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徽州汪华在宋代被称为“新安之神”,“忠烈庙殿遍江浙”,其神话故事主要有受孕时的感生神话、少年时代的青龙神话、青年时代的东灵神话、归唐时的天文故事、死后的九子神话、四十二件灵应事迹、叱瘟神话、庚辛之厄等,具体展示了唐宋时期汪华神的形成、发展和徽州的社会变迁。

  • 标签: 徽州 汪华 神话故事 社会变迁
  • 简介:大兴安岭自东北向西南纵贯呼伦贝尔中部,不仅成为该地区显著的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成为其独特的多民族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以大兴安岭为中心,形成岭南一岭北或岭东一岭西两条重要的民族集团移动的脉络,由此形成了不同时期各民族或诸部族的移民浪潮,导致了当今呼伦贝尔地区多民族混居的独特格局。本文重点探讨了始于20世纪中叶的来自兴安岭东南麓而形成于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的庞大的“岭南蒙古人”群体和岭东地区达斡尔人的向西移动而形成的“海拉尔达斡尔”群体。

  • 标签: 呼伦贝尔地区 大兴安岭 民族社会 内蒙古 20世纪中叶 达斡尔人
  • 简介:学者讨论经学,自然离不开唐人注疏。今天我们研读经疏,大多采用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俗称阮刻本。根据长泽规矩也的考察,阮刻本所据底本,多为所谓“正德十行本”。十行本系经、注、疏并附《释文》合刻本,原为南宋末年建阳书坊所创,因每半页十行而得名。“正德十行本”多为元代刊刻,经过明代正德年间修补而成。

  • 标签: 《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 钞本 校勘 北宋 《释文》
  • 简介:本文主要考证了凉州失陷前后河西节度使杨志烈的事迹及相关西北史事。针对学界流行的法藏敦煌文书P.2942所记被杀害于长泉的副帅为杨志烈的观点进行了辩驳,认为该副帅实为杨志烈的继任者杨休明,文书中的“尚书”才是杨志烈,以往学界将卷中的“尚书”与“使主”“副帅”“元帅”,甚至“河已西副元帅”视为同一人的做法当属失察,他们乃是不同的三个人,因而不应以杨休明的遇害时间地点否定传世史书对杨志烈遇难情况的记载,两《唐书》及《资治通鉴》等对杨志烈于广德二年至永泰元年之间被沙陀杀害于甘州的记载真实可信。

  • 标签: 杨志烈 河西节度使 P 2942 沙陀 安史之乱
  • 简介:本文以2000-2010年《环境史》(EnvironmentalHistory)所刊论文和书评为基础,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对近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的特点和动向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环境史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继续拓宽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传统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而且还对过去的研究主题进行重新思考。与此同时,不断地涌现着新的环境史研究热点,如海洋环境史、环境正义、少数族群等。此外,综合环境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环境史研究者的关注。

  • 标签: 美国 环境史 环境保护 《环境史》
  • 简介:本文认为《续汉书.百官志》存在如下基本体例:源自束汉“官簿”的“正文”叙述职官及其官属的名称、员额与秩级,西晋司马彪所作“注文”则叙述职官的职掌与沿革。以此为标准,本文对“郡太守”条的两处疑文作了重新检讨,并连带梳理了“司隶校尉”、“州刺史”、“县令长”、“诸侯王”等条的文字。《续汉书.百官志》的这一撰述方式,继承和发展了东汉後期以来崇重《周礼》的官制撰述新动向,在汉晋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续汉书 百官志》 官簿 《周礼》 郡太守
  • 简介:历史想象是当代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尝试以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作为切入点,探讨他关于历史想象的观点。在《历史的想象》一文中,柯林武德区分出三种形态的历史学:(1)常识的历史学,对应于记.忆和权威;(2)批判的历史学,对应于推论和批判;(3)构造的历史学,对应于想象和构造。这不仅是他对近代西方历史学发展过程的总结,而且是他整个历史哲学的构成素。所以,柯林武德在讨论历史想象的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与诗性想象等同起来,既看到它们在形式上的统一性,又认识到它们在内容上的差异性。他对历史学自律性的辩护,,不是将其看作是自然科学,同样也不是艺术,而是从历史思维的高度来论证历史学作为一门理性探究活动的正当性和普遍性。

  • 标签: 历史记忆 历史推论 历史想象 历史思维
  • 简介:章太炎在《黄先生传》中对黄以周的学术作了较为全面的评断,指出黄氏是四明之学的代表人物,治学不喜陆王。其说具有鲜明的个人印记,经学者转引后,多有误读之处。黄以周之学深受其父黄式三及杭州诂经精舍学风的影响,实事求是、汉宋兼采、不分今古。四明之学在南宋之后有一发展变化的过程,而浙东学派则是后人建构学术谱系的结果,因此都难以全面地概括黄以周的学术特征。

  • 标签: 黄以周 四明之学 浙东学派 黄先生传
  • 简介:仓慈是曹魏时期敦煌太守,以作风清廉、政策得当而著名。研究曹魏时期的敦煌史,仓慈是需要重点着墨的。仓慈出任敦煌太守虽只有数年,但由于他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

