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定位后胸腔镜下楔形切除术对肺部玻璃结节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肺部玻璃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定位后胸腔镜下楔形切除术)和对照组22例(解剖段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留置胸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住院费用等数据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留置胸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无漏气、血胸、气胸、不张等并发症出现;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24个月,两组均无复发或死亡病例,累积生存率100%。结论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定位后胸腔镜下楔形切除术是治疗玻璃结节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且不增加复发率,未降低远期生存率,亦未明显增加住院费用。

  • 标签: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 定位 肺磨玻璃结节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在临床上对玻璃结节的早期诊断价值和鉴别诊断。方法:试验时间段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选取我院确诊为玻璃结节(GGN)患者200例,对其采取64排螺旋CT检查方法,根据肺部结节检出率、患者满意度以及分叶、毛刺、胸膜尾征检出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肺部结节检出例数共为194例(97.50%),检出良性结节100例,恶性肿瘤95例,未检查出结节5例(2.50%)。良性GGN患者分叶、毛刺征象比例高于恶性GGN患者,胸膜尾征低于恶性GGN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诊断满意度也很高(95.50%)。结论:64排螺旋CT检查方法可以有效检出GGN,并且患者对此检查方法满意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肺部肿瘤的判断打下了基础,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64排螺旋CT 肺磨玻璃样结节 诊断价值 诊断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结节早期(T1N0M0)浸润腺癌中贴壁为主型(LPA)与其他病理亚型的CT特征,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影像帮助。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9年1至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表现为纯玻璃结节和实肿瘤比(CTR)<0.5的混合玻璃结节的早期浸润腺癌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按照病理亚型分为LPA组和非LPA(n-LPA)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对2组的临床资料及CT特征进行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逆向消元法,生成多因素模型。利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评价该模型对LPA和n-LPA的鉴别效能。结果共纳入589例患者630个GGN,其中LPA组367个GGN,n-LPA组263个GGN。在单因素分析中,LPA组直径[(14±5)mm]、CT值[(-566±98)HU]、CTR[13.9%(0, 27.3%)]小于n-LPA组[分别为(15±5)mm、(-499±111)HU、27.8%(7.7%, 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PA组出现mGGN、深分叶征、毛刺、血管改变、支气管改变以及清晰瘤界面的频率明显高于LPA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平均CT值、CTR、深分叶征、毛刺、血管改变、支气管改变是预测n-LPA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并将其纳入logistic模型。以logistic回归模型的最佳截断值3.958预测LPA与n-LPA的灵敏度为76.4%、特异度为78.7%,曲线下面积为0.840。结论CT特征可以有效帮助鉴别诊断表现为GGN的早期LPA与其他病理亚型。

  • 标签: 肺肿瘤 磨玻璃密度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脏炎假瘤与肝脏结节型增生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超声表现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论肝脏炎假瘤超声表现无特异性,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均较难诊断,需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进行鉴别。当出现典型的FNH超声表现,即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动脉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轮辐状分布的肿瘤血管,动脉期呈高增强,肝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然呈高增强或等增强时,应高度提示FNH的诊断。

  • 标签: 肝脏炎性假瘤 肝脏局灶性结节型增生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玻璃结节的CT影像特征与病理分类的对照分析研究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玻璃结节患者共78例,根据腺癌病理分类标准分为14例浸润前病变组(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和原位腺癌AIS)、24例微浸润腺癌(MIA)以及40例浸润性腺癌(IAC)。对比三组患者玻璃结节的大小、体积、实行成分、形状、边缘、进行评估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对78例患者的不同病理类型玻璃结节与CT征象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高危因素、大小、体积、实行成分、形状、边缘进行对比,浸润组患者高于无或微浸润组患者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浸润组患者多于无或微浸润组患者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MIA患者与IAC组患者相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浸润组病变患者与IAC组患者相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结节的大小、体积和实行成分比例都与病理结果有一定的联系和相关,分析研究影像征象有助于术前玻璃结节浸润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肺磨玻璃结节 CT影像特征 病理分类的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胸部CT检查应用于玻璃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80例玻璃结节患者,调阅患者临床资料发现,恶性结节人数和良性结节人数数量刚好相等,每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胸部CT诊断,通过比对胸部CT征象,记录良恶性玻璃结节特征。结果 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的区别,主要聚焦于结节形态、分叶征、毛刺征和囊状透亮影等影像特征上,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胸部CT检查应用于玻璃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效果明显。

