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2 个结果
  • 简介:中篇小说《阿尼西莫夫儿子》年轻主人公多年来由父母亲左右他意志,父母对他学习、专业、爱情横加干涉。在极度苦闷中年轻人干了蠢事,卷入了刑事案件。但谁是真正罪人,读完故事,不言自明。这是一篇触及现实、针砭时弊小说。

  • 标签: 母亲 中篇小说 改变主意 自我介绍 回头看 椅子
  • 简介:我们在宇宙中生活着,宇宙无限宽广,充满了无穷奥秘。地球是生命存在之源,而人则是世界上最进步生命方式。马克思认为,人必须通过哲学进行自我解释。人类得以在这个神奇宇宙中生存和发展,是依靠了各种必要条件。比如,物质、能量和信息(语言)。许多学者认为组成宇宙需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但是人们认识这三个要素时间是有先有后。认识物质最早,因为它最容易认识。“物质”是指一种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占有一定空间、有重量实体。“能量”这一概念是人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才产生,后人们用之来形容宇宙所包含一切推动物质运动动力。“信息”概念产生得最晚,是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后才产生。但人们很早就利用信息来维持生存。比如,在远古时期人们一旦听到虎狼吼声,就知道虎狼来了,便马上集合起来预防其攻击。在这里吼声是载体。信息是指各种事物存在或运动情况藉某种载体从发源处传达到另一个地方运动。信息发源处叫信源,信息接受者叫信宿,从信源到信宿空间叫信道。宇宙间有信息,才有了存在着和运动着物质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信息不是能量本身,而是作为它们表征一些事物,因为信息是不能脱离具...

  • 标签: 文化关系 文字文化 试析语言
  • 简介:《滨湖市一场冲突》是一部富有时代色彩作品。小说尖锐地反映了苏联当前城市建设存在两种思想和两种道德观冲突:是为了追求速度只顾眼前去兴建一些单调乏味标准化住宅,还是在保证速度前提下尽量考虑方便人民生活、保护文化古迹和自然环境;是为了保住个人名利地位因循守旧,还是为了人民长远利益敢于大胆革新?作品围绕这一基本冲突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敢于坚持真理革新家斯特里若夫工程师形象。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一方面表现他具有公民责任感,敢于为人民利益牺牲个人、坚持原则,同时着力揭示他内心世界美,他有理想,有事业心,道德品质高尚。作品其他人物,如院长舒鲁耶夫,工程师罗马什科、娜佳也写得形象生动,真实可信,只是副院长科鲁格雷有些概念化。这部小说虽然写是一场尖锐冲突,但作者并没有从表面上去追求情节曲折和紧张,而是通过各种人物之间性格冲突和思想交锋,着力表现人物内在思想活动和心理活动,从而揭示这场冲突社会道德内涵。从整个作品来看,作家不是以精雕细刻描写取胜,而是以朴实、生动描写和政论激情来吸引读者,但有些论战场面显得冗长。

  • 标签: 共和国 建筑工程师 莫斯科 办公室 革新家 院士
  • 简介:<正>人物叶夫根尼·卢卡申马群娜·德米特里耶夫娜:卢卡申母亲加利亚:卢卡申未婚妻娜杰日达·舍韦廖娃(娜佳)奥莉加·尼古拉耶麦娜:娜杰日达母亲伊波科特:娜杰日达未婚夫帕维尔·苏达科夫亚厉山大米啥伊尔卢卡申朋友瓦莲京娜(瓦利亚)塔季扬娜娜杰丑达女朋友节目主持人第一幕〔节目主持人上,走到台口.〕主持人(用讽刺口吻)真是难以理解,为什么新年一到人们不哭,反而欢天喜地.如果仔细想想,在我们这短暂一生里,过年其实是件可悲事情,因为这说明我们离生命终点又近了一步.

