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穴位按摩对产后乳房胀痛的影响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将300例经阴道顺娩的足月初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分娩回室后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开始进行中医穴位按摩。比较两组产妇母乳喂养几乳房胀痛情况。结果经过4天的对比观察研究,发现观察组的产妇乳房胀痛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穴位按摩能有效使乳腺管通畅,减少产后乳房胀痛的发生,增强初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可以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顺娩后 穴位按摩 乳房胀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按摩穴位按揉在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将11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以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行为训练、适当主动和被动锻炼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59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腹部按摩穴位按揉护理。结果对照组发生便秘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认识脑卒中患者便秘,加以腹部按摩穴位按揉中医护理,可降低再出血率、再梗死及预防并发症,患者及家属也能接受并配合,从而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腹部按摩 穴位按揉 脑卒中 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开天门穴位按摩治疗高血压失眠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失眠患者,将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口服镇静安眠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开天门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2.5%,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采取开天门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穴位按摩 高血压失眠患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艾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予常规的治疗护理。观察组则采取用艾条对面部主要穴位进行艾灸后,配合穴位按摩的治疗方法。结果经比较后,观察组面部康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艾灸配合穴位按摩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艾灸 手法按摩 面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肌劳损者临床以拔火罐、穴位按摩联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以我院门诊部于2015.6-2017.2期间收治的9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行穴位按摩治疗),研究组47例(以拔火罐、穴位按摩联合治疗),评估患者腰肌劳损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以及腰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率为95.7%,与对照组87.0%比较,研究组治疗效果佳,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腰肌劳损者以拔火罐、穴位按摩方式进行治疗,患者疗效好、腰部功能恢复好。

  • 标签: 腰肌劳损 拔火罐 疗效 穴位按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穴位按摩联合面部拨火罐治疗脑卒中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5月到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病人进行足部穴位按摩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限2021年5月到2022年9月,共有研究对象60人,使用数表法随机分组,每组30,研究组实施足部穴位按摩,对照组实施基础卒中失眠干预,比对组间患者睡眠情况。结果:研究组卒中患者睡眠效率、质量、时间、日间功能和催眠药物使用等条目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进行足部穴位按摩可以有效刺激局部神经,调节血流速度,进而改善睡眠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足部穴位按摩 脑卒中 睡眠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选取在我院接受临床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皮内针结合穴位按摩探讨该种合并治疗方案在缓解术后疼痛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正式开始于2021年6月,结束于2021年12月,选取在上述时间范围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患者入院时间以及病例的结尾数字单双号情况进行分组,其中45例患者应用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案,另外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皮内针结合穴位按摩治疗。结果:合并应用皮内针结合穴位按摩治疗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疼痛评分相对较低,并且各项功能指标情况更为优良,与应用常规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患者的术后治疗中皮内针结合穴位按摩治疗的应用价值较为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具有较为优越的应用优势。

  • 标签: 皮内针 穴位按摩 术后疼痛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髋部骨折患者实施中药熏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均为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病例数84例,病例选取时间跨度为两年,具体时间为2020年2月-2022年2月。采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穴位按摩护理)和实验组(中药熏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每组患者42例,对比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前的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可比性(P

  • 标签: 髋部骨折 中药熏蒸 穴位按摩护理 临床
  • 简介:摘要 回归分析41例骨折术后恶心呕吐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中医护理经验。通过采取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措施,39例患儿恶心呕吐症状明显缓解或消除,穴位按摩止呕显效率为95.1%,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儿童骨折术后恶心呕吐时采用穴位按摩止呕为主导的中医整体护理,安全显效,且操作简便、为非侵入性操作,可降低药物使用率,患儿接受度及满意度高,加速了患者康复。

  • 标签: 穴位按摩  骨折术后 恶心呕吐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穴位按摩联合梳头疗法对偏头痛患者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使用药物治疗为药物组,另外20例使用穴位按摩联合梳头疗法为联合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头痛缓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程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明显下降(P

  • 标签: 偏头痛 穴位疗法 联合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穴埋豆结合手法头部按摩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11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资料予以分析,分成2组;对照组(55例)予耳穴埋豆治疗,实验组(55例)于此基础上予以手法头部按摩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于治疗后第1个月VAS评分(3.02±1.00)等均较对照组低;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36%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将耳穴埋豆结合手法头部按摩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中,可取得确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耳穴埋豆 手法头部按摩 血管神经性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穴位贴敷与穴位按摩在脑中风偏瘫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12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穴位贴敷及穴位按摩,对比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及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 P< 0.05),且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穴位贴敷与学位按摩在脑中偏瘫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患者护理有效度高,且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显著,因而可以在患者护理中,将该种护理方法推广。

  • 标签: 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脑中风偏瘫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痰瘀互结型咳嗽用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时段: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纳入对象为本院收治的50例痰瘀互结型咳嗽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不同的治疗方案,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基于此,观察组增加穴位按摩治疗,就针对两组治疗效果、咳嗽消失及住院时间、咳嗽症状积分进行对比。结果:(1)治疗效果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痰瘀互结型咳嗽 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胃脘痛患者采用耳穴压豆结合穴位按摩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接收的64例急性胃脘痛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参照组(n=32)和研究组(n=32),参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行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疗效高于参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胃脘痛患者临床治疗中联合采用耳穴压豆和穴位按摩效果可靠,既能提高疗效,又能缓解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胃脘痛 穴位按摩 治疗效果 耳穴贴压
  • 简介:目的:评价电针配合穴位按摩对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影响。方法:106例颈动脉硬化病人被随机分为常规组(54例,在常规的基础上配合健康教育)和电针按摩组(52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入电针及穴位按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20次,1次/d。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和IMT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左侧:(0.104±0.103)mm比(0.044±0.031)mm,右侧:(0.111±0.093)mm比(0.055±0.046)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90±0.175)mm,右侧:(0.223±0.183)mm],P均〈0.01;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IMT[左侧:(0.096±0.021)mm比(0.086±0.019)mm,右侧:(0.091±0.019)mm比(0.087±0.018)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05±0.016)mm,右侧:(0.103±0.020)mm],P〈0.05或〈0.01。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地减少颈动脉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标签: 电针 穴位按压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