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自然环境中,细菌生长的主要模式是附着在表面形成生物生物是一种结构化的群落,由细菌和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关于生物发育周期的探索起源于对铜绿假单胞菌在表面附着行为的研究,发现了生物发育过程是一个有序的、高度调节的过程。

  • 标签: 水中构筑物,表面生物膜,物理化学过程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在各地区建设大量的市政污水处理回用项目,对城市运行期间产生的各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与回用,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对生物的市政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生物膜 市政污水 处理回用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受到市政排水运营单位的影响,部分地区的水质出现污染物超标、污水量增大等问题,对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各地先后发布针对污水排放较为严苛的限制条令,试图通过加大污水处理力度达到控制污水排放、创造适宜人类生活的优良环境的目的。然而单纯的补救性的污水处理只能起到缓解污染的作用,面对日益匮乏的水资源,利用回用技术建立污水循环工程才是绿色城市、减少污水与用水压力的有效手段。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污染与缺水问题,实现污水再生,国内外相关人员致力于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研究。

  • 标签: 生物膜 市政污水处理
  • 简介:摘要:胜利河在单县境内长21.75km,劣Ⅴ类水质,采用强化耦合生物(EHBR)处理工艺,处理水量为1.0×10 m /d。近半年的调试及运行监测结果表明,出水指标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从而保障了下游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通过对工程项目实施的跟踪,取得第一手监测数据,为河道水质提升工程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资料。

  • 标签: 劣Ⅴ类水质 水质提升 强化耦合生物膜
  • 简介:摘要:市政污水处理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生物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优势与挑战进行研究,探讨了基于生物的市政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总结了市政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生物工艺的原理和应用。分析探讨了基于生物的市政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为解决城市污水处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本研究对于促进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和提高市政污水处理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标签: 市政污水处理 生物膜技术 回用技术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介绍了发电厂冷却填料的由来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各种填料的性能。对填料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冷却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提高冷却冷却效率的措施,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冷却的冷却效率指明了方向。

  • 标签: 电厂冷却塔填料 冷却效率 发展 研究
  • 简介:目的在医院内常用生物材料聚氯乙烯(PVC)表面构建阿萨希毛孢子菌的生物,评估该生物对几种临床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并观察水杨酸是否对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的形成有干预作用。方法菌株鉴定采用API20CAUX并经PCR鉴定复核;使用PVC于RPM11640-MOPS中培养进行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构建;MIC测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Fungus-3真菌药敏试剂条以及微量液体稀释法,并观察水杨酸对生物构建的影响。结果阿萨希毛孢子菌可以通过几个不连续阶段在聚氯乙烯表面形成生物,且已使用PVC块上附着的生物细胞比未使用PVC块上黏附的生物细胞明显密集;固着相即生物细胞的MIC比浮游相成倍提高;24h两性霉素B的MIC〉512μ/ml,且经两性霉素B的药物刺激后,阿萨希毛孢子明显可见芽管延长,菌丝交织;水杨酸作用后阿萨希毛孢子菌的菌丝明显变短,孢子短小。结论介入性器械可以作为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构建的黏附基质,使微生物群体黏附于细胞外多聚材料表面而造成持续播散感染,因此生物干预对阿萨希毛孢子菌深部感染的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生物膜 抗真菌药物耐药性
  • 简介:摘要:本论文针对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领域的技术研究进行了探讨,重点研究了基于生物工艺的处理技术。通过分析微生物生态特性和生物过程的优势,介绍了生物工艺在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和模拟研究,得出了基于生物工艺的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在提高处理效率、减少能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优势。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生物工艺在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领域的应用。

