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对儿童IgA肾病(IgAN)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肾病中心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患儿资料。按血脂是否正常分为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按临床分类将血脂异常组分为以下4组: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三酰甘油血症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组,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gAN患儿252例,男169例,女83例,男/女比为2.04∶1,年龄为(9.3±3.1)岁,34.5%的IgAN患儿伴有高血压;其中血脂异常组170例(67.5%),血脂正常组82例(32.5%);按临床分类将血脂异常组分为高胆固醇血症组(58例,23.0%)、高三酰甘油血症组(16例,6.3%)、混合性高脂血症组(77例,30.6%)及低HDL-C血症组(19例,7.5%)。血脂异常组收缩压、舒张压、伴高血压的比例、血尿素氮、血尿酸及尿蛋白量均高于血脂正常组(均P<0.05),血清白蛋白、血IgA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均低于血脂正常组(均P<0.05)。慢性肾脏病(CKD)1期和CKD 2~5期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5.0%和84.4%,血脂异常组中CKD 2~5期所占比例高于血脂正常组(P<0.05)。血脂异常组Lee氏病理分级Ⅲ~V级所占比例高于血脂正常组(P<0.01)。牛津病理分型结果显示血脂异常组中M1(>50%肾小球系膜区出现系膜细胞增生)和E1(有毛细血管内增生)所占比例均高于血脂正常组(均P<0.05),两组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及新月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类型血脂异常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混合性高脂血症组中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及尿蛋白量均高于其他血脂异常组(均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血脂异常组(P<0.01)。牛津病理分型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组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组中E1所占比例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高血压(OR=2.734,95%CI 1.327~5.632,P=0.006)和低血清白蛋白(OR=0.838, 95%CI 0.791~0.889,P<0.001)是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本中心67.5%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构改变较血脂正常患儿严重,且以伴发混合性高脂血症的IgAN患儿更为明显。伴高血压及低血清白蛋白是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血脂异常 肾小球肾炎,IgA 危险因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空腹血脂异常判定标准在北京社区人群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检验科于2018年1至10月招募社区体检者839名(男性292名,女性547名),年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60(54, 66)岁,同时检测空腹和标准餐后4 h血脂谱水平,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配对非参数检验比较空腹和餐后4 h血脂水平,空腹血脂分层下的餐后4 h血脂水平变化和餐后血脂异常百分比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与空腹相比,餐后4 h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载脂蛋白A1(ApoA1)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B)轻微降低,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升高0.27 mmol/L、甘油三酯(TG)升高0.7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或Z值分别为10.26, 22.94, 24.22, 4.71, 16.61, 26.92, -23.58, -19.35, P<0. 05)。参照国外非空腹血脂异常截断值标准,空腹合适水平组TC、LDL-C、HDL-C、non-HDL-C、TG和RLP-C分别有10.0%、16.6%、10.1%、12.3%、30.0%和34.9%的人群处于餐后血脂异常升高水平。TC、LDL-C、non-HDL-C和HDL-C的餐后4 h变化程度均随空腹水平的升高而增加(F值分别为9.50, 6.18, 8.07, 3.86, P<0.01),最大变化程度TC≤3.5%、LDL-C≤6.8%、non-HDL-C≤2.9%、HDL-C≤6.3%;RLP-C的餐后4 h变化程度随空腹水平的升高而减少(50.8% vs. 33.2%, F=10.40,P<0.01),TG的餐后4 h变化程度随空腹水平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51.3% vs. 57.9% vs. 39.2%,F=19.05,P<0.01)。在空腹血脂异常分层标准基础上建立餐后4 h血脂异常浓度截断值为TC≥5.1 mmol/L、LDL-C≥3.2 mmol/L、HDL-C≤0.9 mmol/L、non-HDL-C≥4.0 mmol/L和RLP-C≥1.0 mmol/L,TG边缘升高和升高组截断值分别为≥2.2 mmol/L和≥3.4 mmol/L。结论初步建立社区人群餐后TC、LDL-C、HDL-C、non-HDL-C和RLP-C的异常浓度截断值,可应用于体检人群常规血脂谱评价;建议餐后TG采取不同水平的异常浓度截断值进行分层管理。

  • 标签: 空腹血脂 餐后血脂 血脂分层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血脂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站并行生化检查的高脂血症患者,均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收集其基线资料及血脂指标,比较不同特征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分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DL-C不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病例752例,其中男性334例,女性418例。ASCVD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比例分别为22.87%(172/765)、22.21%(167/752)、46.81%(352/752)、8.11%(61/752)。ASCVD危险分层在性别、是否吸烟、是否超重或肥胖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总体达标率为48.80%(367/752),其中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达标率分别为83.73% (144/172)、53.89%(90/167)、34.38%(121/352)、19.67%(12/61)。女性(52.87%,221/418)、年龄≥80岁(58.82%,110/187)、不吸烟(52.40%,327/624)、规律用药(52.87%,221/418)的患者达标率更高(χ2值分别为6.323、11.816、19.022、25.27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800,95%CI:1.325~2.419)、吸烟(OR=2.630,95%CI:1.726~4.007)、不规律/自行停药(OR= 2.179,95%CI:1.581~3.003)是影响患者LDL-C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家庭医生签约的高脂血症患者心血管病风险较高,血脂控制尚不满意,应加强患者尤其是男性、吸烟、不规律用药患者的血脂管理。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 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简介:摘要食物升糖指数是用以衡量食物对血糖升高水平的指标,面对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病人群,如何通过不同升糖指数的饮食干预发挥显著治疗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不同升糖指数饮食对糖尿病患者血糖、体重、血脂水平均有重要影响。与高升糖指数饮食相比,低升糖指数饮食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维持血糖稳定,在减重及降低血脂水平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妊娠糖尿病人群中,低升糖指数饮食还可降低妊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故已逐渐成为糖尿病患者主流的饮食干预策略。

