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致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精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口服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精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出血量及护理后再出血情况、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髙于对照组的82.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尸<0.01);实验组护理后出血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实验组护理后并发症及半年内再出血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7.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对阿司匹林致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出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冠心病 阿司匹林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出院后延续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胃肠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9月骨科收治的100例髋骨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出院后延续治疗,对比患者生存质量相关指标。结果:干预组Singh指数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出院一个月、三个月后,干预组DPD/Cr水平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再骨折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干预组;干预组出院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后,术后功能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明显偏低,同时首次排便时间比较早,差异对比P<0.05。结论:出院后延续治疗有助于降低临床并发症,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加速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

  • 标签: 延续治疗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CA199、CA125含量变化,探讨两者与肝脏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轻度20例和慢性重型肝炎15例,二组患者留取血清分别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A199、CA125含量,同时随机选取20例健康体检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血清CA199为7.35±3.89u/ml,CA12513.28±8.41u/ml;慢性乙型肝炎组CA19920.69±9.14u/ml,略高于对照组(P〈O.01),CA12515.39±9.64u/ml,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两者含量均明显升高,CA199154.06±133.71u/ml,CA125184.44±125.73u/ml,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CA199、CA125在重型肝炎中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提示CA199、CA125水平升高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重型肝炎 糖类抗原199 糖类抗原125
  • 简介: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PLC)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及诊疗现况,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南方医院诊疗的PLC患者5390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HBeAg定性、HBVDNA定量、AFP定量、Child-Pugh分级、BCLC分期、治疗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PLC患者以男性为主(87.4%),中位年龄为53岁,HBV感染率为84.15%,AFP阳性(≥20μg/L)率为65.63%;HBeAg阳性患者AFP阳性率为76.95%(671/872),高于HBeAg阴性患者的54.11%(685/1266)或HBVDNA阳性(≥1.0×103IU/ml)患者的70.73(1022/1445,P〈0.01);患者年龄越小、肝功能越差、BCLC分期越晚,AFP阳性率越高(P〈0.01);PLC病理学分型以肝细胞癌(HCC)为主(84.7%);BCLC分期以C期(41.0%)和B期(31.0%)为主;仅10%PLC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在1051例PLC患者中,初治即接受MDT诊疗的56例(5.3%),而28例(2.7%)非初治患者接受了MDT诊疗;在常规治疗情况下,单次平均住院费用为28234元,而MDT治疗的平均住院费用为26307元,费用减少了6.83%。结论PLC患者多并有慢性HBV感染,且发病住院时多为中晚期,MDT诊疗模式可以减少住院费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巴塞罗那分期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甲胎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在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62例和34例健康人,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常规检测患者HBVDNA和血生化指标。结果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比率为31.4±10.6%,明显低于对照组(47.3±16.5%,P﹤0.05),而CD8+T细胞和NK细胞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3.4±18.2%和16.6±13.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9.8±16.4%和13.7±9.4%,P﹤0.05);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率为74.7±18.9%,CD8+T淋巴细胞比率为37.2±19.7%,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抑制HBVDNA复制,调节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率,促进疾病恢复。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与总胆汁酸(TBA)水平关系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产CL-7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02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献血员血清PA、TBA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P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B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PA值逐渐下降,TBA值逐渐升高;肝硬化患者血清PA与TBA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682,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清PA水平下降,TBA水平升高,血清PA与TBA呈明显负相关,联合检测血清PA、TBA水平能较早地反映肝脏合成及其代谢功能,对病情和预后的早期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TBA 血清前白蛋白 正常 临床意义 对照组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肝包虫病患者,52例接受经腹腔镜下内囊摘除术,另外52例采用经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内囊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患者胆漏检出率为80.8%,明显高于腔镜组的63.5%(P〈0.05);术中出血量为(33.2±20.8)ml,明显少于腔镜组的【(82.1±45.3)ml,p〈O.05】;胆漏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拔管时间、肠腔排气时间、住院日分别为9.6%、13.5%、(11.5±4.6)d、(1.8±0.7)d、(10.5±5.3)d,明显优于腔镜组的【34.6%、36.5%、(24.3±7.8)d、(3.3±0.6)d、(17.1±7.8)d,P〈O.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患者,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与传统单纯应用腹腔镜手术比,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肝包虫病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 腹腔镜 胆道镜
  • 简介: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阳性患者的辅助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阳性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给予对照组标准三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对比两组Hp根除率,并观察两组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及出血指数。结果:治疗组1个月Hp根除率及1年后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PD、PLI、S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D、PLI、SBI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提高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阳性患者Hp根除率,且对改善牙周状况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牙周基础治疗 慢性牙周炎 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
  • 简介:血清HBsAg或HBeAg定量水平的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答中有重要预测价值,可以用于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CHB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变化与HBV复制指标如血清HBVDNA和肝内HBVcccDNA间的关系,以阐明CHB患者血清HBsAg或HBeAg水平在判定抗病毒疗效方面的新认识。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胃粘膜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0)含量与细胞凋亡改变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27例,其中Hp阳性者15例,Hp阴性者12例:正常对照组10例。应用生物化学方法和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胃粘膜组织中一氧化氮产物NO2水平、NOS活性及细胞凋亡指数。结果Hp感染时,胃粘膜NOS活性、NO2水平及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较Hp阴性组差异显著(P<0.01),胃炎积分数与胃粘膜组织中NOS活性和NO2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6和0.84,P<0.01)。当根除Hp后,胃粘膜组织NOS活性,NO2水平及细胞凋亡指数则显著降低,细胞凋亡指数与NOS活性和NO2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8和0.79,P<0.01)。结论Hp感染时可引起胃粘膜组织NOS活化,NO过量产生,细胞凋亡增加,这从又一方面说明Hp感染在胃腺癌发病机制中作用。

