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末民国年间,赣闽粤边区①农业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经历了兴衰嬗变、重组调适的过程,这一过程有衰落、有收缩、有扩张;并出现了诸多近代农业新因素,农业正朝着积极的方向作渐进性转型变迁.近代农业完全衰败的观点在边区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赣闽粤边区农业渐进性转型的例子说明,对近代中国农业整体变迁评价应立足于多区域的实证研究,任何单一区域的农业评价都无法涵盖近代中国农业的整体变迁内容特点.

  • 标签: 清末民国年间 赣闽粤边区 农业 转型
  • 简介:玉泉洼农业示范园位于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占地2120亩,在园农户员工160余人,建有63个种植大棚、50亩养殖基地、100亩农产品加工区6.6万平方米服务功能区,生产19种有机果蔬40多种农副加工产品,经营范围涵盖有机种养、产品加工、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拓展培训、餐饮游乐等多种业态,年产值达到8600余万元,是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典型代表。

  • 标签: 农业示范园 玉泉 农产品加工区 动能 养殖基地 加工产品
  • 简介:<正>一、综合开发“一江两河”流域的意义综合开发雅鲁藏布江中游、年楚河、拉萨河流域地区,即所谓的“一江两河”流域,是西藏自治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从事政治、经济工作的同志,在充分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共同认识。“一江两河”流域的农业综合开发,对西藏经济

  • 标签: 农业综合开发 西藏社会 年楚河流域 农业开发 两河 相结合
  • 简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农业出现危机,并非农业成绩不大,而是为之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虽然农业投入巨大,但是由于严重缺乏制度创新,导致农业投资效益极其低下。农业危机表明,苏联集体农庄的农业模式已走到尽头,在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内,农业危机没有解决的可能,深层次的改革是惟一的出路。

  • 标签: 农业危机 勃列日涅夫 体制框架 农业生产 农业政策 农业模式
  • 简介: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新世纪实验学校始建于2000年,是由七个农村小学通过布局调整拆并而成,2001年春季开学。校园面积34.5亩,建筑面积5497平方米。生源来自于周边的七个村。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学生591人,教职工34人,平均年龄29岁,均具有合格学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4%,本科在读的有16人。2001年底,学校顺利通过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验收,成为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学校。2002年被评为市红旗大队、区绿色学校、区文明单位、区科技示范单位。2003年10月,高分通过省电教馆验收,成为全省农村小学中唯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年11月,又被评为长沙市文明单位。《长沙晚报》2003年9月9日在第一版第六版刊登了以《创新整合优化》为标题的报道介绍了新世纪实验小学的巨大变化,《人民日报》2003年10月5日以《长沙市雨花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标题的报道介绍了新世纪实验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坚持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让新世纪实验小学迅速崛起。

  • 标签: 小学 学校管理 教育观念 办学思路 设备投入
  • 简介:以往省志的经济类专志,记述重点在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管理等方面,每个方面设置一篇或几篇,每一篇都有一条兴衰起伏的发展线索,唯独政府对这个行业的决策没有独立的篇章,没有一条政府决策的线索,这条线索被分散在各篇,或成为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的背景。《广西通志·农业志》第五篇农业发展与创新把30年政府对农业的重大决策集中为一篇,记载决策的背景、过程、实施及效果,为经济类志写政府决策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为经济类志提高资政功能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 标签: 经济类志 资政功能 探索
  • 简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端于安徽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曾经发挥过显著的先导作用。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它的实质是体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构建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意义深远,因而在改革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安徽农村改革是一项非常宝贵的创新成果,正确地认识它、总结它、继承它,将成为继续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知识财富。

  • 标签: 农村改革 安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市场经济 80年代
  • 简介:当下新农村、城镇化运动正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茶地展开。建设新农村,实现城镇化,这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社会前进的必然,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 标签: 新农村 实验 张一 中华民族 中国人民 伟大复兴
  • 简介:1960年冬,我还是南开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学生,在教育革命的高潮中被“拔青苗”,安排到本系作助教。为贯彻中共中央1960年11月发出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十二条指示信”)的要求,在农村开展“整社”运动,以求迅速扭转严重的困难局面,1960年冬至1961年春,我随历史系部分青年教师学生干部参加了河北省委组织的工作团,到邯郸地区进行农村“整风”、“整社”。这段经历令我终生难忘。

