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验证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入样本均挑选于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区间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涉及人数80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作为分组考量,以前4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后4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针对性临床护理,并记录两组患者不同干预后相关数据指标,后引用统计学工具完成对比分析,观察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焦虑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数据与对照组相较均呈现较高优势性,组间P值达到﹤0.05数值,表明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介入患者实施针对性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明显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质量提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其经济支出,可行性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介入取栓 临床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术后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患者机械术后无效再通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血管内机械术治疗的18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无效再通将患者分成无效再通组和有效再通组[无效再通定义为术后即刻DSA显示成功实现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分级≥2b级),但术后90 d患者功能转归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比较无效再通组和有效再通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患者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列线图模型,采用C指数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正曲线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88例患者中发生无效再通92例。与有效再通组比较,无效再通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长,高血压病史、侧支循环不良者所占比例较高,脑卒中和脑白质高信号(WMHs)严重程度、闭塞部位的分布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侧支循环不良、重度WMHs、中度和重度脑卒中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以上6个因素建立预测术后无效再通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862(95%CI:0.809~0.914),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校准曲线接近理想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术后无效再通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0.809~0.914,P<0.001)。结论高龄、有高血压病史、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长、侧支循环不良、重度WMHs、中度和重度脑卒中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术后易发生无效再通。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患者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风险。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无效再通 列线图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恢复灌注-球囊扩张-机械-支架成形(RETS)技术在急性颈动脉串联病变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标准评价患者90 d随访时预后情况,并对不同开通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术后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血流分级≥2b级)率、围手术期并发症、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分)率等。结果共纳入88例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其中采用RETS技术治疗者48例,采用顺向开通40例。与顺向开通组[(98.88±26.09)min]相比,采用RETS技术组穿刺至再通时间更短[(72.06±17.29)min,t=-5.56,P<0.001],远端一次再通率更高[35/48(73.0%)比21/40(52.5%),χ²=3.93,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患者临床预后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ETS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远端一次再通率,用以治疗颈动脉串联病变安全可行。

  • 标签: 脑缺血 颈内动脉 支架 动脉导管 气囊扩张术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采取直接急性和桥接治疗两种方式的疗效。方法:整理 2017年 4月至 2020年 3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105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 2组,其中直接机械组 60例,桥接治疗组 45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成功再灌注率、 90d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患者到院至影像学检查用时、到院至动脉穿刺用时、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用时、到院至血管再通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直接机械与桥接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疗效相当。

  • 标签: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直接机械取栓 桥接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运用超时间窗机械的疗效。方法:研究选取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不同治疗方案。观察组使用超时间窗机械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指标包括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时间窗口、并发症发生率和30天病死率。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神经功能恢复、肺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更好,治疗时间窗口稍有延迟。并发症发生率和30天病死率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因此,运用超时间窗机械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肺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30天病死率。

  • 标签: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 运用超时间窗机械取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综合护理干预在静脉溶桥接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筛选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科行静脉溶桥接动脉治疗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分组研究,以电脑随机抽签法为分组方式,组别设置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纳入42例。对照组直接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则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从护理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两个方面分析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并无明显区别(P>0.05);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更低,而ADL评分则高于对照组,经t验证,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静脉溶桥接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并改善其神经功能,对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价值。

  • 标签:
  • 简介:急性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式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血管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等组织急性缺血.发病高峰多在50~70岁,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致死、致残率很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1999年4月~2001年4月我院成功采用Fogarty导管为48例急性动脉栓塞患者行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介绍如下:

  • 标签: 急性动脉栓塞取栓术 护理 临床资料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孕用在绝经后妇女IU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1小时将0.5mg卡孕置于阴道后穹窿,后IUD。结果76例中有4例其嵌顿较深,转上级医院宫腔镜取出,其余均在常规IUD下取出。结论应用卡孕用于绝经后妇女IUD,可减少患者痛苦,提高IUD成功率,值得在基层服务站推广。

