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我一直在犹豫,在何平身上用“大器晚成”这个词是否妥当。何平的批评文字引起人们的关注确实是这几年的事,但他却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与同年代甚至更晚的同在大学执业的早已是教授、博导,而他还只是个副教授。这不是说进步慢,不用功,而是“觉悟”得实在太晚。何平1992年本科毕业,现在已经说不清当年为什么没有接着读学位,而是分配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了老师。

  • 标签: 何平 文学评论 80年代 批评 气质 中等师范学校
  • 简介: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现“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媒体实施了对弱势文化的整合与殖民,而真实的本土文化则遭遇了边缘化。

  • 标签: 迪斯尼 《木兰》 东方化
  • 简介:一多年前,我曾经读过柳冬妩的几首诗,感觉这是一个有精神秘密的人,对生活的切入方式,带着记忆和痛感,也带着一种面对自我的赤诚。对语言的运用,沉着、缓慢,但用词谨慎、思路清晰,文字并不嚣张,

  • 标签: 整体观察 打工文学 沉默 切入方式
  • 简介: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与再现问题总是交织在一起,人们往往借助再现将某些类别的人(比如女人)纳入其中或排斥在外,从而象征性地标示不同类别的人(比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在相同性与差异性被标示的过程中,女性的“者”身份也被生产出来。同时,与女性可能采取的身份或认同位置有关的意义也得以生产出来。社会性别正是基于男性与女性的严格对立来再现性别身份与性别关系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涉及到“者”身份的建构问题,女性身份往往呈现出本质化、单一性的特征。不过,这种本质化的单一身份只是性别政治的一种假想,“再现内部所构成的东西总是要受到延宕、动摇和序列化”,各种身份亦随之不断变化、发展,女性的“者”身份问题亦开始浮出历史表层。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女性身份 “他者” 文化再现 后现代语境 身份认同
  • 简介:我想做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艺术家柏琳:年少时你想过今天会成为作家吗?你设想过没有,如果不写作,你可能是怎样的?与譬飞宇:年少的时候确实没想过,回过头来看,如果不阅读、不写作,我的人生也许很不乐观。你知道我们这一代乡下孩子的基本特征,那就是打。这么说吧,我在少年时代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哪一天身上没有伤就好了,但是,这样的日子几乎没有,通常是旧伤没好.

  • 标签: 毕飞宇 访谈录 小说家 唯心主义 少年时代 艺术家
  • 简介:本文试图从哲学和汉学的双重角度.介绍、分析和诠释于连的两个基本概念l’alterite和l’ecart,旨在把重新放入欧洲当代哲学脉络里看中国如何成为欧洲哲学未思之思的者;同时透过哲学汉学化的研究方式,看基于相异性的比较如何能让自我和他者彼此凸显:并由此探讨如何生成当代中西对话中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他者。

  • 标签: 于连 他者性和相异性 未思之思 间距 对话
  • 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纵观其大略,无非在写作空间领域开疆拓土,到现在为止琳琅满目,无所不至其极.其不同主要反映在主张上.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诗坛出现朦胧派.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

  • 标签: 诗歌流派 20世纪70年代 叙述 意识 原乡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