  • 标签: 低升糖指数 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血糖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首次接受足疗程化疗前、后血糖和血脂的代谢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就诊的首次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检测患者化疗前、后的血糖血脂水平,分析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 35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中位血糖水平分别为5.2和5.3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化疗前、后中位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为1.2和1.6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化疗前、后中位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分别为0.7和0.8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化疗前、后中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分别为1.3和1.2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绝经和体质指数与患者的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有关(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首次足疗程化疗后即可出现血糖血脂代谢异常。关注乳腺癌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有助于综合改善患者的临床获益。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疗 血糖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脂的相关性,并分析Hcy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汾西矿业集团职工总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80例作为脑梗组,同期在医院治疗的其他疾病患者80例作为非脑梗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的Hcy、血脂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脑梗死组、非脑梗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Hcy水平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的HDL-C水平高于非脑梗组和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cy与HDL-C呈负相关(P<0.05);HCY诊断脑梗死的敏感性为42.22%,特异性为53.75%,准确性为45.77%,阳性预测值为67.26%,阴性预测值为29.25%。结论Hcy与HDL-C水平具有相关性,但Hcy诊断脑梗死的效能较低,不适合作为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血脂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血清维生素D、叶酸及血脂水平与其子痫前期(PE)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孕期发生PE,经对症治疗后,于本院分娩的3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生PE的轻度、重度,分别将其纳入轻度PE组(n=21)、重度PE组(n=12)。选择同期在本院分娩的健康孕妇130例,纳入对照组。采集3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并于早、中、晚孕期(孕龄分别为<12孕周、20~24孕周、32~34孕周)抽取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其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维生素D与叶酸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PE孕妇血清TG、TC、LDL水平与其PE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孕妇发生PE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获得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IACUC20180105),所有孕妇及其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3组孕妇早孕期血清TG、TC、LDL、维生素D、叶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轻度PE组、重度PE组和对照组孕妇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孕期体重增加值、孕次、产次、月经周期、月经期及PE家族史、按要求完成产前检查、孕期补充维生素D和叶酸所占比例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孕妇中孕期血清LDL、维生素D、叶酸水平,以及晚孕期血清TG、LDL、维生素D、叶酸水平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孕期:F=7.061、100.268、73.755,P≤0.001;晚孕期:F=15.109、18.157、255.431、194.986,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轻度PE组、重度PE组孕妇中孕期血清LD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维生素D、叶酸水平,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E组孕妇中孕期血清维生素D、叶酸水平,均显著低于轻度PE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E组孕妇晚孕期血清TG、LDL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PE组与对照组,而血清维生素D、叶酸水平,则均显著低于轻度PE组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PE组孕妇晚孕期血清TG、LD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维生素D、叶酸水平,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轻度、重度组PE孕妇中,血清TG、TC、LDL水平与其PE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s=0.529、0.481、0.533,P<0.001),而血清维生素D、叶酸水平,则与其PE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s=-0.458、-0.473, P<0.001)。④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孕妇收缩压、舒张压、孕次、产次、月经周期、孕期维生素D和叶酸补充情况,以及血清TG、TC、LDL、维生素D、叶酸水平,均为孕妇发生PE的独立影响因素(OR=2.534、3.547、2.392、2.879、2.653、2.490、2.413、3.319、3.731、2.936、2.012、2.176,95%CI:1.304~4.069、1.363~7.613、1.860~5.397、1.954~6.878、1.238~4.297、1.922~4.874、1.979~5.585、1.027~9.902、1.043~4.144、1.933~4.492、1.480~4.800、1.010~4.309, P<0.05)。结论孕妇血清维生素D、叶酸及血脂水平与其PE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孕妇孕期补充维生素D、叶酸,及时监测血脂水平,可有效防治PE发生。