  • 标签: 宫内节育环 绝经后妇女 卡孕栓
  • 简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gsdeepvenousthrompo-sis,LDVT)是血管外科较为常见的静脉性疾病,虽然导管内溶治疗]已经成为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在严格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传统的切开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腹股沟切口淋巴瘘是血管外科医师感到棘手的问题。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取栓术 腹股沟 淋巴瘘
  • 简介:摘要1例53岁男性患者,因持续性房颤住院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发生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行支架术,成功实现血管再通,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标签: 心房纤颤 射频消融术 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减轻绝经后妇女环时痛苦,预防绝经后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绝经后环成功率。方法设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前1h–2h用卡前列甲酯0.5mg放入患者阴道后穹窿。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结果观察组在宫颈软化程度、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卡前列甲酯用于绝经后妇女环,可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环成功率,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卡前列甲酯栓 绝经后 取环 节育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4例使用SolitaireAB型支架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的护理要点和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4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进行支架术的护理回顾分析。结果脑动脉闭塞的再通率为75%(3例),1例患者因血管重度狭窄且麻醉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栓子无法取出而结束手术。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2例患者完全能恢复正常,1例出院后因严重肺炎死亡,1例遗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偏瘫)。结论对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快速有效完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做好麻醉的管理,术后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规范机械通气的管理、抗凝治疗的护理、积极预防和处置并发症是护理的重点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取栓 支架 脑动脉闭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ogarty导管术的临床诊治。方法对27例Fogarty导管术的治疗及效果分析。结果12例为急性动脉栓塞病例,手术加溶、抗凝、解痉药物治疗效果好,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少。15例为急性血栓形成病例,术前溶效果较好,手术完全。但多伴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术后加用球囊扩张和(或)支架后较少复发,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少。结论Fogarty导管术风险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 标签: Fogarty导管取栓术 急性动脉栓塞 急性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及Willis环变异情况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治疗后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六院、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为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且行血管内机械治疗。根据闭塞位置将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为Ia、Ib、L及T型4型。通过治疗90 d后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58例中预后良好组患者58例,预后不良组患者100例。与预后不良组患者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明显偏低,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偏低,房颤比例明显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颈动脉闭塞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中Ia型患者比例最高,T型最低,分别为75.9%和3.4%。2组患者Wills环变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房颤及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为T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OR=0.342,95%CI:0.127~0.919,P=0.033;OR=0.066,95%CI:0.005~0.803,P=0.033)。结论房颤及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分型为T型患者更易出现不良预后。

  • 标签: 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Willis环 机械取栓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 (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治疗预后仍差。

  • 标签: 脑梗塞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侧支循环标准,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与侧支循环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且行机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检查。侧支循环评分采用美国介入与治疗学会神经放射治疗学(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ASITN)分级系统评估,ASITN 0~2级为侧支循环不丰富,ASITN 3 ~4级为侧支循环丰富。HIR为脑血流达峰时间(Tmax)>10 s体积与Tmax> 6 s体积的比值。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ROC曲线分析HIR与侧支循环间的相关性。结果侧支循环丰富组(ASITN 3~4级)(51例) Tmax> 6 s体积[(91.62±12.40) ml与(125.73±17.91) ml]、Tmax> 10 s体积[(26.14±17.74) ml与58.23±29.96) ml]、PWI-DWI不匹配体积[(72.52±10.08) ml与(89.63±14.60) ml]及HIR值(0.33±0.08与0.43±0.09)明显小于侧支循环不丰富组(ASITN 0~2级)(4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47,P=0.007;t=7.596,P<0.001;t=7.118,P=0.016;t=-5.753,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IR值与ASITN分级间呈负相关(r=-0.672;P<0.001)。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显示HIR预测卒中侧支循环(ASITN分级)的曲线下面积为0.801 (95% CI:0.714~0.888)。当HIR的最佳临界值为0.40时,预测卒中侧支循环(ASITN分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60%和74.5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治疗前低HIR与丰富的侧支循环密切相关。与金标准DSA相比,HIR是一个可靠的侧支循环测量指标,HIR <0.4是预测卒中良好侧支循环的最佳值。

  • 标签: 卒中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机械术后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机械治疗的11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有无颅内出血分为颅内出血组(n=31)和无颅内出血组(n=85),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机械术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出血组在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基线收缩压、术前血糖水平等方面与无颅内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后,术前ASPECT评分(OR=0.770,95%CI:0.610~0.971,P=0.027)、基线收缩压(OR=1.029,95%CI:1.005~1.054,P=0.017)、术前血糖水平(OR=1.177,95%CI:1.010~1.372,P=0.036)是机械术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术前ASPECT评分较低、基线收缩压较高、术前血糖水平较高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机械术后易发生颅内出血。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颅内出血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 (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治疗预后仍差。

  • 标签: 脑梗塞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球囊导管+置管溶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治疗的82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分成A组和B组,均41例。A组给予球囊导管+置管溶治疗,B组给予经股动脉置管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超声结果的变化。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显著高于B组的75.61%(P<0.05)。A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B组的26.83%(P<0.05)。A组治疗后,单侧栓塞6例,双侧栓塞1例;B组治疗后,单侧栓塞12例,双侧栓塞3例,两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疾病患者行球囊导管+置管溶治疗可提高其治疗效果,且不良事件较少,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球囊导管取栓 置管溶栓 急性 下肢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