让世界人民深刻了解《古兰经》,及时获知世界穆斯林在《古兰经》领域学习与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会谈结束后,哈齐社长诵读了数节《古兰经》。伊朗驻华使馆文化赞阿高杰里、文化专员萨利赫出席了会谈。

  • 标签: 《古兰经》 中国北京 通讯社 副社长 伊朗 会谈
  • 简介:作为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柯亨围绕自我所有、剥削与正义等焦点问题对自由主义展开了一系列的批判,对自我所有的态度经历了从拒绝到限制的过程,并借助描述性特征和规范性特征论证了剥削的非正义性,阐述了“适度稀缺和有限慷慨”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平等主义的正义观。而日本/寸析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井晓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对马克思关于自我所有、剥削和正义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认为柯亨从一开始对自我所有就持有限制的态度,而自我所有本身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自然消亡的,坚持剥削的非正义性源自其对劳动时间的偷窃,主张正义在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是社会价值规范的标准。二者论证自我所有、剥削与正义的不同路径,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 标签: 自我所有 剥削 正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