  • 标签: 维生素D 叶酸 三酰甘油 胆固醇,LDL 脂蛋白类,LDL 子痫前期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机体内皮功能紊乱与心肌细胞凋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3只雄性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方式模拟心肌缺血,并根据大鼠的缺血再灌注时间(30 min、90 min、180 min)和是否使用卡托普利将其分成观察Ⅰb组、观察Ⅰa组、观察Ⅱb组、观察Ⅱa组、观察Ⅲb组和观察Ⅲa组,对各组大鼠的循环内皮细胞(CEC)、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心肌细胞凋亡率进行测定。结果在a组大鼠中,观察组大鼠CEC、ET水平较对照组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NO水平较对照组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均P<0.05);在使用卡托普利进行预防性干预后,观察Ⅱb组、观察Ⅲb组大鼠CEC水平、ET水平均分别低于观察Ⅱa组、观察Ⅲa组,NO水平均分别高于观察Ⅱa组、观察Ⅲa组(均P<0.05);a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从高到低依次为观察Ⅲa组[(235.71±40.25)%]>观察Ⅱa组[(197.28±43.56)%]>观察Ⅰa组[(138.55±32.87)%]>对照组[(5.81±2.02)%](均P<0.05);观察Ⅱb组[(125.67±26.51)%]、观察Ⅲb组[(124.91±33.28)%]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率均分别低于观察Ⅱa组、观察Ⅲa组(均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发机体出现内皮功能紊乱与心肌细胞凋亡率上升,此种变化程度与缺血再灌注时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适当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进行抑制。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 内皮功能紊乱 心肌细胞凋亡 大鼠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术评估痛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脑部体积变化。方法纳入2011年1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门诊的146例TMD患者[TMD组,年龄(36.8±15.8)岁,男性44例,女性102例],并招募193名颞下颌关节正常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年龄(43.3±15.6)岁,男性92名,女性101名],所有受试者均行脑部3.0 TMRI三维结构像扫描。采用VBM技术将三维脑结构像分割成脑灰质、白质及脑脊液图,对脑灰质图像进行双样本t检验,全脑总体积、年龄及性别作为协变量,评估两组受试者脑部体积的变化。结果TMD组患者灰质总体积[(632.4±65.4) ml]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596.1±76.3) ml](t=4.70,P<0.05)。VBM分析提示TMD组患者脑部体积增加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颞下回、双侧梭状回、双侧颞中回(颞极)及右侧舌回[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校正,P<0.05]。TMD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受试者无体积减少脑区。结论颞叶是TMD患者脑部体积增加的靶向性脑区,其神经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纹理特征分析技术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盘后附着组织的组织学改变。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颞下颌关节病门诊就诊的33例TMD患者[女性18例,男性15例,年龄(28.3±11.6)岁]行颞下颌关节MRI检查。按关节盘移位情况分为正常位置(normal position,NP)组(29侧)、可复性关节盘移位(disk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DDwR)组(14侧)及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disk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DDwoR)组(23侧)。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法在开口位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上分析盘后附着组织纹理特征,其纹理特征参数主要包括角二阶矩、对比度、自相关、逆差矩及熵。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盘后附着组织的各项纹理特征参数差异。结果盘后附着组织的角二阶矩、对比度、自相关及逆差距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组及DDwR组的熵(分别为3.98±0.44和4.20±0.52)均显著大于DDwoR组(3.70±0.38)(P<0.05)。ROC曲线分析证实纹理特征参数熵鉴别NP组与DDwR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70,截断值为0.38,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61%及55.17%;熵鉴别DDwR组与DDwoR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79,截断值为0.47,灵敏度及特异度为82.61%及64.29%。结论纹理特征参数熵可以初步用以评估TMD患者盘后附着组织的组织病理改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纹理分析 诊断
  • 简介:摘要血脂控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措施。目前国内外的急性胰腺炎指南对其无统一推荐意见,导致临床治疗较为混乱。笔者结合目前相关文献及研究进展,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急性期的血脂控制原则,常用的降脂治疗方法、现状以及建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急性期的规范化治疗提供理论性指导。

