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转化时间生物学是时间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夜班者健康调控是转化时间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夜班者人体生物节律与昼夜环境节律"失同步",而出现复杂的生物钟健康问题,目前,主要发现的问题是:睡眠与觉醒对应生物钟健康关系紊乱,导致睡眠健康问题,消化系统紊乱、

  • 标签: 转化时间生物学 人工智能 夜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口腔修复;另一组为观察组,采用快速成型技术进行口腔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口腔修复患者在修复满意率、不良反应率、总体效率、治疗效果等方面与对照组口腔修复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成型技术能够提高口腔修复的临床效果,以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患者修复后牙列间歇的满意程度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口腔修复 快速成型技术 口腔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院药学技术人员核心能力的提升情况,找出薄弱环节以利改进,促进医院药学整体水平提高。方法向医疗机构下发《医院药学技术人员能力书面调查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采集和汇总,从医院药学技术人员服务能力、科研能力、合作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药品保障、用药咨询与用药交待等得到了医护人员和病人的认可。结论应直接与政府对话及学术交流是药学技术人员最能取得支持的活动方式。但调查数据也显示,医院药学技术人员在ADR/s药品不良事件评价的参与度和普及率、处方适宜性审查处理能力、取得病人的信任度及药学信息网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进行不断努力改进。

  • 标签: 医院药学 核心能力 药学服务 调查数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瘤技术在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的效果,将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为后续工作中提供诊断依据。方法介绍无瘤技术的操作及配合要点。结果手术要严格遵守无瘤技术操作,避免肿瘤医源性传播。结论恶性肿瘤过程中,手术室护士既是执行者,又是督促及管理者,手术室应用无瘤技术不仅能有效减少和遏制手术后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术后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以及提高医疗质量以及促进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无瘤技术 恶性肿瘤 手术室护理
  • 简介:摘要最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市场上经常出现,比如,苏丹红、三鹿奶粉以及地沟油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以及稳定,因此,加强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研究是目前应当采取的措施。本文主要是分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质量控制对策。

  • 标签: 食品理化 检验技术 质量控制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DR摄影技术,在尘肺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之间收治,接受尘肺普查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抽取其中的117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的检测方式以及DR摄影技术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测方式下的检测结果,以及摄影胸片的图像清晰度。结果经过对比发现传统的高千伏胸片的画面清晰度1总体来讲没有DR高千伏的胸片好,经过鉴定其优质胸片的数量也明显没有DR高千伏胸片多,两组数据之间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对微小结构的检测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提高,在尘肺普查的检测中,传统的检测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的需求,DR摄影技术具有高效率、高质量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检测意义,值得在临床医疗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尘肺普查 DR摄影技术 胸片质量 使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放射科使用DR操作时常见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方法综合我院使用DR操作的实际情况,发现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常规DR操作过程中,存在前期准备不足、资料调取错误、拍摄体位错误以及参数选取不当等问题。结论放射科操作人员应遵循DR相关操作规范,注意各个环节的操作合理得当,提高检测质量。

  • 标签: DR 放射科 操作技术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确诊为肝脏疾病的患者80例,采用多层螺旋CT对所有患者行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观察扫描结果。结果80例患者中诊断为肝癌24例,肝血管瘤20例,脂肪肝13例,肝囊肿10例,肝脓肿13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均较满意,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显示满意率分别为66.0%、100.0%、100.0%。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检出疾病率较高,并能完成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全肝扫描,可为肝癌患者提供明确诊断,值的临床推荐。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肝脏增强扫描技术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数字X线摄影DR是临床放射科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技术,其优势在于曝光量少、图像清晰,而且图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以及时间分辨率,成像较为简单,可以按照个人视觉,调整图像,进而促进临床诊断率更加精准和满意。

  • 标签: 数字X线摄影 DR 放射科 规范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R全脊柱、全下肢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利用德国SiemensYISO全自动悬吊式X线诊断系统配备长骨摄影辅助架及软件拍摄并自动拼接全脊柱、全下肢图片。结果经上述方法得到的图片精准度高,无拼接伪影,对比度高。结论全脊柱、全下肢成像技术完全能满足临床脊柱畸形和下肢畸形的临床诊断、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后疗效评价的要求。

  • 标签: DR 全脊柱 全下肢 自动拼接 成像技术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7-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7年第1期
  • 机构: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大脑感知技术,可以通过读取脑信号驱使光标在虚拟键盘上移动,从而实现文字输入。动物实验显示,相比于这类技术的早期版本,新技术可将猴子的打字速度提高至每分钟12个单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从多年临床经验证明,基层医院血液透析患者越来越多,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面对广大急慢性肾衰和尿毒症患者群体,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基层医院血液透析过程中常遇到的断水断电和机器故障导致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断,面临突如其来的临床患者体外循环血液紧急回血问题。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治疗护理实践,总结出了在发生突然停水停电和机器故障而逼迫停止正常血液透析紧急情况下,利用液体静压力原理,在透析机血泵停转时,将患者体外循环血液安全回输进患者体内的临床新技术。该技术要求临床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要处惊不乱,果断坚决大胆处理、科学而有效地将患者引流到体外的血液及时回输进患者体内,达到既不能让患者体外循环的血液凝固而危及患者生命又不能浪费患者珍贵的血液,及时防止透析器及外管路凝血的技术效果,从而达到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减少医患纠纷的社会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蛲虫感染情况的定性检测,评估并分析各种蛲虫检测技术的优劣。方法对武汉市郊区某农村幼儿园儿童连续三天分别采用透明胶带法、饱和盐水棉签拭子法和生理盐水棉签拭子法于每日清晨采取肛周样本,并及时处理样本,及早镜检,对结果采用MicrosoftExcel2003软件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并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结果透明胶带法与饱和盐水棉签拭子法检出率一致,均高于生理盐水棉签拭子法。结论透明胶带法检出率最高,且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普查及临床检测。

  • 标签: 儿童 蛲虫 感染 幼儿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如何提高X线摄影技术质量,总结质量管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诊断过的10000张X线片,并对X线片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X线片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在随机抽取的2016年10000张X线片中,共有236张X线片被判定为丙级;4个季度废弃线片分别为34张、51张、47张及56张;导致X线片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为X线机出线量不准、患者移动及技师主观因素。结论近几年,该院X线摄影技术质量有所提高,但部分质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提高X线摄影技术质量管理,将质量问题降到最低,才能使该院放射科质量监控长期处于可控水平范围内。

  • 标签: X线片 质量管理 质量分析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应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展病媒生物的种属鉴定并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病媒生物机器鉴定系统。方法采用专家会商法提取宁波口岸常见蝇类的鉴别特征规则,构建特征与不同蝇种一一对应的训练样本数据集。应用k-近邻分类算法进行机器学习,并开发图形用户界面将整个机器学习运算及鉴定过程内嵌其中。结果抽提出复眼大小、颜色等7个特征,建立95×8维向量矩阵的训练样本数据集;开发病媒生物机器学习与鉴定系统,将80%的数据用于训练,20%的数据用于测试,正确率达到100%。由一名新手借助该信息系统对口岸新采集到的10只蝇进行种属鉴定,准确率达到90%。这些新的鉴定数据导入训练数据集再次进行自我学习、提升经验值。如此往复,逐步将该系统培育成长为病媒生物鉴定专家系统。结论以机器学习为特征的人工智能在病媒生物鉴定工作中的推广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为我国的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病媒生物 鉴定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