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作者2007年3月31日在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所作的演讲速记稿整理而成,主旨是运用政治心理学的方法探讨毛泽东的死亡意识与他晚年所发动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关系问题。认为毛泽东是一位时时与死亡对话,但又同时是一位时时挑战死亡焦虑的天才,正是这种对肉体死亡不畏惧的“幸存者”情结,使他产生了对精神永生的追求,于是试图通过频频发动政治运动来消除其晚年的政治焦虑。

  • 标签: 毛泽东 死亡 “幸存者”情结 焦虑
  • 简介:都说“笑一笑,十年少”,年轻时我还不信,到了晚年,我不但相信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身体力行了一种崭新的养生之法-“笑疗”.过了60岁,我就发现自己的情绪进入了“低谷”:每日里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感觉日子越过越少,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于是,我开始寻找“自救之方”.我先是试行“音乐疗法”,闷了就听听歌,但效果不太明显.后来,我偶然从报纸上读到一则非常有趣的笑话,自己拍着报纸笑了半天,眼泪都笑出来了!这则笑话让我瞬间开朗起来!家人和我对此均很惊喜,我于是又试读了几则笑话,笑过之后,情绪确实“阴转晴”了.

  • 标签: 晚年 笑疗 身体力行 音乐疗法 情绪 报纸
  • 简介: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孜孜以求的就是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产生了不少问题。毛泽东不久即看到了这一点。他在1956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同年12月,他又先后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各省市工商界代表谈话,提出可以允许私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可以开私营大厂,

  • 标签: 毛泽东同志 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晚年 阶级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十大关系
  • 简介: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正值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迎来了一个文学新时期,已过古稀的巴金和年逾花甲的孙犁也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高潮期。巴金先后出版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孙犁则有《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等面世。在瞒和骗多年充斥中国文坛之后,巴金提倡“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春蚕》);孙犁反对“诳言”,主张文学要“真诚”(《奋勇地前进,战斗》)。他们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成为当时文坛上引人瞩目的两道风景线,故有“南巴北孙”之论。

  • 标签: 巴金 孙犁 晚年心态 中国文坛 “四人帮” 《随想录》
  • 简介:孙用辞世后,我还总在思念他,时不时地向年轻的同事们提及他。有的新同事不怎么愿意听,认为我成了祥林嫂了。我自己也感到奇怪。关于他,我只为他写过一篇小文章,一则悼词(与朱正合作),还有《中国出版名人录》中一条有关他的辞条,没有写过纪念文章,总感到对他是一种亏欠。他辞世后,我又动员其家属将他所有的藏书捐给了出版社。而这批藏书,由于资料室太逼仄,至今尚未打开,

  • 标签: 晚年 纪念文章 出版社 祥林嫂 名人录 资料室
  • 简介: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已陷入全面崩溃前的一片混乱,孙科于3月辞去行政院院长后,由广州移居香港,事实上已与国民党政权中断了联系,成为流亡海外的“寓公”。孙科在欧洲、美国一住16年,息影山林,潜心读书。1965年返台湾定居,次年出任考试院院长,在其晚年的最后阶段,又开始了颇为忙碌的社会活动,直至1973年去世。

  • 标签: 孙科 蒋介石 孙中山 中华文化 国民党政权 台湾
  • 简介:正心诚意,培植情操;坚守人格,洁身自好;立己达人,倡明义理——是晚年孙犁道德自觉的具体表现。这种道德自觉,与他早年对乡土传统文化的感知与体验、革命年代的怀笔从戎、反思“文革”的人性沦陷密切相关。晚年孙犁在道德传统“花果飘零”之时的“灵根自植”,为时代与文化守护了尊严,树立了风标。

  • 标签: 晚年孙犁 道德 自觉
  • 简介:李斯特在他最后十五年的艺术生命中所创作的作品是独特的,不寻常的。这期间他创作了《旅行岁月》第三集(1867—1881),《圣诞树曲集》,《匈牙利历史肖象》七首(1870—1886);《匈牙利幻想曲》三首;《匈牙利狂想曲》四首。不容否认,这决不是普通的狂想曲;三首新的《梅菲斯特园舞曲》;几首零散的不熟悉的钢琴曲,如《灰云》、《不祥之星》、《告别》等等。这些乐曲给我们的印象好象是《匈牙

  • 标签: 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 晚年创作 旅游岁月 音乐爱好者 著名钢琴家
  • 简介:列宁在其晚年思想阶段表现出对文化问题的高度关注,文化是列宁晚年思考的重心。从逻辑上看,列宁的思想重心经历了从政治到经济最终到文化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内容占据了列宁晚年著作的大量篇幅;从实践上看,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心在于文化。