  • 标签: 农村人民公社 河北 学生干部 南开大学 教育革命 整风运动
  • 简介:1950年10月,苏南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苏南农村工作团的指导下,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后,刚翻身的农民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由于贫下中农缺少农具、资金不足、劳力强弱不均等因素,生产遇到困难。当时,党和政府号召“组织起来,互相帮助”。于是从1953年开始,农户以邻居、亲戚组成临时性的伴工互助组,继而发展为常年互助组。

  • 标签: 农村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 集体 土地改革运动 苏南地区 1950年
  • 简介:本研究以农安县合隆镇、九台市卡伦镇、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龙井县27个农村幼儿园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吉林省农村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的突出问题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性方案,以期帮助农村一线乡村教师有效开展农村幼儿艺术教育。

  • 标签: 艺术教育 发展模式 教学方法
  • 简介:内发发展是指社会变迁由该社会内部的发明创造引发,反之,由外部传播引发的社会变迁则属于外发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论背景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严格来说,只有美、英等少数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属于内发发展,非西方社会则是学习西方文明而实现的外发型社会。后发国家的外发发展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社会进化发展阶段的内在成熟程度;

  • 标签: 内发发展 东乡 农村发展 民主村治 市场经济
  • 简介:在研究元代散曲中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时,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元代的农村经济状况及元代的知识分子处境,然后才能理解元代作家笔下反映的农村生活的散曲,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元朝历史上的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各族劳动人民的政权。然而,由于元朝是以过游牧生活的蒙古贵族为主统治统一全国而建立的,广大的农村经济必然有个变化过程。蒙古兴起时中国有南宋、金、西夏、西辽、大理、吐蕃等七、八个政权并立,蒙古统治者实行各个击破,不断地从日益广大的被征服地区补充配备力量。蒙古人到中原来的

  • 标签: 农村生活 反映农村 浅说反映
  • 简介:沿318国道向左贡县行进,放眼望去,玉曲河金光闪烁,蜿蜒伸向远方。一路上,山峦起伏,河道纵横,一座座横跨河流的新式吊桥,一幢幢坐落山间的藏式新民居,成为高原大地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见闻 风景
  • 简介: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中国农村的影响.近代中国农民对西学的接收与否是根据自身需求而定,既有满足其解脱苦难的心理一面,又有维护传统文化对西学强烈抵制的一面.在西学深入农村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力农村社会生活也逐渐向近代化转变.

  • 标签: 西方文化 近代中国 农村社会
  • 简介:青海省农业经济结构在前期调整中,形成了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质量未得到充分提高,不适应市场需求,今后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牧区经济迈上新台阶。

  • 标签: 青海农业经济结构 种植业结构 畜牧业结构 农业产业化
  • 简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平均主义倾向,明确提出了反对"农业社会主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共中央一度出现分歧,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农业互助合作的形式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不再被当作批判的对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调整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

  • 标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演化过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 党内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新疆屯田史、农业开发史自然环境变迁的基础上,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集中探讨了乾隆年间天山北麓农业开发活动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概括天山北麓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大规模农业开发以前天山北麓的游牧文化景观,这是理解乾隆年间人与环境互动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引用丰富的历史记载,细致而微地呈现了乾隆年间迁移而来的农耕民族如何看待这片土地、农业耕种如何从无到有、由内地带来的农业耕作制度技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等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最后,复原了乾隆六十年(1795)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总结指出乾隆年间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出现的农业聚落绿洲农业景观),迁移而来的屯兵、户民和天山北麓的自然环境共同造就了乾隆末年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特征。

  • 标签: 环境史 农业开发 天山北麓
  • 简介:2012年12月6日,自治区农机局召开《新疆通志》(1986—2005)农业机械章(初稿)评审会。自治区农机局党组书记、农业机械化志编委会主任贾立新,局长木合塔尔·艾沙,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廖运建,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星新疆通志工作处人员及农业厅、畜牧厅、林业厅修志负责人和有关部门专家,《新疆通志》(1986~2005)农业机械章编委会部分成员,共2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木合塔尔·艾沙主持。

  • 标签: 《新疆通志》 农业机械化 初稿 党组书记 自治区 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