  • 标签: 生物膜工艺 污水处理 再生利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的pks基因岛与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型和生物形成的关系,并测定其高黏液(hypermucoviscous,HM)表型和生物形成情况。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113株肺炎克雷伯菌株。根据pks基因岛存在与否分为pks+组和pks-组。采用拉丝试验检测高黏液表型。PCR扩增检测5种毒力基因(peg-344、rmpA、rmpA2、iucA、iroB)和6种常见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利用微孔板法检测生物的形成情况。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株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株中,共检出46株pks+肺炎克雷伯菌株和67株pks-肺炎克雷伯菌株。pks+组HM表型检出率为87.0%(40/46),高于pks-组的检出率43.3% (2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1.879,P<0.001);pks+组毒力基因(peg-344、rmpA、rmpA2、iucA、iroB)和血清型基因(K1型)的检出率均高于pk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ks+组菌株生物形成能力高于pks-组(P<0.05)。结论携带有pks基因岛的肺炎克雷伯菌更多具有HM表型,血清型以K1型为主,菌株中peg-344、rmpA、rmpA2、iucA和iroB基因携带率较高,且生物形成能力较强。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pks基因岛 毒力 生物膜
  • 简介:生物(biofilm,BF)是微生物(如细菌)被包裹在其自身分泌的多聚物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细胞群体结构[1].生物将药物与细菌隔离形成屏障,抗生素不能充分进入到生物内将细菌杀灭,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初步统计,80%的细菌性疾病与细菌生物有关[2],菌膜病(菌膜引起的疾病)对人体的致病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菌膜释放浮游菌造成慢性感染急性发作;二是生物中包裹细菌的多聚糖基质会将细菌与机体免疫系统隔离开来,使特异性抗体、吞噬细胞等对细菌的攻击难以奏效,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而致病.临床上许多顽固性、难治性感染可能均与形成菌膜有关.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并不能有效清除细菌生物,还可诱导耐药性产生[3].我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中药在防止感染性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产生多方面的药理效应,且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在抗细菌生物方面有广阔的研究前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作用,是中医临床常用品种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苷等40多种成分,其中黄芩苷、黄芩素等是其主要有效成分[4],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黄芩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生物亦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细菌生物抑制作用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 标签: 黄芩 有效成分 细菌生物膜 抑制
  • 简介:五倍子醇提液对铜绿假单胞菌BF的影响根据受试菌株的MIC值(31.25mg/ml)以及细菌BF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大于浮游菌的原理[6],五倍子醇提液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的MIC测定结果五倍子醇提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31.25mg/ml,五倍子醇提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31.25mg/ml

  • 标签: 五倍子醇 假单胞 提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随时间推移在导管尖端容易形成细菌生物,判断出细菌生物形成时间可以及时指导临床拔管。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我院血液透析室行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且置管时间超过3周的患者入组观察。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实验结果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入组观察的72例患者中,在≤7天内总共有3人封管液培养阳性,取导管尖端培养阳性,阳性率4.16%,第二组69例患者在7天~14天内共有4人封管液培养阳性,取导管尖端培养阳性,阳性率5.79%。第三组63例患者在≥15天内共有18人封管液培养阳性,取导管尖端培养阳性,阳性率27.69%。结论本研究也说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应为2周内,超过2周应密切观察感染指征。有无体温升高,置管周围皮肤是否红肿热痛,是否有分泌物产生等。如果有临床感染症状应立即拔除导管。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 细菌生物膜
  • 简介:目的探索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SE)生物不同成熟阶段的抑制效果.方法体外构建SE生物模型,确定其黏附、聚集、成熟阶段时间点;通过半定量黏附实验、XTT法和扫描电镜检测不同浓度隐丹参酮作用下SE不同成熟阶段中生物基质量、内菌代谢活性和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SE生物黏附、聚集和成熟时间点分别为6、24、48h;对于黏附阶段生物,128μg/mL和32μg/mL的隐丹参酮均能明显减少其生物基质量和杀灭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隐丹参酮抑制作用128μg/mL优于32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均能破坏其微观形态结构;对于聚集与成熟阶段生物,仅128μg/mL的隐丹参酮能明显减少其生物基质量和杀灭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能破坏其微观形态结构,而32μg/mL的隐丹参酮则无明显抑制效果(P〉0.05).结论隐丹参酮对SE生物不同成熟阶段均具有一定抑制效果,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

