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 应 用膝关节清理术、腓骨上段截和 PRP技术三联治疗膝关节性关节炎护理方法及其体会。 方法: 本次研究的病例样本是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6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膝关节性关节炎患者 36 例,其中采用镜下关节清理并腓骨上段截术治疗 20 例和镜下关节清理与腓骨上段截术联合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 16 例 ,术后制定个性化的护理 康复方案和定期随访 ,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评分 和关节功能活动度 评分变化,并以此来评价临床疗效及护理成果 。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前 后的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 05)。两组患者术后 1 周膝关节 NRS 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两组患者术后 2 周和术后 6月膝关节 NRS 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 : 膝性关节炎通过 镜下关节清理、腓骨上段截与关节内注射 PRP三联疗法再配合一定的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具有微创减少感染率 、减轻护理难度 、康复快、增加患者舒适度且安全性高 等优点。

  • 标签: 关节清理 腓骨截骨术联合 PRP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和Youngswick截术对Ⅲ、Ⅳ期踇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接受第1跖骨远端截治疗的29例(33足)Ⅲ、Ⅳ期踇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45~67岁,平均(56±6)岁。17例18足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12例15足行Youngswick截术。比较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踇趾功能评分、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第1跖趾关节间隙。手术前后数据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和Youngswick截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0.2)、(1.3±0.1)h,术中出血分别为35(25,36)ml、35(30,40)ml。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不愈合、延迟愈合、转移性跖骨痛、感染以及跖骨头坏死,无需再次手术。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Z=-3.8,-3.5,均P<0.01),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显著增加(Z=-3.7、-3.4,均P<0.01),AOFAS踇趾功能评分明显增加(t=28.0、15.4,均P<0.05),第1跖趾关节间隙亦有显著改善(t=17.7、14.6,均P<0.05)。两种手术方式术后VAS评分、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和Hort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0.3、-0.4,均P>0.05),AOFAS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P>0.05),但Youngswick截术组末次随访时关节间隙更大[(2.4±0.3) mm比(2.1±0.4) mm,t=2.2,P=0.04]。结论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和Youngswick截术都能有效缓解踇僵硬患者的疼痛,增加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和关节间隙,下沉第1跖骨头,可以延缓踇僵硬病程的发展,改善患者生活状态。

  • 标签: 跖趾关节 踇僵硬 第1跖骨远端截骨术 关节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大段缺损移植组织工程(TEB)后,Arpin蛋白介导的宿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至移植区参与修复的作用。方法免疫荧光观察BMSCs中Arpin蛋白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蛋白)的表达及相对定位。构建干扰Arpin蛋白表达慢病毒,转染BMSCs,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rpin的抑制水平。按照Arpin蛋白表达含量不同,分为空载体对照组和Arpin表达抑制组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体外实验:用迁移小室建立细胞迁移模型,上室接种空载体对照组和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迁移数量;6孔板接种空载体对照组和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建立"伤口愈合实验"模型,显微镜检测"伤口愈合"情况。体内实验:选取8周龄C57BL/6小鼠,所有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载体对照组(6只)和Arpin表达抑制组(6只)。切除股骨中段2 mm骨干和骨膜,制作大段缺损并移植TEB模型。每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100万个BMSCs细胞,术后2, 7 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MSCs迁移至缺损区数量的差异。术后4周,取股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骨密度(BMD)、相对体积(BV/TV)、小梁间距(Tb.Sp)、小梁厚度(Tb.Th),然后标本进行病理HE和Masson染色,观察成骨质量。结果小鼠BMSCs表达Arpin蛋白,相对于Arp2/3,其定位在细胞边缘。在转染慢病毒后,BMSCs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并且Arpin表达抑制组Arpin基因及蛋白表达较空载体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体外细胞迁移实验中,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迁移数量[(105.7±6.5)个]较空载体对照组[(76.6±6.6)个]高(P<0.01)。"伤口愈合实验"中,Arpin表达抑制组"伤口愈合"百分比[(62.6±3.2)%]较空载体对照组[(43.8±1.9)%]高(P<0.01)。体内实验的免疫荧光结果表示,术后2 d,两组迁移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乎无标记细胞迁移;术后7 d,Arpin表达抑制组细胞迁移至移植区的数量[(11.3±1.5)个]较空载体对照组[(5.7±1.5)个]更多(P<0.01)。术后4周,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空载体对照组[BMD:(140.0±6.0)mg/cm3,BV/TV:(23.4±0.9)%,Tb.Sp:(0.28±0.01)μm ,Tb.Th:(0.15±0.01)μm ], Arpin表达抑制组[BMD:(172.7±6.0)mg/cm3,BV/TV:(28.8±1.3)%,Tb.Sp:(0.33±0.01)μm,Tb.Th:(0.11±0.01)μm]成骨质量更高(P<0.05);病理染色提示,Arpin表达抑制组存在更多的新生组织。结论沉默Arpin蛋白的表达会促进BMSCs的迁移,增加宿主BMSCs迁移至缺损区域,提高修复效果。