  • 标签: NOS活性 胃粘膜组织 细胞凋亡指数 Hp感染 胃炎 -氧化氮
  • 简介:关于肝病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及血小板体积变化的文献屡有报道。肝硬变患者血小板减少早已熟知,长期认为其与脾肿大伴机能亢进有关。但对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上述参数的变化及其发生机理知之甚少。为了评诂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数量与体积的变化及该类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

  • 标签: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数量 肝炎患者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探究ICU患者行CRRT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34例处于ICU并实施CRRT的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功能得到控制有25例(73.53%);间断性血液透析患者5例(14.71%);自身脏器管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有2例(5.88%);经济负担过大导致出院有2例(5.88%)。结论:探究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行CRRT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CRRT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是否存在HBV共价闭合环状DNA。方法以20例HBV携带者、75例慢性乙型肝炎和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离PBMC,应用增效PCR法检测HBVcccDNA。结果本次未在PBMC中检测到HBVcccDNA;20例HBV携带者血清HBVcccDNA阳性率为10%,75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32%、52%和76%,肝移植患者为12.5%(P〈0.01);按血清HBVDNA载量不同分为〈1×105copies/ml、1×105~108copies/ml和〉1×108copies/ml三组,其血清HBVcccDNA阳性率分别为15.4%(2/13)、50.0%(16/32)和76.7%(23/30,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外HBVcccDNA的检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聚合酶链式反应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8年7月间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的观察组,同期体检的86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并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及意义。结果:观察组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IgA、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监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状态,对掌握患者机体免疫情况、疾病发展,制定后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消化系统 恶性肿瘤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 简介:目的评价病人对三种清肠剂的耐受性和对肠道的清洁效果。方法90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改良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爽"3in1")、磷酸钠盐溶液。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患者对三种清肠剂的耐受性;由肠镜操作医师评价肠道清洁效果。结果三种清肠剂中,和爽"3in1"和磷酸钠盐溶液在口味以及气味上易于为患者接受;磷酸钠盐溶液由于服用量少,患者易于为耐受,但和复方聚乙二醇相比,对患者夜间睡眠影响较大;在清肠效果上,三种清肠剂效果相当。但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相比,服用磷酸钠盐溶液的肠道汽泡较多。结论三种清肠剂肠道清洁效果大体相当,和爽"3in1"和磷酸钠盐溶液由于口感、气味较好为患者接受。

  • 标签: 清肠剂 耐受性 肠道清洁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DC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构成,比较三者间的差异。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数分别为(0.2±0.1)%和(0.2±0.0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0.3±0.1)%和(0.2±0.1)%,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0.4±0.1)%和(0.3±0.1)%,P<0.01];13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2亚群细胞绝对计数为(5.62±1.28)个/μL,显著低于29例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5±2.32)个/μL,P&lt;0.05],但是两者DC1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88.4±124.2)个/μL和(338.5±97.4)个/μL,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6.7±106.5)个/μL和(432.1±102.6)个/μL,P<0.05],而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560.2±105.6)个/μL,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伴CD8+T细胞数降低,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
  • 简介: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8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根因分析法(RCA)。两组均连续护理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前降低,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54%(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结论RCA法的应用从根本上减轻了AP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护理中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护理差错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根因分析法 急性胰腺炎 护理效果 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非肝病患者肝功能指标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A组150例为〈60(46.83±6.08)岁,B组222例为60-74(65.89±4.61)岁和C组278例为〉/75(82.91±4.77)岁患者。常规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B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分别为(24.35±28.82)U/L、(36.45±34.23)U/L、(78.44±35.44)U/L,均分别高于A组的[(17.85±9.65)U/L、(28.38±22.23)U/L、(72.78±28.79)U/L,P〈0.05]和C组的[(17.72±12.05)U/L、(28-31±19.04)U/L、(70.36±20.04)U/L,P〈0.01];血清总胆汁酸(TBA)、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A、B、C组呈现出依次下降趋势(P(0.05或P〈0.01);B组和C组基础疾病患病率分别为74.77%和179.50%,显著高于A组的32.67%(P〈0.01),合并罹患多种基础疾病的比例也随年龄呈上升趋势。结论60岁-74岁老年组肝功能异常突出,随年龄增长肝脏合成和代谢等功能降低,尤其是蛋白合成功能降低更明显,基础疾病患病率明显升高,提示临床上应慎用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并注重营养支持治疗。

  • 标签: 老年患者 肝功能 基础疾病 临床建议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1例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例,记录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并进行SGA和NRS2002营养评估。结果在纳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ChildA级7例,B级39例,C级45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则分别为7例、38例和45例(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72.34±41.46)g/L、(91.35±26.36)g/L、(30.32±5.02)g/L,均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89.67±69.24)g/L、(104.24±25.67)g/L和(35.23±5.46)g/L,P<0.05】;酒精性肝硬化BMI水平为21.67±3.45,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23.56±5.97(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SGA评分发现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5.6%,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64.8%(P<0.05),存在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8.9%,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67.0%(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但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具有更高的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在临床上应注意甄别,并给予积极的干预。

  • 标签: 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营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