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先对山西省潞城市方言的语音系统做了调查,然后重点对声母部分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将潞城方言与《广韵》音系做了比较,采用表格表示,使语音演变的规律一目了然。文章对全面研究汉语史提供了资料和佐证。

  • 标签: 汉语方言 晋语 潞城 音系 声母
  • 简介:黄孝方言各片的母亲称谓不一。东片主要用“嬭”,西片主要用“母、母妈”,中片主要用“恀、芈”且兼用东、西片的称谓。“嬭、芈”是该方言固有的古老称谓,“侈”是南宋以后江东移民带来的称谓,“母、妈、母妈、娘”来自共同语或权威方言。黄孝地区处南北之交,导致了其母亲称谓南北兼收的现状;其特殊的母亲称谓“嬭、芈、恀”,则跟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同类称谓有着密切的音义联系。

  • 标签: 黄孝方言 母亲称谓 类型 来源
  • 简介:洛阳方言中存在大量“儿化”形式的儿缀词,从洛阳方言儿缀词的语音类型、音节、义类及词性分布、儿缀词的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洛阳方言儿缀词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出总体特征,并与普通话进行相应地比较研究。

  • 标签: 洛阳方言 儿缀词 语音 结构 功能
  • 简介:太原方言是晋语区并州片的核心点。晋语存在比较明显的舒声促化现象,太原方言也不例外。文章在经过长期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太原方言中的中古舒声字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共有38个舒声促化字。文章简要地分析了太原方言舒声促化字的语音表现,阐述了舒声促化的类型以及在语法上所起的作用,并探讨了舒声促化的成因。

  • 标签: 太原方言 舒声促化 语音表现
  • 简介:甘肃庄浪方言人称代词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语词成分,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及汉语其他方言同中有异,异中存通。同时,与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也有相似之处。总体而言,庄浪方言人称代词在表单数语词方面,较趋同于北方方言体系,但与之也存在语词用法上的细微差异;表复数形式比较单一、规律,个性较强。

  • 标签: 庄浪方言 人称代词 语词 形式
  • 简介:在太原方言中,带“圪[k]”的词语及其变式广泛存在,“圪”的构词形式繁杂,“圪”的运用是太原方言最突出的特征之一.通过对太原方言中含“圪”字的结构以及在“圪A”结构的基础上衍生的各种变式分类进行周遍的描写,发现“圪”作为词缀,无论在词义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不断地弱化,甚至完全虚化.“圪”字经历了由表义的有效“构词成分到”不表义的无效构词成分这一虚化过程.可见,“圪”在太原方言中具有极高的构词类化性与能产性.

  • 标签: 太原方言 “圪” 结构变式 构词成分 虚化
  • 简介:天门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天门方言的词缀和普通话相比,总量更多,形式和用法也更为丰富。文章从天门方言的特殊性出发,重点分析与普通话不同的词缀:"的"、"子"、"声"、"气""们数"、"伙里"、"头"和"场"。

  • 标签: 天门方言 普通话 词缀
  • 简介:常山方言属吴语处衢片,其方言语法较为独特。在汉语方言中,“框式状语”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并不多见,而常山方言中框式状语的使用却较为发达。从语义角度看,常山方言的框式状语可以分为表示追加、继续,重复、重新,领先、优先及程度的加深四大类。基于语义及语法功能对其进行历时分析与共时比较发现,其现今共存的多种同义结构代表了不同历史层次。

  • 标签: 常山方言 框式状语 程度副词 历史层次
  • 简介:该文讨论广西荔浦方言的几个本字,从音义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指出其本字,并说明其来源.