  • 标签: 组织工程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迁移分析 Arpin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冬凌甲草素对成骨细胞分化和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从SD大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核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细胞80%~90%汇合后采用不同浓度的冬凌甲草素(0、1、2、3、4 μM)进行分组干预,CCK-8法及活死染色检测不同浓度的冬凌甲草素对间充质干细胞及骨髓单核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ALP活性的测定以及TRAP染色检测冬凌甲草素对成和破分化的影响;qRT-PCR检测wnt1、β-catenin、Runx2、ALP、collage-1(col-1)、骨钙蛋白(OCN)、TRAP、c-Fos、NFATc1和CTSK的表达;Western-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wnt1、β-catenin、ALP、col-1、OCN、Runx2、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保护素(OPG)、GSK-3β、p-GSK-3β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冬凌甲草素(2 μM)具有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和提高ALP活性的作用;(2)冬凌甲草素可以促进wnt1、β-catenin、Runx2的表达,在加入Wnt/β-catenin/TCF通路选择性拮抗剂ICG-001后,成骨相关标志物表达下降。(3)冬凌甲草素可以促进OPG而抑制RANKL的表达。(4)冬凌甲草素可以直接或间接抑制破骨相关基因TRAP,NFATc1和c-Fos的表达。结论冬凌甲草素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向成骨细胞分化,同时,它还可能抑制RANKL介导的破骨细胞的形成。

  • 标签: 冬凌甲草素 间充质干细胞 骨质疏松症 Wnt β-连环蛋白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TR)联合自体移植在牙周下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60例(95颗患牙)牙周下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46个位点)和观察组(30例,49个位点),均进行常规翻瓣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自体移植治疗,观察组给予GTR联合自体移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周的术区同位点牙槽骨密度与缺损高度、牙周组织指标、龈沟液中成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BMP-1)水平,评估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牙龈美容形态评分。结果术后24周,两组患者的同位点牙槽骨密度较术前增加(P<0.05),缺损高度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术后24周两项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两组患者的牙周临床附着丧失(CAL)、牙周袋深度(PD)较术前缩短(P<0.05),出血指数(BI)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GAL值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两组患者龈沟液中TGF-β、BMP-1水平较术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牙龈美容形态评分较术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TR联合自体移植能有效促进牙周下缺损的修复和新生,患者术区牙龈美容形态良好。

  • 标签: 牙周骨下缺损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 自体骨移植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锁定钢板植内固定术与传统普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我院骨科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2 月 收治的 72 例跟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 36 例。 对照组采用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植内固定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 8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锁定钢板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折疗效较好,明显优于普通钢板内固定术,具有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 标签: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植骨 跟骨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腕部舟骨-大小多角骨关节(scapho-trapezio-trapezoeid,STT)融合术治疗晚期月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我们对11例Lichtman Ⅲb期月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关节镜辅助下STT融合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测定腕关节运动范围和握力,并进行腕关节PRWE和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根据术前及术后腕部X线片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术后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91个月,平均40.8个月。术前VAS疼痛评分平均(6.45±0.58)分,术后(1.90±0.3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腕关节疼痛均得到缓解。术前患侧握力平均为(8.53±1.83) kg,术后(14.48±2.38) kg;腕关节PRWE评分术前为74.86±2.13,术后21.46±4.57;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术前为31.36±2.53,术后70.91±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腕关节握力及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远期X线片结果表明患者月塌陷于术后无明显加剧。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的STT融合术治疗Lichtman Ⅲb期月缺血性坏死,可以良好地缓解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防止月继续塌陷、疾病进展,而对于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无明显改善。

  • 标签: 月骨 骨坏死 关节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髓心减压联合同种异体打压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 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23例,行多孔钽棒植入治疗)和观察组( n=23例,行髓芯减压联合同种异体打压植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 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 P> 0.05)。治疗后,观察组 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更高,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行髓芯减压联合同种异体打压植治疗,有助于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髓心减压 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 早期股骨头坏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Lando®人工真皮并结合自体皮移植修复手足部肌腱外露伴骨折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郑州仁济医院创伤显微外科收治的手足部肌腱外露伴骨折的35例患者(手部23例,足部12例)。一期先行骨折复位,彻底清创和止血后,使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进行创面床准备。二期行Lando®人工真皮移植,待创面完全血管化后,揭除硅胶膜,移植自体皮。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植皮成活情况和远期外观恢复情况。结果35例患者人工真皮覆盖术后10~15 d拆除负压装置,支架血管化良好,完全覆盖裸露的肌腱。自体皮移植术后除1例因未及时引流而导致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再次植皮创面愈合,其余患者移植的自体皮片基本存活。术后6~12个月随访发现,移植区无破溃,皮肤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接近,无明显瘢痕和挛缩形成,未发生肌腱粘连,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Lando®人工真皮并结合自体皮移植修复手足部肌腱外露创面,可直接覆盖外露骨肌腱,术后移植区外观恢复平整,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皮肤,人工 皮肤移植 骨折 骨外露 肌腱外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外科是依靠手术来治疗疾病的学科。因此从一开始,外科即面临着如何在消除疾病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手术所造成的医源性创伤,亦即保护组织,最终充分恢复机体的功能。这一“消除”与“保护”的关系无时无地不存在于外科治疗之中。而且它不仅涉及手术局部,也影响到全身,包括精神因素在内。可以说:“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激状态下,达到和保持最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应该是外科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当前推崇的微创外科的内涵。