  • 标签: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隐丹参酮
  • 简介:目的:分析全球医学真菌生物文献概貌,了解医学真菌生物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利用汤森路透的TDA软件分析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医学真菌生物相关文献的时间、国家、期刊、作者和高频主题词分布,分析引用前20位文献类型及内容,并制作作者合作网络图。结果医学真菌生物相关文献自1999年至今文献数量处于稳步增加的趋势,美国和欧洲在该研究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文献也主要发表于美国和欧洲的该领域核心期刊。发文量前10的作者中有3位来自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皮肤病学系医学真菌中心。医学真菌生物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念珠菌属和酿酒酵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医学真菌生物的形成、其与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医学真菌发挥该毒力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基础。被引频次排位与文献贡献排位作者趋势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中国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香港和北京地区。结论欧美仍是该领域的研究大国,近5年中国内地的文献数量和引用率开始增加。临床常见医学真菌和模式真菌生物的形成、药敏及其毒力相关机制是医学真菌生物的主要研究热点。

  • 标签: 医学真菌 生物膜 PUBMED 文献计量
  • 作者: 郭海娜 陈征 向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 200025(现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 45000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 200025(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 20002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敲除abaR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长代谢和生物形成的影响。方法应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野生株)abaR基因,获得ATCC 17978abaR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通过PCR电泳和测序验证。应用酶标仪测定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和敲除株培养18 h内的生长曲线,同时应用结晶紫染色法分别于培养8、24、48 h,测定生物形成能力,结果均以吸光度值表示,每个时间点样本数为3。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LSD检验。结果(1)打靶片段ΔabaR::Kn的PCR产物大小为3 029 bp。ATCC 17978野生株成功敲除abaR基因后获得ATCC 17978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敲除株PCR产物大小3 300 bp,说明abaR基因被成功敲除。(2)培养2、3、4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吸光度值稍高于敲除株;培养5~18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和敲除株各时间点吸光度值相近。(3)培养8、24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生物形成能力(0.644±0.066、0.574±0.184)与敲除株(0.559±0.008、0.394±0.030)相近(t=2.209、1.167,P>0.05);培养48 h,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生物形成能力(1.157±0.259)明显强于鲍氏不动杆菌敲除株(0.576±0.026,t=3.865,P<0.05)。鲍氏不动杆菌野生株培养48 h的生物形成能力明显强于培养8、24 h(P<0.05),鲍氏不动杆菌敲除株培养24 h的生物形成能力明显弱于培养8、48 h(P<0.05)。结论利用同源重组方案,可成功敲除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 abaR基因,获得鲍氏不动杆菌敲除株ATCC 17978/ΔabaR::Kn。敲除abaR基因后,鲍氏不动杆菌自身的生长代谢不受影响,但其生物形成能力明显减弱。

  • 标签: 鲍氏不动杆菌 基因敲除技术 群体感应 生物膜
  • 简介:摘要细菌生物是指附着物体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它不同于浮游态细菌生长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持续性感染,帮助细菌逃避免疫系统及抗菌药物的作用。有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可以在各种水生环境及人胃黏膜表面形成生物。环境中生物的存在可导致幽门螺杆菌扩大感染,宿主体内生物的形成可以引发炎症以及耐药,最终导致持续性感染。因此,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旨在强调幽门螺杆菌生物的形成,讨论生物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同时对目前的幽门螺杆菌生物防治策略做一总结。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生物膜 耐药性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的影响。方法采用XTT减低法评价穿心莲内酯对白念珠菌生物及其黏附性的影响;镜下观察该药对白念珠菌生物的形态学影响;细胞毒性试验检测该药的毒副作用。结果穿心莲内酯对白念珠菌生物的SMIC50、SMIC80分别是250、1000μg/ml;1000μg/ml及100μg/ml时对白念珠菌的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对人细胞毒性较弱。结论穿心莲内酯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穿心莲内酯 白念珠菌 生物膜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在不同条件培养基中变形链球菌IngbrittC国际标准株及luxS基因缺陷株24h生物形成的厚度及平均荧光强度,探讨luxS基因在变形链球菌生形成中的硫代谢作用。方法建立以圆形玻片为载体的生物模型,通过营养补充实验培养两菌株生物,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测定两菌株生物厚度和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当分别加入一定浓度半胱氨酸、蛋氨酸时,缺陷株生物厚度有明显增长,但未恢复至标准株水平;加入半胱氨酸,标准株生物厚度有所增加;当加入S-腺苷甲硫氨酸时,缺陷株与标准株生物的厚度均降低。结论在变形链球菌生物形成中,luxS基因不但具有密度感应功能,在硫代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luxS基因缺陷株 生物膜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硫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