  • 标签: 列宁格勒 亚历山大 莫斯科 瓦西里耶夫 澡堂 未婚夫
  • 简介:七封书信讲述恋爱故事亚·别斯土舍夫范国恩译Ihadadremthatwasnotaladrem.Byron第一封信啊,她真可爱,乔治,她真可爱!我敢肯定,假如你在她那间即使冬季也摆着一盆盆鲜花、每件小玩艺儿都赏心悦目、令人浮想联翩书房里一睹阿黛尔...

  • 标签: 阿黛尔 书信 语言 绿松石 玫瑰香水 纪念册
  • 简介:由俄罗斯有关方面和意大利中部城市彭内共同设立“莫斯科—彭内奖”1997年评奖结果又一次出乎人们意料。按照评奖程序,专家评委会(俄罗斯文学界两派都有人参加)先评出了3名获奖者,他们是女作家托卡列娃(获奖作品为中篇小说《北方栖身之地》和一些短篇小...

  • 标签: 短篇小说集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叶基 农村题材 获奖作品 苏联解体
  • 简介:<正>屠格涅夫在给福楼拜一封信中说过,“在我们时代,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同时兼做批评家。”作家本人就是一个兼做批评家艺术家,他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十分丰富文学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精辟艺术见解。屠格涅夫不仅继承和捍卫了现实主义创作理论,而且以来自创作实践独特见解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他不愧为现实主义大师,也称得上现实主义批评家。

  • 标签: 屠格涅夫 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创作 创作理论 俄国作家 创作实践
  • 简介:《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3期刊登了张建华先生文章《亚历山大二世和农奴制改革》,在肯定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历史功绩后,得出了如下结论:1861年改革是一项极其保守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与俄国农民及革命民主主义者要求还相距甚远,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扑灭革命烈火,走向绝对反动,死在革命者爆炸中。

  • 标签: 亚历山大二世 农奴制改革 俄罗斯 君主立宪 基层民主制度
  • 简介:在本尼特眼中,俄国形式主义建构了一种科学美学,通过对科学美学批判,本尼特完成了对俄国形式主义批判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维度介入。本尼特通过文化研究立场强调了文本符号文化生成性,他反对和批判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并非绝对纯粹性自我体系,而是一种特殊社会化组织表征体系:在这个体系,文学一方面有其自身独特性,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现实、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形态表征。

  • 标签: 本尼特 俄国形式主义 科学美学 意识形态批判
  • 简介:提要《熊掌山》是当代俄罗斯作家弗·索罗金最新长篇小说。作品讲述在未来电子技术高度发达“新中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后古登堡时代”。人们以崭新方式“阅读”书籍——将纸本书充作燃料烤制食物,“阅读”成为毁灭书籍过程。作家通过讲述未来世界“书籍”和“阅读”变异,从未来角度形象描述技术进步与文化衰退之间冲突,表达对人类文明现状及发展趋势忧虑。本文以分析小说中“书籍”与“阅读”为切入点,解读索罗金这部新作。

  • 标签: 弗·索罗金 《熊掌山》 书籍“阅读”
  • 简介:俄罗斯文化从许多方面来说是一种自相矛盾现象。把它说成是一个“难题”或一个“谜”,既是老生常谈,又是实事求是的。俄罗斯文化是不是西方文化?如果只有“是”和“否”两种答案供选择,那么我们就应当做出肯定回答,因为肯定回答至少要比否定回答准确一点,但实际上这两种回答都不是恰如其分。我认为俄罗斯文化存在“波将金村”现象,即表面与内在背离。表面上看,基督教信仰以一种十分有效方式把俄罗斯和西方联系在一起,彼得大帝改革使俄罗斯哲学、法学和科学思想以及俄罗斯艺术和知识阶层日常修养改用西方标准,但这更像是海洋上岛屿,而在洋面下则隐藏着无数暗礁,历史之舟如果忽视了这些暗礁,必定会沉船失事,上演令人难以忘怀的人间悲剧,而震惊世界莫斯科三次大审判正是这样一幕。莫斯科几次审判案向世界提出一种非此即彼选择:或者列宁所有同志和最亲密助手真的都变成了叛徒和法西斯间谍,或者斯大林是个空前未有的伪造者和杀人凶手。这些站在莫斯科法庭前被告们,是苏联这个史无前例国家缔造者们,是“用特殊材料”做成布尔什维克,他们不仅在自己国家叱咤风云,称雄一时,在遥远国度也享有...

