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康乾时期,清廷一方面利用程朱理学的道统论为其合法性作论证,凸显程朱理学“正人心”思想;另一方面又打击道统论中所蕴涵的与治统相对抗的精神,难以容忍程朱理学的“正君心”思想。在对待程朱理学的问题上,清廷始终在道统与治统之间处于矛盾心态。为了消除程朱理学的“弊端”,清廷又开始提倡汉学。所有这些策略最终加速了理学走向僵化的历程。

  • 标签: 程朱理学 道统 治统 宋学 汉学
  • 简介:佛教团体是民国时期佛教革新运动的主体。云南佛教界通过教制变革推广革新运动,这包括云南省佛教会的建立、革新及整合,居士佛教团体的发展及抗战时期滇边佛联会的成立等。但民国云南佛教团体不仅过分倚重高僧,而且也过度依靠政要。云南一地的现状反映了当时整个佛教革新运动的实践困境。

  • 标签: 云南佛教 教制革新 佛教团体
  • 简介:苏俄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根据当时国情的变化,审时度势,将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并且超前提出,还需要把工作重心进一步向文化建设转变。探析列宁在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深刻蕴意,有利于我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征途中汲取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列宁 新经济 文化建设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的“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的新的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经历了重德到重才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的得失与齐国的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的上层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的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 标签: 春秋战国 齐国 人才观 能力 品德修养
  • 简介:一、爱国会的成立和功绩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中国天主教在天主圣神的引领下,广大爱国爱教的神长教友自发成立了自己的爱国组织——天主教爱国会。从此,中国教会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正确道路。中国天主教面貌一新,开始了本土化发展历程,赢得了天主教在中国牧灵福传事业的可喜成就。

  • 标签: 爱国爱教 爱国会 光荣传统 中国天主教 中国教会 本土化发展
  • 简介:束锦、闾小波在《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撰文认为,巴黎公社影响中国革命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政党精英的认知进而作用于政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作为较早体认巴黎公社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总结了巴黎公社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及其留给后继者在组党和革命过程中的教训。在军事斗争与苏维埃政权建设中,毛泽东将巴黎公社的诸多元素转化为革命道路上的行动指南,对巴黎公社这一独特的政治资源进行了本土化的开发与运用。

  • 标签: 巴黎公社 苏维埃运动 毛泽东 认知 《天津社会科学》 实践
  • 简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解决好移民贫困问题。移民由于水库建设影响,生产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与非移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成为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在“三农”,难点在贫困农民。

  • 标签: 移民扶贫工作 脱贫致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 重中之重
  • 简介: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开展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艰辛探索:揭露和批判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统一全党认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处理党内斗争;展开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纯洁党的思想;发起学习运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批判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促进党内团结;发展党的民主,严肃党的纪律,既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又规制党员的随意性。这些探索对当前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延安时期 毛泽东 党内政治生活
  • 简介:对于宗教工作来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央1982年19号文件和1982年宪法,正是三朵闪烁着夺目光彩的美丽浪花,它所带来的宏大声响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其价值却愈来愈清晰。由此,我们也就更加缅怀站立在历史潮头上的一代伟人——邓小平,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 标签: 邓小平 宗教工作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政府职能
  • 简介:朱德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朱德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是始终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紧密地联系着的。本文试图探索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基本特色。

  • 标签: 民主革命时期 爱国主义思想 朱德 无产阶级革命家 爱国主义者 革命活动
  • 简介:时期蒙古族诗人继承古代蒙古族文学作品中的诗性审美精神,诗人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共同传承并补充建构草原风景审美体系。以此为基础,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蒙古族生态的依生美、竞生美、共生美三种生态审美范式的存在。他们是新时期民族生态美学的践行者。

  • 标签: 蒙古族 诗歌 草原 生态美
  • 简介: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经历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初创期、孔子"缀礼正乐"的定型期、墨子"非礼难乐"的失范期、荀子"论礼释乐"的再造期四个发展阶段。根据他们对礼乐思想的独特诠释,可以归纳为"缘德说礼""以仁释礼""因利非礼""援法入礼"四个不同特点。从周公到荀子,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逻辑演进,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礼乐观念的基本框架。

  • 标签: 礼乐思想 周公 孔子 墨子 荀子
  • 简介:文艺与政治之间在事业及工作方面可结成外部关系,在社会意识及社会生活内容方面可结成内部关系。审美性是文艺作品整体的功能性属性,既表现在作品的艺术形式方面,又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方面。当政治内涵作为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作品内容时,其存在形态就由生活的原型转换为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体系,可以合理地成为艺术的内容及文艺审美性的组成因素。在文艺审美性中排斥特定政治功利性的看法没有学理根据。

  • 标签: 文学与政治 审美性 功利性 文学本性
  • 简介:伴随着50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个体私营经济在中国几乎绝迹。二十年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个体私营经济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如何认识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我党在思想认识上及政策上经历了...

  • 标签: 个体私营经济 政策演变 新时期 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邓小平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入社会性格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国人的社会性格结构由八个维度构成,它们分别是忠信感、进取性、保守性、顺从性、疏远性、开放性、适应性和独立性。个体的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对社会性格特点具有影响作用。常态被试可被进一步分为进取开放型、保守顺从型和中间型三类。创造条件促进人格向趋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亦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 标签: 社会性格 社会转型时期 分类研究 社会发展 性格结构 影响作用
  • 简介:毛泽东时期,我国低成本地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自觉贯彻群众路线、注重政策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善于领导,是毛泽东时期农村医疗卫生政策成功的主要原因。毛泽东时期农村医疗卫生政策的成功经验为解决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的村医缺乏等问题提供了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医疗卫生政策 赤脚医生
  • 简介:五代时期,佛教在藩镇割据政权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僧侣来源广泛,队伍庞大。僧侣之中,有不为名利所诱,潜心修道,老死于寺院中者;然而亦有不少僧侣不甘心局限于寺院之中,他们身在寺院、’心系世俗,积极参与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活动。不少僧侣受到各地统治者的崇高礼遇,被尊为国师、谋主;不少僧侣对社会、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该隐遁山林,消极避世的僧侣,却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或许是唐末五代战乱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表现。

  • 标签: 五代 僧侣 佛教
  • 简介: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中国革命由曲折走向胜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军事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先进文化,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与胜利。深入探究延安时期党的文化自觉与先进文化建设,总结其经验启示,对于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文化自觉 先进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