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期《论山西佛教彩塑》一文,是金维诺先生为展览和随后所出画册而作。文章对山西境内、唐宋迄清各期彩塑,从题材、样式和内容等方面分别作了考察,对大家认识山西佛教彩塑这一艺术宝藏,了解整个佛教艺术的特色,提供了指南。

  • 标签: 佛教造像 佛教艺术 金维诺 摩利支天 功德天 诸天
  • 简介: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着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

  • 标签: 和平观 佛教 对立统一 因果 佛陀 法则
  • 简介:陈红兵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8月版。本书力图从佛教自身的价值追求、思想理念出发,对佛教生态哲学进行根源式研究,就目前已达到的目标而言,突出了佛教生态哲学的生态德性论特质,围绕佛教生态德性论形成了佛教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诠释了佛教哲学思想的生态意义,佛教生态哲学与西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差异、思想局限,同时也指出了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应吸收融合西方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的相关思想成果的建构方向。

  • 标签: 生态哲学思想 佛教 哲学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思想理念 生态意义
  • 简介:本文从汉藏两地佛教诸宗派的名称,教经典及领袖人物的地位,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法脉传承上几个方面做了比较,认为内外调和性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主要特点,内部调和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一大特点。两地佛教吸收、糅合佛教各类经典和各派学说的特性都表现的很突出。两地佛教学者对印度佛教理论有了一定的积淀和觉解,打破原教旨的发展顺序和结构体系,从时空维度对印度佛教做了调适与会通的工作。判教也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另一大特点。在这种内外调和的过程中,大乘佛教始终处在两地佛教的主导地位。用特殊的范畴,命题来梳理、重组、整合印度大乘佛教的义理。两地佛教都有系统的修持实践,但修持的方式各有不同。两地佛教都与政治紧密结合,但结合的形式不尽相同,汉地佛教在与世俗政治的关系中处在一种相协调的位置。而藏传佛教则凌驾于世俗政治之上。这也是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别之一。

  • 标签: 汉地佛教 藏地佛教 比较研究 内外调和
  • 简介:本刊讯以日本佛教界著名友好人士。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常务理事管原钧先生为团长的日本枣寺纪念管原惠庆示寂十七周年及玄中寺参拜访华团一行15人,于10月16日上午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副秘书长学诚法师、倪强先生及广济寺监院演觉法...

  • 标签: 佛教界 中国佛教 日本 佛教协会 邦交正常化 中日两国
  • 简介: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的结果最终只能指向“中国化”向度。在这一制度中国化的过程中,东晋的道安、庐山慧远及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禅宗的百丈怀海、天台宗知礼和遵式等等,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佛教仍然能够保持其主流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之时,佛教制度的中国化革新仍然能够遵循在“契理契机”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而在元代之后,随着中国佛教逐渐“边缘化”与“民间化”,中国佛教制度便同时背离了“契理契机”与“与时俱进”的原则,佛教无论在教义方面,还是在各种制度方面,都停滞不前了。

  • 标签: 中国化 佛教制度 佛学思想 宗教信仰
  • 简介: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是要信徒防非止恶,修习善行,完善道德,觉悟人生。戒律作为佛教“三藏”之一,小乘“三学”之首,大乘“六度”之一,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弘法的基本点在于弘戒,只有使众多佛教徒严守戒律才能保持佛教旺盛的生命力。几千年的佛教传播史也表明,弘扬戒律既应保持佛教的庄严性,又应因地、因时而宜,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和人生之需要。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与历史演变,分析了戒律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持戒及持戒的意义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佛教戒律 印度佛教 佛教发展 中国佛教 根本精神 为善去恶
  • 简介:一、前言2015年8月29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协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承办的2015“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人间佛教的内涵及其未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思想建设”系列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2014年“中国汉传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为第一届,此次研讨会是“佛教思想建设”系列的第二届。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香港等地的20多位大德高僧、著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 标签: “人间佛教” 思想建设 综述 佛教文化 研究所 清华大学
  • 简介:南山寺佛教史略肖雨南山寺,在元代时谓大圣佑国寺;到明代时,谓大圣佑国禅寺;清时,则谓南山极乐寺。为什么呢?光绪三年(1877)李自蹊的《南山寺碑文》说:抑知佛生西方净土,其国曰极乐世界。兹则释迦牟尼佛原迹古刹,琳宫梵宇,十方衲子登临皆清凉极乐。诸佛云...

  • 标签: 五台山 佛教音乐 五台山佛教 佛教史 《佛祖历代通载》 南山
  • 简介:<正>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印度,于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三国、西晋时期是佛教初传我国内地并逐渐扎根发展的重要时期。

  • 标签: 佛教 西晋时期 佛经翻译 印度 儒家思想
  • 简介:居士及其居士佛教曾在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胜任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本文先就“居士”、“居士佛教”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定义,并指出它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认为居士佛教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佛教时期,但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潮流,则出现于大乘佛教时期。居士佛教曾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但它的全面繁荣则在中国。大乘居士佛教可归结为菩萨、菩萨精神、菩萨修行三个方面,体现更高意义上的平等观念,从而有可能将佛陀的理想化为民众的自觉实践。中国古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文背景提供了大乘居士佛教繁荣的基本条件,而各类居士的护法活动、物质供施、参禅求道、学术参与等构成了中国居士佛教的主要内容。

  • 标签: 居士佛教 中国佛教 大乘佛教 婆罗门 部派佛教 竹林精舍
  • 简介:一、生态文明的脚步生态问题已经从学术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人们开始切身感受到生态问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大家越来越关心城市空气中的PM2.5指数是否超标、饮用水的水质是否洁净、过度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等问题。此类社会心态的变迁,

  • 标签: 生态文明 智慧 佛教 社会热点问题 生态问题 日常生活
  • 简介:龙泉寺佛教简史姬古龙泉寺,以寺东有一眼清澈甘冽、不竭不溢的泉水,可以砥砺刀剑,而名之曰龙泉。寺以泉名,故名龙泉寺。寺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10余里的车沟村东。以寺院坐落在西、北、东三面环绕的九道蜿蜒起伏的山脉阳面的山脊上,故俗名九龙岗。寺庙坐北向南,海拔...

  • 标签: 五台山佛教 龙泉 杨业 三玄三要 临济宗 杨家将
  • 简介:四、业力是一种关系业力之关系论较复杂难讲,兹画一图以表明之。下图为七个次第之大小圆周所组成,每一圆周代表某一界次之业力圈。最外圈(第一圈)为最大的一个圆周,表示最普遍、最大

  • 标签: 业力 皮尔 一界 关系论 释迎牟尼 业报
  • 简介: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越南、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汉语文化世界。

  • 标签: 地区 世界 老挝 越南 泰国 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