  • 标签: 俄罗斯文化 审判文化 文化反思
  • 简介:被称为俄罗斯后现代小说开山之作《普希金之家》,1978年在苏联敌对阵营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首次出版。其作者安·比托夫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多次磨难。1979年作家因“非法”出版《大都会》丛刊而被禁止发表作品,1986年才被“解禁”。值得注意是,《普希金之家》初稿完成时间(1971年)与终稿审定年份(1999年)分别属于迥然相异两个时代。正因为这一修订工作具有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说“外位性”,作家便赋予小说艺术世界以更加深刻内涵。本文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概括和梳理,指出小说具有唯智论倾向,作家所倡导是文化崇拜,而这一点与苏联官方宣传工具向人们灌输个人崇拜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 标签: 安·比托夫 《普希金之家》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正>《贝加尔湖》刊于《我们同时代人》杂志1989年第7期。这是一篇别具一格散文,读来既象一篇充满抒情意味游记,又似有感而发,直吐胸臆时论。文章一开始,即赋予贝加尔湖以神秘传奇色彩:“已记不得这是听别人说,还是在我心里酝酿已久,油然而生想法,每当我涉足贝加尔湖畔,耳边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迥响着一段朴实无华

  • 标签: 贝加尔湖 传奇色彩 文章 雅库特人 作者 上帝
  • 简介: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作为俄罗斯-苏联一位最有影响文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思考和著述,为20世纪人类精神思想宝库留下了丰富文化遗产。可以说,讨论巴赫金批评理论和学术思想,早已不再仅仅是俄罗斯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们研究课题,而在更大程度上成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学者们共同探讨一个前沿学术理论课题。

  • 标签: 米哈依尔·巴赫金 文化研究 文化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 批评理论 俄罗斯
  • 简介:去年10月17日在北大民主楼举行题为“俄罗斯文学经典重读”研讨会上,大家侃侃而谈,就俄罗斯经典文学名著重读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吴泽霖老师作关于“保尔”发言,引起了大家共同兴趣。可以说,保尔讨论热已延续多年,历久不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人物形象 俄罗斯 人格精神
  • 简介:<正>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文坛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文学现象,如反思作品发表、侨民文学回归、以前“禁书”解禁、政论体裁走红、文学派别的论争等等。与这些文学现象相比,几乎与改革同时出现异样文学引起轰动程度要小得多,然而它重要性却似乎不应在上述文学现象之下。异样文学这一名词是苏联文学批评家秋普里宁在1989年初提出来。然而属于异样文学作品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了。这类作品同几十年来流行苏联文学作品,特别是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颇不一样。这类作品相当一部分在改革前“停滞时期”也是禁书,但是它们被禁不是出于政治原因,而是出于审美情趣与习惯:出版部门和广大读者因其所受文学教

  • 标签: 文学界 文学现象 短篇小说 文学作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作家
  • 简介:一本鲜为人知画册尼·普罗诺金李玉琴译列昂尼德·奥西波维奇·帕斯捷尔纳克①有感于列·托尔斯泰对他画作爱护,记下了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发生过一些生活片断。有一次,作家女儿塔吉娅纳·利沃芙娜请他为她精美的带银扣环画册画点什么,以留作纪念。托尔斯...

  • 标签: 托尔斯泰 帕斯捷尔纳克 安德列耶夫 列夫·托尔斯泰 画册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