  • 标签: 胰腺炎 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 治疗性血浆置换 静脉注射胰岛素 血脂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高蛋白饮食对超重肥胖患儿人体测量指标及血脂的影响,为超重肥胖患儿的饮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Meta分析,分别以“child”“adolescent”“obesity”“overweight”“pediatric obesity”“weight loss”“dietary protein”“dietary carbohydrate”“caloric restrict”或“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膳食蛋白质”“膳食碳水化合物”为关键词,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2年1月19日发表的有关高蛋白饮食对超重肥胖患儿人体测量指标或血脂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具体包括随机化过程偏倚、偏离既定干预措施的偏倚、结局数据缺失的偏倚、结局测量的偏倚、选择性报告结果的偏倚等。利用Review Manager 5.4和Stata 16.0软件分析数据,计算合并的均数差(95%CI)、检验异质性、评估发表偏倚。结果从检索的4 836篇文献中,最终纳入8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样本量为14~120名。相对于标准蛋白饮食组,高蛋白饮食组干预后的体质指数(均数差=-0.66,95%CI -1.76~0.44)、体质指数Z评分(均数差=-0.09,95%CI -0.23~0.05)、脂肪含量百分比(均数差=-1.07,95%CI -2.88~0.74)、高密度脂蛋白(均数差=0.02,95%CI -0.02~0.06)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数差=0.04,95%CI -0.08~0.1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0、0.220、0.250、0.360和0.48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短期干预的情况下,两组饮食间干预后的体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数差=-1.60,95%CI -3.14~-0.06,P=0.040)。结论短期高蛋白饮食干预能够改善超重肥胖患儿的体质指数状态,但尚未发现高蛋白饮食干预对其他人体测量指标及血脂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论证。

  • 标签: 儿童 超重 肥胖 高蛋白饮食 人体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降压调脂汤剂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98例,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9.15±8.97)岁;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58.69±8.73)岁。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降压调脂汤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治疗12周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脂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96%(48/49)比77.55%(38/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6 1,P=0.002 1)。两组治疗12周后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742 6、7.727 3、4.953 2,均P<0.000 1)。两组治疗12周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293 5、4.725 3、5.673 4,均P<0.000 1);两组治疗12周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250 3,P<0.000 1)。结论运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中药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可以显著地提高临床疗效,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情况,值得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高血脂 苯磺酸氨氯地平 降压调脂汤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病情与血清脂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贵州省黔西南州雨樟镇燃煤型砷中毒病区村,将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WS/T 211-2015)标准确诊的204例砷中毒患者纳入病例组,其中男性87例、女性117例,年龄为(53.37 ± 8.06)岁;并按临床分度将其分为轻度砷中毒组(71例)、中度砷中毒组(59例)和重度砷中毒组(74例);另在距病区村约12 km的非砷暴露村选择63例居民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40例,年龄为(53.78 ± 9.10)岁。对各组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等基本信息;并采集空腹外周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对照组和轻、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4.94 ± 1.00)、(5.00 ± 0.99)、(5.27 ± 0.94)、(5.57 ± 1.07)mmol/L]、TG[(2.17 ± 0.90)、(2.25 ± 1.31)、(2.66 ± 1.43)、(2.78 ± 1.40)mmol/L]、LDL-C[(2.51 ± 0.79)、(2.74 ± 0.64)、(2.97 ± 0.66)、(3.15 ± 0.80)mmol/L]、HDL-C[(1.57 ± 0.55)、(1.42 ± 0.43)、(1.36 ± 0.42)、(1.30 ± 0.38)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83、3.64、9.72、4.41,P < 0.01或< 0.05);其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和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0.05),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 0.05);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砷中毒组(P均< 0.05)。经线性趋势检验,血清TC、TG和LDL-C水平随砷中毒程度加重均呈上升趋势(F趋势 = 15.77、10.14、29.15,P均< 0.05),HDL-C水平随砷中毒程度加重呈下降趋势(F趋势 = 12.75,P < 0.05)。对照组和轻、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TG、LDL-C水平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16、16.60、8.29,P < 0.01或< 0.05);其中,中、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TG水平异常率和重度砷中毒组血清LDL-C水平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重度砷中毒组血清TC、TG、LDL-C水平异常率均高于轻度砷中毒组(P均< 0.05)。各组间血清HDL-C水平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11,P > 0.05)。趋势χ2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C、TG、LDL-C水平异常率随砷中毒程度加重均呈增高趋势(χ2趋势 = 19.90、15.25、7.63,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砷中毒组患者血清TC水平异常风险是对照组的2.90倍[比值比(OR)= 2.90,95%置信区间(CI):1.43 ~ 5.91],LDL-C水平异常风险是对照组的2.87倍(OR = 2.87,95%CI:1.22 ~ 6.71)。结论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病情与其血脂异常存在关联。

