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作者于2004年3月至2005年6月期间采集辽宁省广泛栽培的38个品种的玉米种子进行种子带菌分析.利用保湿培养检验法和分离培养检验法分别对种子表面粘附的真菌及内部寄藏真菌进行检验,通过纯化培养和形态鉴定,将几百个菌株鉴定到种.本文报道了从供试的玉米种子上分离得到的共16属的真菌,其中接合菌3属3种;子囊菌2属5种;有丝分裂孢子真菌11属18种,其中金黄色毛壳(ChaetromiumaureumChivers)为中国新记录种.

  • 标签: 玉米 种子 真菌 方法 鉴定 多样性
  • 简介:绣球菌菌丝在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最佳,硫酸铵、尿素、复合肥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选用基础培养基或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3%蛋白胨作为绣球菌母种培养基较为合适。栽培料中添加淀粉可促进绣球菌的生长,接种50d后观察发现,添加新鲜去皮马铃薯块比马铃薯淀粉效果好,前者100%菌袋出现原基,后者只有50%菌袋出现原基,且原基正处在胶质片时期。添加大米淀粉,小麦淀粉效果与马铃薯块接近,甘薯淀粉与马铃薯淀粉效果接近。

  • 标签: 绣球菌 菌丝 培养基 生物学特性
  • 简介:采用玻片培养法对梨形短梗蠕孢(Trichocladiumachrasporum)的分生孢子发育类型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梨形短梗蠕孢分生孢子既可以在菌丝顶端形成(顶生式),也可以在菌丝中间形成(间生式),其发育方式是全壁芽生式产孢。

  • 标签: 短梗蠕孢属 玻片培养法 发育方式 全壁芽生式
  • 简介:对长白山地区黏菌区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如下:含20种以上的大科有5个,分别为绒泡菌科、团毛菌科、钙皮菌科、发网菌科和筛菌科,共含195种,占总种数的92.86%;含10种以上的属有绒泡菌属、团网菌属、筛菌属、双皮菌属、团毛菌属、钙皮菌属和发网菌属,共含144种,占总数的68.57%.从物种的区系成分上看,世界分布和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二者占总种数的66.66%.另外,特有成分也较多.说明长白山黏菌区系丰富多彩并具有特色.

  • 标签: 黏菌 区系组成 特有种 长白山
  • 简介:对小刺猴头过滤掉发酵液的发酵菌丝体,水提和碱提后获得的均一组分多糖HMP-w1.1和HMP-a1.1进行结构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HMP-w1.1是分子量为36.3kD的α型吡喃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岩藻糖(Fuc);HMP-a1.1是分子量为42.8kD的β型吡喃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半乳糖醛酸(GalU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岩藻糖(Fuc)。综合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的试验结果,推断HMP-w1.1的糖苷键构型可能为1→、1→4、1→4→6、1→6、1→2、1→2,6;HMP-a1.1的糖苷键构型可能为l→6、1→2、1→2,6。

  • 标签: 小刺猴头菌 菌丝体多糖 结构研究
  • 简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桑黄菌丝体粗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用苯酚一硫酸法,分别确定了热水漫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的最佳工艺。通过极差分析得出:热水浸提法的最优工艺为浸提时间3h、浸提3次、液料质量比50:1、浸提温度90%,粗多糖提取率为2.10%;微波提取法的最优工艺为微波处理15min、液料质量比50:1、提取3次,提取率为4.18%;超声提取法的最优工艺为超声30min、提取2次、液料质量比60:1、温度60℃、频率60Hz,提取率为3.02%。微波辅助法与热水浸提法相比,时间缩短,且提取率提高近1倍;与超声提取法相比,时间缩短1/2,但提取率提高40%。因此,微波辅助提取法速度更快、提取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优于其他2种方法。

  • 标签: 桑黄 粗多糖 提取方法
  • 简介:从中华芦荟[AloeveraL.var.chinensis(Haw.)Berger]的根和叶中分离出内生真菌40株,经形态学鉴定属于3目3科7属;分别对其液体发酵液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发现青霉属LH4和头孢属LH34菌株具有抗菌活性。

  • 标签: 中华芦荟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物质
  • 简介:对姬松茸栽培料配方进行了优化选择,并系统地研究了姬松茸的栽培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栽培料配方为玉米芯4.5kg/m^2、稻草5.25kg/m^2、牛粪4.65k/m^2、麸皮1.8kg/m^2、石灰0.075kg/m^2、过磷酸钙0.375kg/m^2、尿素0.15kg/m^2、石膏0.15kg/m^2,其产量达到6.29kg/m^2,显著高于对照。栽培料最佳厚度为17.5cm,播种量为6%;播种方式采用2层播,垄式覆土。