  • 标签: 敦煌遗书 《三国志》 记载 曹魏时期 民族政策
  • 简介:福建泉州清源山三世佛造像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造像风格特征,相关的摩崖石刻题记对于了解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江南地区的延伸传播以及元朝官员"参用"任命制度等历史状况都具有重要的辅助说明作用,是研究元代藏传佛教在福建地区活动情况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标签: 泉州 清源山 藏传佛教 三世佛
  • 简介:清代图甲制的调整,从名称与性质上可以区分为“均图”和“增图”两种。现存都图文书《黟县花户晰户总簿录》与其他资料,展现了清代前期黟县“增图”的时空进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小姓、地方大族与官府之间的博弈。同时,黟县大量存在的寄庄户、佃户和邻县移民等人群,使得该县在户籍管理上区分为花户和晰户两种,部分晰户构成了嘉庆“增图”的基础。通过对于黟县的个案分析,既体现了清代图甲制调整在各地具体实施的复杂情况,也表明了将“图”作为基层地籍与户籍管理节点的趋势和局限。

  • 标签: 黟县 图甲 增图 花户 晰户清代
  • 简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弥补了传统图书馆在空间利用与科技化发展方面的不足。数字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两者共存互补,相互结合,是传统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标签: 传统图书馆 空间利用 转型 数字图书馆
  • 简介:伊沛霞《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一书的出版与197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社会史研究兴起的风气密切相关,作者一方面发展了日本学者士族个案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化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并较为充分地利用了考古报告、墓志等出土资料,试图通过家族的个案研究,突破王朝史的框架,展现秦汉至隋唐中国社会的变迁。尽管该书在理论预设、史料运用等方面尚有商榷的余地,但在当时无疑是一部“预流”之作,并在中、日两国学界都引起了反响。本文借助对该书的讨论,回顾了三十余年来中文世界士族研究的演进脉络,分析得失,进而展望士族研究重新出发的前景与可能。

  • 标签: 伊沛霞 贵族 博陵崔氏 学术史
  • 简介:顺治十八年(1661),王士祯出任扬州推官,发动了寄托缅怀故明深意的“青溪遗事画册”唱和,继之又发起了三次多人步韵唱和,其中“红桥”唱和试图在主题意蕴和创作词风上有所改变。唱和中的精神风貌及创作风格,虽得到了唱和中部分词人的认可,但其影响力却在多人步韵词坛上因缺少时代生命力而很快消逝。从王士祯首倡的扬州唱和可窥清初词人心态及清初词风之嬗递的深层原因。

  • 标签: 顺康词坛 步韵唱和 扬州 青溪遗事 红桥
  • 简介:在清末沪杭甬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节省建桥费用而堵塞了松江境内的屠家村港,并直接在原河道上建造路基。1921年江浙地区发生了严重水灾,地方官绅遂将矛头指向沪杭甬铁路,认为该路阻碍水流,要求铁路部门"拆坝筑桥",恢复原有河道,同时增加沿线涵洞。双方为此在北京政府交通部、上海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以及浙江省长公署等部门间展开了两年多时间的交涉,最终基本实现了改建目标。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通过铁路工程技术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代铁路建设并不足以成为导致太湖流域水患的关键性因素,但铁路作为开凿江南运河后最大规模的人造工程,仍初步改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流域水文环境。

  • 标签: 铁路建设 沪杭甬铁路 太湖流域水利 地方表达
  • 简介:全国第二轮志书的记述时限基本在1979~2010年这一时段内.这一时段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因此,如何全面、系统地记述改革开放,是第二轮修志需要着重探索的新问题。笔者以广东省部分第二轮三级志书(稿)为实例.阐述第二轮修志中志书经济部类记述改革开放的几个问题。

  • 标签: 改革开放 经济部类 广东省 志书 二轮修志 2010年
  • 简介:中外道教研究者大多数都把"三洞经书"思想的创立归功于陆修静。而小林正美则把有无"三洞经书"思想,看成是"葛氏道派"所创作的"元始系"灵宝经和以陆修静所代表的"天师道三洞派"所创作的"仙公系"灵宝经最根本的差别之一。本文研究认为,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其实有非常完整的"三洞经书"思想。而较后出世的"新经"则继承了这一重要观念。至于陆修静的"三洞经书"学说,则是对古灵宝经的直接继承。因而,敦煌本《灵宝经目》原有的"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更加符合古灵宝经的实际情况。而古灵宝经无论是"元始旧经"还是"新经",亦均为"葛氏道派"所创作。

  • 标签: 《灵宝经目》 “三洞经书” 古灵宝经 经典分类 敦煌
  • 简介:本文以東晉末年山陰法華寺僧曇翼修持《法華經》的故事爲個案,對中土普賢菩薩女身示化的傳說時代進行了考證。認爲這一傳說出現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以前,它的形成受到古印度有關信仰考驗文化的影響,經歷了不同的信仰形態的變化。

  • 标签: 曇翼 《法華經》 普賢 女身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