  • 标签: 砷中毒 血脂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CA153水平与乳腺癌发生及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19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按1∶1年龄匹配的198例体检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以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血脂水平及乳腺癌患者的CA153水平。比较两组的血脂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165例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病理特征患者的血脂及CA15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血脂等变量与CA153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甘油三酯(TG)水平分别为(1.22±0.73)mmol/L和(1.06±0.5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9,P=0.011);总胆固醇(TC)水平分别为(4.47±0.86)mmol/L和(4.99±0.8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8,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别为(1.32±0.34)mmol/L和(1.53±0.3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13,P<0.001)。较高的TC和HDL-C水平均为乳腺癌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50,P<0.001;OR=0.531,P=0.013)。淋巴结阳性和阴性患者TC水平分别为(4.36±0.73)mmol/L和(4.67±0.8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8,P=0.01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为(2.53±0.58)mmol/L和(2.77±0.7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2,P=0.022)。临床分期为Ⅰ期患者和Ⅱ、Ⅲ期患者TC水平分别为(4.90±0.89)mmol/L和(4.46±0.7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5,P=0.005);LDL-C水平分别为(2.95±0.71)mmol/L和(2.60±0.6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5,P=0.008)。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CA153水平[(14.94±7.45)U/ml]显著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1.96±5.9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9,P=0.020)。CA153水平与TG水平呈正相关(r=0.167,P=0.032)。结论血脂异常与乳腺癌风险增加有关,不同淋巴结状态及肿瘤分期的患者血脂水平也不尽相同,CA153水平与TG水平存在正相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血脂异常 甘油三酯类 胆固醇 CA153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围术期认知功能紊乱(PND)小鼠海马蛋白质组学的变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5月龄,体重30~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9):对照组(C组)和PND组。采用异氟烷麻醉下行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构建PND模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 d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旷场实验和条件恐惧实验。分别于术后1、3和7 d时,P组处死每次认知功能测试最差的3只小鼠、C组随机处死3只小鼠,取海马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ene Ontology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KEGG分析)。结果与C组相比,P组术后各时点逃避潜伏期延长,靶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场景恐惧记忆实验僵直时间百分降低(P<0.0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筛选出2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有12个蛋白表达上调,有9个蛋白表达下调。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蛋白参与了代谢、信号传递、生物过程的调节等过程,构成了细胞器、突触等结构,并与结合、运输等分子功能有关。KEGG分析结果表明,MAPK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SNARE蛋白囊泡运输等存在差异。结论PND小鼠海马存在2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这些蛋白参与了神经炎症反应、突触结构异常、线粒体功能异常、自噬能力下降等可能与PND有关的病理过程。

  • 标签: 认知障碍 蛋白质组学 海马
  • 简介:摘要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是遗传背景下的免疫紊乱与环境因素、病原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INS的发生、发展、复发等过程。而调节性T细胞正是将肠道菌群和INS免疫紊乱联系起来的关键桥梁。16S rRNA宏基因组测序发现多种产丁酸盐细菌在INS患者中明显减少,产丁酸盐细菌与其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的含量及种类丰富度与INS患儿易复发的特点相关。产丁酸盐细菌及SCFA和调节性T细胞共同构建起了一个肠菌-肾轴。本综述就近期发表的研究成果,拟针对肠道菌群失衡和INS患儿的免疫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血脂代谢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116例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年龄(29.68±5.21)岁,年龄范围为22~38岁。根据患者病情分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简称"甲减")组(n=38)、亚临床甲减组(n=49)、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组(n=29),同期选择50例正常孕期检查的孕妇作为正常组。测定所有孕妇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75 g后1小时血糖(PBG 1 h)和口服葡萄糖75 g后2小时血糖(PBG 2 h)水平。记录所有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记录妊娠期糖尿病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正常组孕妇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水平低于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甲亢组,而HDL-C水平高于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甲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孕妇的空腹血糖、PBG 1 h、PBG 2 h水平低于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甲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4.0%(2/50)]低于甲减组[23.7%(9/38)]、亚临床甲减组[24.5%(12/49)]、甲亢组[24.1%(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血脂代谢异常和不良妊娠结局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加重血脂代谢异常,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期 甲状腺功能异常 血脂代谢 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