  • 标签: 骨外科 微创观念 手术
  • 简介:摘要成熟是指从骨化中心的出现到骺和干骺端形状的改变和增大直至骺融合的过程。通常以龄来衡量发育成熟的程度,反映儿童生长发育的水平。成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内分泌因素(雌激素、肾上腺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与非内分泌因素(营养、慢性疾病、环境/饮食和遗传等)。目前尚未对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部分影响因素(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瘦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胰岛素等)的作用仍结论不一。故该文就成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为儿童生长发育评估、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个体化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骨成熟 骨龄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成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是一种以脆性增加为特征的疾病,由COL1A1/COL1A2基因突变引起,根据患儿临床体征和组织病理学特性可将其分为Ⅰ~Ⅳ型,但Ⅴ型OI患儿中未发现Ⅰ型胶原基因突变。Ⅴ型OI患儿具有OI的共同特征:如多次非暴力性骨折、身材矮小、骨骼畸形等,但蓝巩膜发生概率较小,大多没有牙质形成不全和听力障碍。影像学表现以尺桡骨和/或胫腓骨间膜钙化、桡骨头脱位、增生性痂为特征。致病突变位于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5,IFITM5)编码基因的5'-非翻译区(5'-UTR),一个碱基C转换成T(c.-14C>T)。IFITM5基因在OI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Ⅴ型OI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方面予以综述,旨在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

  • 标签: 成骨不全 基因突变 机制
  • 简介:摘要胫骨高位截术(HTO)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术式。胫骨内侧双平面开放截术和锁定钢板固定技术的应用,使HTO实现了精准化、微创化和标准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长期疗效,HTO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展。临床工作中需综合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内翻畸形及畸形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骨关节炎所处阶段,年龄和活跃程度需求,以及体重、性别、骨质情况、关节活动度等个体因素,为处于不同阶段的骨关节炎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截骨术 胫骨 适应证 胫骨高位截骨
  • 简介:摘要:外科是依靠手术来治疗疾病的学科。因此从一开始,外科即面临着如何在消除疾病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手术所造成的医源性创伤,亦即保护组织,最终充分恢复机体的功能。这一“消除”与“保护”的关系无时无地不存在于外科治疗之中。而且它不仅涉及手术局部,也影响到全身,包括精神因素在内。可以说:“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激状态下,达到和保持最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应该是外科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当前推崇的微创外科的内涵。

  • 标签: 骨外科 微创观念 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对外科手术患者的疼碥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选 取符合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 70 例, 均为我院 2019年 9月~ 2020年 3月 接收的外科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 35 例。 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术后增加疼痛护理 .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 VAS分值变化情况经对比差异显著( P< 0.05), 具备统计学 的意义;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要比对照组高( P< 0 .05), 具备统计学 意义。 结论:对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实施疼痛护理, 能够改善患者的术后不适感,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骨外科 疼痛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一种简单合理的SD大鼠股骨牵张成模型。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根据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30只(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施行右侧股骨截断术,安装带有牵张成功能的外固定装置,静息期7 d后,以0.5 mm/d的速度,每天分2次进行牵张,牵张期为14 d,牵张总长度为7.0 mm。实验期间观察大鼠活动;牵张结束后进入矿化期,将矿化期分为2、4、8周3个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随机抽取10只大鼠行影像学检查;在每个时间点随机抽取10只大鼠处死,取双侧股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本组造模时间为(25±5)min;实验过程中,大鼠活动良好;牵张14 d,大鼠股骨基本获得预期牵张距离。标本大体照片提示,在矿化期随着时间的增加,牵张区域颜色由棕色变成灰白色,质地逐渐变硬;X线片提示,随着时间的增加,牵张区新生痂逐渐增多,云雾状痂逐渐矿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在牵张早期,牵张区域主要是成纤维细胞,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出现小梁,在牵张后期,小梁增大变粗,相互交织成网状,并出现钙盐沉积。结论经过14 d牵张及8周矿化,成功构建SD大鼠股骨牵张成模型,该模型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科研、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牵张成骨技术 股骨 矿化 SD大鼠 动物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牙区与前磨牙区根尖囊肿摘除后行引导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形成情况;方法:本次研究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截导板在Rozansky Ⅲ、Ⅳ型痛性跟距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足踝外科采用3D打印截导板辅助治疗的14例痛性跟距桥患者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9~42岁(平均30.2岁)。获得全足CT扫描,以健侧为模板镜像标识切除桥部分并设计出3D定位截导板,在截导板引导下切除跟距桥病灶。记录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1.6个月(12~3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3±0.7)分、AOFAS踝-后足评分(86.5±4.5)分均较术前(7.0±1.9)分、(37.1±6.0)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跟距桥复发或创伤性关节炎。结论3D打印个体化截导板技术可以对跟距桥实行精确定位、完整切除,为跟距桥的手术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技术辅助手段。

  • 标签: 个体化医学 踝损伤 截骨术 跟距骨桥 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