  • 标签: 列宁思想 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
  • 简介:胡绳晚年关于中间势力的论述颇具特色,也很有新意。它不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五四”后30年的历史发展和正确看待今天的现实政治生活极富启迪意义,而且,由于它真正复归了历史的实际,为研究“五四”后30年历史的打开了眼界,摆脱了单调、僵硬的老框框,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又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 标签: 胡绳晚年 中间势力 再评价
  • 简介:毛泽东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毕生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而奋斗。晚年,他的实践受到挫折,他把这种挫折视为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挑战,并以大无畏的气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进行了反击,努力地要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下去。他有信心,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也有忧虑,忧虑他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坚持下去,主要表现在对否定"三面红旗"的忧虑,对修正主义上台的忧虑,对接班人的忧虑,对"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忧虑,对身后"腥风血雨"的忧虑。

  • 标签: 毛泽东 晚年 忧患意识
  • 简介:说是右派要平反了。那是1978年,先是4月份,中共中央有个11号文件,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后来9月份,中共中央又有个55号文件,说对于过去错划了的人,要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做好改正工作。在那之前,1978年春天的时候,蒋祖林从上海去北京开会,在北京听到中央组织部开始平反冤假错案的消息,

  • 标签: 晚年 丁玲 口述 陈明 中共中央 中央组织部
  • 简介:我和画家张省是同乡,从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办画展起,就关注他的创作,写了不少文章,后来又出版了《神笔墨意——画家张省写真》。经他介绍,我结识了仰慕已久的钱君匋先生。在中国,很少有人像钱君匋那样,

  • 标签: 钱君事
  • 简介:今年,是李明顾先生百年诞辰。现特将他晚年几件感人之事回忆如下:1978年9月中旬,我随省政协副主席李明顾赴红安、新洲、稀水县了解农业情况,他没有向机关要小车,也没有叫我事先通知红安、新洲、稀水县政府,我们上午坐上长途汽车,中午就到了红安县城,住在县招待所。吃了中午饭,他跟我说:“我们休息一会,一点半钟步行到城关的几个生产大队去看看,不要惊动县政府的领导同志,更不要陪同。”但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一点半钟还未到,县委书记、县长等一帮人就来到我们的房间,一个劲地说:“对不起,我们事先的确不知道李主席要来我县视察,所以没有很好的接待,敬请原谅。”李明颁副主席听后认真地说:“我当过十几年的副省长,分管过

  • 标签: 副主席 孙中山 文史工作 和平解放 合作共事 毛主席
  • 简介:徐訏是一个重理性相信科学的作家,他认为能与人发生关系的鬼是不存在的。但矛盾的是,在情感上徐哥热烈地希望人死后灵魂可以存在。因此他透过现代科学,寻找幽冥晦黯的空隙来安置其钟爱的神秘主义,飞腾起他浪漫无极的想象。

  • 标签: 徐訏 鬼魂 科学 时空
  • 简介:<正>在20世纪60至70年代。试图强行建立一个带有极浓厚农业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国,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思想的净化与道德的净化,是导致一颗脑袋的思考取代亿万颗脑袋的思考,成千成万优秀的脑袋被迫停止进行独立的探索,人们或者不思考,或者用连篇累牍的官话、套话、空话、假话掩盖自己真实的思想,经济上的净化,是摒弃市场化、城市化、中产化、世界化、现代社会分工、现代经营管理、个人物质利益等一切有利于走向现代化、走向社会化的努力,把中国国民经济推向濒临肋溃的边缘。政治上的净化,是先打倒了当年和自己一道缔造人民共和国、推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树立“三

  • 标签: 过渡时期总路线 毛泽东 农业社会主义 个人物质利益 现代经营管理 城市化
  • 简介:<正>在探讨陈独秀思想的发展变化时,国内研究者一般都把他从1929年被开除党籍至1942年病死这段时间,看作为他一生政治思想经历的最后一个阶段,名之曰“陈独秀后期”,并称这个时期的陈独秀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背叛者”。这样笼而统之地为后期的陈独秀盖棺定论,抹煞了陈独秀晚年(即他从1937年8月出狱到1942年病逝这段时间)发生的重要思想变化。笔者认为,在陈独秀的晚年,他思想中早已孕育的民主主义已经上升到了支配的地位。这使他不仅从组织上脱

  • 标签: 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 发展变化 托洛茨基主义 民主主义 重要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简介:我在聂帅身边工作时,聂帅已85岁高龄,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肠功能紊乱等严重疾病,尤其是伪膜性肠炎,迫使他一直控制着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大小便。种种疾病都严重地威胁着聂帅的生命,为此,中央高层、总医院领导和我们医生都非常着急。然而,聂帅却处之泰然,并乐观地对前来看望他的人说:“我没想到能活这么久,已经很幸运了,现在去见马克思也是死而无憾了啊!”

  • 标签: 聂荣臻 晚年 元帅 高血压 冠心病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