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刑事处罚的附随后果扩散到治安管理领域,对管理对象的身份进行"标签化",不利于行为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刑罚的扩散效应对治安管理对象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可否认,刑罚的扩散效应是应对当前严峻的治安形势下的重要保障,但也应看到其具有诸多负面效应,如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事人隐私形成侵犯、增加再犯罪的可能性、违背"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以及忽视人权的保障。因此,应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扩大前科封存制度的适用对象,改变刑罚执行理念,将刑罚的扩散效应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 标签: 刑罚 扩散 治安管理 对象
  • 简介:在"结构功能主义"权力分立观看来,政府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是一种政治性、法律技术性和兼具政治性与行政技术性的权力;为了实现相应的政府职能,这些权力应当由相应的政治性的机关(立法机关)、法律技术性机关(司法机关)和兼具政治性与行政技术性的机关(行政机关)来行使;为了保证各政府机关能够"称职"地行使相应的权力,各政府机关的组成人员、运作规则应当具备不同于其他机关和人员的制度设计。尽管当今世界各国存在国家性质和政权体制的不同,但是三种权力的性质却是永恒不变、超越国家界限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我国当前权力机关(民意机关)和司法机关(法院)的行政化倾向不利于国家职能的有效实现。

  • 标签: 结构功能主义 政府横向权力 配置
  • 简介: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对此,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肯定有不同的认识。文章站在经济学角度,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应着重关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政策调整问题。

  • 标签: 和谐社会 公共产品 公共服务 失衡调节
  • 简介:儒家修身思想源远流长,在古代官员治理中显示出重要作用。如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面临众多问题特别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党员作风和贪污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在党员修身方面,儒家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标签: 儒家 党员 修身 价值
  • 简介:犯罪的研究角度是犯罪研究选择的取向,也是对犯罪问题认识的重要途径.研究角度选择的正确与否,对研究结论的正确性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一个科学性的问题.笔者主张对犯罪进行多角度的考察.犯罪学学科的性质决定犯罪学学科的归属与地位,涉及其作用与价值,影响其学科发展.犯罪学学科性质与犯罪的研究角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的分析,可以对犯罪学学科性质获得科学的认识.

  • 标签: 犯罪 犯罪学 研究角度 犯罪现象
  • 简介:基于一种比较法视野,本文对美、法、德等国的重整制度进行了简要考察,并运用法律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和思想,从信息和风险的角度讨论了决定重整制度是否有效的几个制约条件,总结出一个简单的重整制度有效性规律。以此标准考察,由于欠缺拥有较高司法能力和良好职业操守的法院系统,忽略债权人自治、缺少促进重整过程中有效信息交流的现行法律规则可能会催发更多的司法腐败并激发债务人更多的机会主义行为。

  • 标签: 风险 信息 重整制度
  • 简介:作为西方哲学开端的米利都学派,其思想在素朴之中蕴含着深刻。从现象学的角度看,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在探讨"本原"问题时,已经在进行存在论思考了,他们对"本原"的不同理解,体现出了他们对存在及其与人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从素朴的存在论到存在论自身之批判、再到基础存在论这样一种变化趋势与过程,从而将西方哲学的开端把握为存在论自身的批判、变迁、发展与完善。

  • 标签: 视域 时间 灵魂 存在论
  • 简介:本文在通过分析"社会"、"国家决定"和"宪法立法"的概念,通过德国法学思想区分国家和社会两个概念的历史,在当代德国宪法确立的国家和社会相分离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行动者对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方面决定的影响,着重从规范和政治评价的角度,分析了与这些影响密切相关的机会和风险,表明宪法在维持机会和风险之间平衡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作者希望德国的经验对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有所帮助。

  • 标签: 社会行动者 社会 国家决定 宪法立法
  • 简介:笔迹鉴定实践中往往过分关注笔迹的微观细节特征而忽略从整体角度把握笔迹。“神韵”是笔迹整体所具有的特征,它要求我们鉴定笔迹时不但从微观入手而且更要从宏观上把握。

  • 标签: 哲学 书法鉴赏 笔迹鉴定 神韵
  • 简介:我国现行法律中针对行政追偿制度的相关规定近乎空白,使行政追偿在实务中几乎不具有可操造作性,严重制约了追偿制度作用的发挥,这也导致构建该制度的目的无法实现。实体问题是一个制度的根基,因此以追偿金额、追偿主体、追偿条件等几个实体问题为出发点来探讨行政追偿制度的完善就十分必要。

  • 标签: 行政追偿 追偿金额 追偿主体 追偿主观条件
  • 简介:王安石变法理论可以从内容形式两种角度去考察,其中从形式角度来考察的变法理论可以称之为改革理论。本文分别从理论基础、认识论、法治思想、人才思想以及改革策略等方面概括王安石的改革理论,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 标签: 王安石 变法理论 改革理论
  • 简介:毋庸置疑,犯罪是一种事实,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系列事实。对这种事实以犯罪命名的背后依托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犯罪是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大体上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强有力的国家;其二是广大的社会民众;其三是犯罪学研究者。作者比较鲜明地提出"犯罪是一种评价"的命题,进而从国家、社会以及犯罪学学者三种评价主体的角度展开,并分别对各个主体内部的评价共性和个性做出论述。该文视野宽阔,思路清晰,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犯罪学理论在价值论方面的研究进度。

  • 标签: 犯罪 评价
  • 简介:由于刑事羁押制度的缺位,当前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必须从根本上加以变革。通过国内外对比分析,笔者以为,地位独立、捕押分离以及法院主导程序应是我国刑事羁押制度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构建中国刑事羁押制度提出了初步构想。

  • 标签: 刑事羁押 捕押分离 法院主导
  • 简介:近年来,刑事错案被屡次披露,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司法的民主、进步,另一方面民众对司法的公正产生质疑。这不禁带给我们深思,错案是如何发生的,怎样才能避免错案的发生?文章从改进侦查机关内部机制的角度来探讨预防错案的发生,以期能够警示侦查机关加快队伍建设,顺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转变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内部侦查监督,从源头上预防错案的发生。

  • 标签: 错案 优化侦查队伍 审判为中心 非法证据
  • 简介:隐性腐败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顽疾,具有隐蔽性深、欺骗性强等特点。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美国在预防和治理隐性腐败方面建立了积极有效的制度,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中美两国隐性腐败的成因具有共性,这为中国借鉴美国经验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为治理隐性腐败,中国需要建立公权和私权的割裂机制,加强思想教育,规范公务人员的道德行为,推行财产公示制度等。

  • 标签: 制度经济学视角 隐性腐败 治理 借鉴
  • 简介:《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以农村集体土地财产权实现的形式和制度改革为核心,实质上是对土地产权进行更为清晰地界定和更加完善地保障。

  • 标签: 土地管理法 产权 社会经济发展
  • 简介:警犬作为一种重要的警用装备,一直以来在公安实践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名带犬警察,其不仅要熟练掌握警犬的训练和使用方法,还要具备相当能力的现场执法控制能力。只有将上述两种能力有效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警犬这一警用装备的真正作用,达到警犬技术服务实战的目的。纵观我国的警犬,特别是护卫类警犬,其优秀的捕咬能力一直是警方所看重的一项重要能力,但在实际的临场使用中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国家法律层面上的原因,还有警方对护卫类警犬不了解的原因。

  • 标签: 现场控制 警犬 武力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