  • 标签: 姬松茸 栽培料 栽培工艺
  • 简介:首次从凤尾蕨属井栏边草(Pteris,multifida)根、茎和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20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其中18株分别隶属于8个属。研究结果表明:风尾蕨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 标签: 凤尾蕨属 内生真菌 分类
  • 简介:研究了东北地区不同肥力下黑土土壤在玉米一个生育期内真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以及与6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真菌数量全年只有一个高峰值,但高峰出现月份不同;在0~20cm和20~40cm土层内,土壤真菌数量均为正常施肥区高于休闲区.0~20cm土层休闲区和正常施肥区的土壤真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20~40cm土层中休闲区土壤真菌数量与碱解氮呈正相关;正常施肥区土壤真菌数量与pH值呈正相关.土壤pH值和土壤含水量分别是休闲区0~20cm和20~40cm土层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速效磷和碱解氮分别是正常施肥区0~20cm和20~40cm土层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

  • 标签: 黑土 不同肥力 土壤真菌 通径系数
  • 简介:真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是降解植物细胞壁果胶的主要降解酶之一,是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因子之一。文中对真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及其序列特征、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基因及其序列特征、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表达调控以及与病原真菌致病力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真菌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序列特征 致病性
  • 简介:通过文献检索对云芝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云芝含甾体类、三萜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葡糖醇类、蛋白质类、糖类、糖肽类等29个化合物,还含胞外黏性物质(ECMM)、胃蛋白酶抑制剂、真菌激发子、铁黏合螯合剂、环肽、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维生素B1、B2、B6及铜、铁、钾、锌等10多种人体所需的活性微量元素等其他类化合物。云芝具有抗肿瘤、镇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抗衰老、益气解毒、体外抗微生物活性等作用。

  • 标签: 云芝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 简介:通过田间调查与定点系统观察,结合沈阳地区的气象条件,对三裂叶豚草锈病在沈阳地区的发生和流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锈病属于喜高温、高湿型病害;该病于6月初在沈阳地区开始发病,可持续至9月,以7~8月发病最重。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30℃和相对湿度96.9%条件下接种锈菌冬孢子,4d后三裂叶豚草即可发病;冷冻保藏(-20℃)可打破冬孢子休眠,在沈阳地区冬孢子是第二年锈病发生的初侵染菌源。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对三裂叶豚草表现出了显著的致病性、致死性及专一性,证明是防治三裂叶豚草的理想生防菌。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 锈病 流行规律
  • 简介:新疆大学"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衣研究中心"于1985年开始对中国新疆地衣研究进行系统性研究,包括新疆地衣资源调查、地衣分类学、地衣区系地理、地衣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地衣分子系统学研究,地衣组织培养和地衣有效成分分析等研究领域。

  • 标签: 西北干旱区 新疆大学 地衣 中国 分子系统学 有效成分分析
  • 简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克氏库克菌(Kocuriakristinae)、粪肠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sakazakii)和绿脓假单胞菌(Pesudomonaspyocyaneum)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法检测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发酵浸膏各极性部位的抑菌活性。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桦褐孔菌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乙酸乙酯层抑菌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浸膏的乙酸乙酯层抑菌活性较强,通过分离纯化,从该层分离得到了苯甲酸,并确定为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 标签: 桦褐孔菌 发酵浸膏 抑菌活性 苯甲酸
  • 简介:从采自江苏和陕西的杜仲(Eucommiaulmoides)的组织中共分离获得254株内生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鉴定分属于9个属。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杜仲组织中以及从杜仲不同部位组织中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的类群与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杜仲 内生真菌 形态学特征
  • 简介:通过对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质与条件的研究,明确其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最适温度、适宜光照条件、适宜葡萄糖和蛋白胨浓度、适宜培养基,以便应用于尖顶羊肚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和工业发酵.结果表明: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值为6;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浓度分别为200g/L和10g/L;菌丝在黑暗环境下生长良好,光照对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用胡萝卜酵母膏培养基振荡培养形成的菌丝球多,菌丝生长量大;菌丝球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可引起培养液pH值的上升或者下降;菌丝球可利用培养基内的氨基酸,使氨基酸降解,在胡萝卜酵母膏培养基中振荡培养8d的菌液总氨基酸含量较原液减少了36.71%,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

  • 标签: 尖硕羊肚菌 液体培养 培养条件
  • 简介:对桦褐孔菌在我国的资源调查情况进行了汇总,在已报道桦褐孔菌综述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近5年来野生桦褐孔菌与桦褐孔菌发酵产物药理活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桦褐孔菌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桦褐孔菌 资源分布 药理活性
  • 简介:采用曝皿法(孟加拉红培养基)连续12个月对哈尔滨市实验林场、东北林业大学家属区和哈尔滨市二环路、兴路区间3个地点的空气真菌进行取样,初步确定了哈尔滨市室外空气真菌的种类及其动态变化。试验共得到9908个真菌菌落,经鉴定为22属(或群)49种。试验结果表明:室外空气真菌的优势菌属依次为枝孢属、链格孢、曲霉属、青霉属、附球菌属、木霉属和无孢菌群,分别占总菌落数的21.54%、15.16%1、4.70%、12.20%、11.35%、7.86%和7.80%;室外空气真菌的种类在一天中基本没有变化,但菌落的数量有一定变化,总菌落数从早至晚也逐渐增加;不同季节室外真菌的种类和菌落数有明显变化,秋季最多,冬季最少;不同采样地点的空气真菌的种类变化不大,但菌落数量有差异,菌落数量依次为公路〉林场〉家属区。

  • 标签: 空气真菌 曝皿法 优势属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