  • 标签: 荔浦方言本字 忤逆
  • 简介:盐城方言的形成与当地的历史沿革和移民情况有关。新石器时代盐城境内有淮夷部族聚居,他们与中原民族不断接触,到汉代使用一种属于古吴语的方言。永嘉丧乱后,大批北方移民迁入,移民方言与当地方言相互融合,形成了盐城方言的最初面貌。明代的移民,又使得盐城方言具有了南北方言过渡类型的特征。

  • 标签: 盐城方言 移民 方言融合
  • 简介:凤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凤阳地处淮河沿岸,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接触的前沿,这就使得凤阳方言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历史上的多次移民也深刻影响了凤阳方言。本文就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对凤阳方言语音特征进行描写,以丰富方言研究的内容,也为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方便。

  • 标签: 凤阳方言 中原官话 江淮官话 语音
  • 简介:遂昌县地处浙西南,与松阳、武义、金华、龙游、衢州、江山、浦城、龙泉等市县接壤,属吴语区丽衢片。因遂昌话为笔者母语,笔者自然对方言词感到兴趣。多年来为教学和科研阅读古籍,翻检工具书,发现与遂昌方言词有关资料。随时札录。现选录若干遂昌方言词,以音义为线索,并参考前贤研究成果。试作简要考析,请方家订正。秧遂昌称培育番薯种为“秧”。秧,作动词,有培育、栽种义;《玉篇》:“秧,栽也”。唐·元稹《纪怀赠李文户曹崔二十功曹》诗:“蹑屐看秧稻,敲船和采菱。”宋·陈师道《赠二苏公》诗:“授公以柄扶病伤,士如稻谷待公秧。”

  • 标签: 松阳 陈师道 采菱 苏公 武义 《玉篇》
  • 简介:;宿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商阜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写宿州市土甬桥区城区老派方言音系.从中古音系统出发.比较说明其语音古今变化特点。宿州方言共有声母23个,分f、h.舌尖前音、舌尖后音不混,古精组字今读分尖音、团音,影疑母开口洪音字令读舌根浊擦音Y;韵母39个,古成、深、山、臻四摄舒声字今读鼻化韵,泥母遇摄舍口一等字今韵母读uη,陌麦二韵字今韵母读ei,德韵字今韵母读uei,庄组遇摄合口三等字今韵母多读UO;单字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古清、次浊入声令多读阴平,全浊入声今多读阳平,但有例外;声、韵、调配合组成1233个音节(不包括轻声音节)。宿州方言存在较普遍的儿化现象和异读情形。

  • 标签: 宿州方言 语音特点 同音字汇
  • 简介:温州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对这些同义词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词形差异主要表现在构词语素及构词方式上;词义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意轻重、语意范围等方面;用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使用对象、使用频率等方面。温州方言词汇存在不断整合、精简并逐步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温州方言 同义词 词汇
  • 简介:海南各种汉语方言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每种方言都有各自的演变史。(一)海南话的演变现在使用海南话的居民,除小部分系由黎族汉化而成的外,其祖先大都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莆田及广东的潮州。漳、泉、莆、潮一带通行的是闽方言闽南次方言。海南话已不全同于这几个地方的方言,这除了因为各地移民混杂居住造成语音混合外,还由于海南话本身的形成受到当地民族语言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内部构造。当然,其演变过程是缓慢而不平衡的。

  • 标签: 海南话 闽方言 次方言 塞音韵尾 演变史 历史时期
  • 简介:河南属于中原官话区,在河南话中“得劲”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而又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通过查阅有关的方言词典,发现里面对中原官话中“得劲”的解释极少且不全面,通过搜集具体语料①,发现在河南方言中双音节词“得劲”的衍生途径,即通过短语词汇化与跨层次结构词汇化两种方式,且有五种义项院舒服、合适;高兴、得意;顺手、自然、灵便;满足、尽兴;干净、整洁、有序。同时对该词的语法功能进行描写与分析,得出该词具有的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及与其他词的共现情况,最后将该词与河南话中的常用同义词“得”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出两者在使用中的差异。

  • 标签: 得劲 语义 语法
  • 简介:高陵方言的是非问句与普通话不同。高陵方言中没有“吗”字是非问句,根据所表达语义内容的不同,可以使用疑问语调来表达,也可以使用含有“得”或“得是”的问句形式来表达,但比较常用的是含有“得”和“得是”形式的是非问句。特殊形式是非问句包括简略是非问句和是非问句形式的反问句。

  • 标签: 高陵方言 是非问句 语义内容
  • 简介:“的”是长治方言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并且用法丰富的词汇。“的”字在长治方言中可以用作结构助词、语气词,还可以用作动态助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介词。“的”字不同的词性表示不同的特殊意义。

  • 标签: 长治方言 “的”字 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