  • 标签: 胸部CT 肺磨玻璃结节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肝癌与肝增生结节的超声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抽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组)与16例肝增生结节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维彩超扫查与超声造影,进一步对两组患者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造影方式主要表现为快进快退型,门脉相、延迟相呈低回声;对照组患者造影方式表现为中央型,并且多数属于规则增强,门脉相与延迟相多数属于高回声或较高回声;两组在时相、造影增强方式方面均有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时相、造影增强方式方面,利用超声造影能够将原发性肝癌和肝增生结节准确地区分,使误诊率得到有效降低,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成功率。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局灶增生结节 超声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肝脏结节增生患者应用外科手术治疗并探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2例肝脏结节增生患者设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与治愈率分别为100.0%、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与58.33%,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5.56%)低于对照组并发症(33.33%)发生率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结节增生患者应用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相比于保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在临床手术中中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 标签: 肝脏 外科手术 局灶结节性增生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对肝脏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为肝脏结节增生的患者,对其MSCT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共4期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12例病例男女比例为7∶5,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4岁。12例患者均进行CT四期扫描,共观察到病灶12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外叶2个,左内叶3个,右前叶4个,右后叶3个,最大平面直径范围为1.7~4.8cm,平均(3.1±1.3)cm。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5个,低密度7个,等密度者无法显示病灶边缘,低密度者2例病灶边界清楚,5例病灶边界显示模糊,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瘢痕组织3例。CT增强动脉期显示12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其中5例可见中央瘢痕或条索状低密度影,中间瘢痕组织无强化,11例病灶边界显示清晰,均未见包膜;门脉期病灶较动脉期密度降低,但仍较肝脏组织密度高,中间瘢痕组织无明显强化,仍呈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瘢痕组织可见强化,与病灶呈等密度分辨不清。结论MSCT多期扫描在肝脏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方面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作用,但确诊还需要病理诊断。

  • 标签: 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结节状增生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对比。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脏结节状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和MRI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效果。结果采用CT检测时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MRI检测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21、11.983、4.573,P<0.05)。结论对肝脏结节状增生进行诊断时CT、MRI效果良好,但MRI诊断价值更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CT MRI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CT与 MR在诊断 肝结节增生时的影响和意义 。方法:在 2017 年 4 月至 2019年 10 月期间,选取 92 例于我院收治的 肝结节增生患者 为研究对象 ,采取 CT与 MR诊断 ,对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CT 诊断时典型征象:平扫等密度共计 18 例,中央疤痕 18 例。增强后动脉期 90 例由明显强化迹象,门静脉和延时期高密度与等密度 63 例。不典型征象:平扫稍低密度 53 例,低密度 37 例,其中有 37 例密度不均匀。 MR 诊断时 T2WI 显现稍高信号 62 例,等信号 11 例, T1 等信号 19 例;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 89 例,中央瘢痕 3 例。不典型征象: T2 高信号 8 例, T1 低信号 67 例,轻度信号 8 例。 结论:对于 肝结节增生的诊断而言,采取单一的诊断技术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因此需采取 CT与 MR联合的形式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真确率。

  • 标签: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CT MR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肝脏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脏结节增生患者42例,分别使用超声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在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方面,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的准确度显著优于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肝脏结节增生的准确度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扫描 超声检查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诊断 准确度
  • 简介:摘要:临床中对于肝脏结节的治疗方法选择,需要依据准确的诊断,由于该性质是较为复杂的病理结构改变,且具有较多种类,诊断难度较高,使得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存在一定难度。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在肝脏结节的诊断中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不断广泛,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进行增强,并分析与正常肝组织的对比,同时采用特定的灌注方式进行外周部位或中心部位增强等方面综合判断病灶性质。为了准确进行结节性质的诊断,需要结合肝脏结节的不同性质合理的选择超声造影灌注特点。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结节 超声造影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部玻璃结节随访中的变化和干预情况,探讨肺部玻璃结节的生长规律。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随访的肺部玻璃结节2 247例,其中男633例,女1 614例,平均年龄49.9岁。分析其随访过程中接受治疗的情况和结节变化情况。结果266例选择手术治疗,1 981例继续随访中。继续随访的患者随访(35.5±21.1)个月,中位随访29(12~165)个月;手术患者随访(19.5±18.5)个月,中位随访13(3~97)个月。手术的266例患者中,19例玻璃结节进展,166例玻璃结节未进展,81例未知是否进展,在外院手术。结节进展和未进展的患者术后病理和手术方式无显著差异,进展组纯玻璃结节的基线最大径明显大于未进展组[(1.3±0.5)cm对(0.9±0.4)cm,P=0.038]。结论玻璃结节进展缓慢,进展后再进行手术并不影响手术的方式和效果。

  • 标签: 肺部磨玻璃结节 随访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在不同病理类型肺部玻璃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肺部玻璃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CT影像,证实有肺部结节,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病灶类型,可分为IAC组17例、MIA组31例、浸润前病变组20例,比较三组患者病灶的实成分大小、边界情况、边缘毛刺、病灶密度、边缘分叶、二维比率、三维比率。结果①浸润前病变属于纯玻璃结节,病灶大多呈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浸润性腺癌大多表现为混合密度玻璃结节,形状不规则;②浸润前病变组实成分大小、病灶密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CT影像学检测,可以明确病灶内实成分,比便于对IAC、MIA与浸润前病变进行鉴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磨玻璃结节 CT影像 病理类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肝结节增生(FNH)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诊断要点,分析其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至2019年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产前超声怀疑FNH 6例胎儿的基本资料,包括产前产后超声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妊娠转归,总结声像图特征及临床指导意见。结果6例胎儿产前超声均表现为肝内低回声肿块样病灶,形状规则,边界清晰,多呈椭圆形,未见明显包膜,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见肝内血管在病灶内正常走行。6例胎儿均足月活产,其中1例于出生后14 d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为FNH。余5例于出生后2个月内复查,肝内可见偏高回声病灶,边界清晰,内可见血管穿行。后期超声随访6例胎儿肝病灶逐渐缩小至消失,均未合并其他异常。结论肿块样病灶内肝血管穿行是产前超声诊断胎儿FNH的重要线索。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胎儿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 简介:摘要【内容简介】 胎儿肝结节增生属于非真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肝内异常大动脉血管形成,肝细胞损伤以及血液灌注异常,引起局部肝细胞反应瘤样增生。虽然胎儿期罕见,却与胎儿期其他肝占位的影像学表现有着一定的重叠,产前明确诊断是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该病通常没有症状及并发症,也无恶变可能,如果胎儿没有伴随其他畸形,一般妊娠结局良好。胎儿肝占位性病变虽然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类胎儿异常,临床结局各异,但对其进行鉴别诊断,可为临床评估预后与处理提供依据。本视频对胎儿肝结节增生进行了简单概述,从组织胚胎学角度阐述了胎肝的发生过程,从超声角度阐述了这一疾病的发展过程,阐述了追踪随访病变的转归与胎儿出生后的临床结局,并讨论了其声像图特点以及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的要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超高分辨率CT诊断中小型玻璃密度结节的效果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11月时段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中小型玻璃密度结节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常规CT检查和UHRCT检查,观察患者的检查情况。结果:常规CT扫描的AAH、AIS、IPA、MIA的准确率明显低于UHRCT扫描AAH、AIS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高分辨率CT诊断中小型玻璃密度结节可以提高对中小型玻璃密度结节的准确和精确,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因此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超高分辨率CT 中小型肺磨玻璃密度结节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螺旋CT发现的初诊及随访玻璃结节对早期良恶性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的71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对比初诊时早期良、恶性肺癌患者的不同玻璃结节征象检出率,并分析和对比初检和随访时良、恶性患者的玻璃结节病变情况。结果初诊时,恶性肺癌患者的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胸膜尾征等不同玻璃结节征象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良性肺癌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初诊时,玻璃结节良性率为63.3%,恶性率为36.6%;随访时,玻璃结节良性率为39.4,恶性率为60.6%,随访时玻璃结节恶性率60.6%明显高于初诊时恶性率36.6%,说明了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良性患者的病情发生了恶变。结论螺旋CT发现的初诊及随访玻璃结节征象特点,可作为诊断和鉴别早期良恶性肺癌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螺旋CT 肺磨玻璃样结节 早期良恶性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