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是中国学术界耀眼的明星人物。1930年,正是其学术盛年,他在清华大学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成为清华文科的学科统帅与精神领袖。1932年的《清华文学院同学录》中,首页“评议会”成员集体照,俊朗挺拔的冯氏身居照片中央,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也倚身一侧,其锋芒形神大有盖过梅校长之势。

  • 标签: 《世界日报》 冯友兰 中国学术界 清华大学 被捕 大学校长
  • 简介:20世纪初,由于庚子赔款中国负债累累,面对高息巨额赔款及与之相应的利权丧失。《京话日报》率先发起国民捐运动。关于这一运动,至今尚无专文论述,仅在一些新闻史及传记中被简略提及。而此次运动,在《京话日报》中所占分量之重、在社会上影响之深、波及范围之广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拟对此运动的发起、经过及影响作一阐述,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 标签: 《京话日报》 20世纪初年 庚子赔款 新闻史 国民捐运动
  • 简介:解放战争时期,我在重庆以卖文为生,曾听到一些抗战时曾在桂林呆过的文友们谈,广西有二李,凭他们与广西当局的特殊关系,对进步文化人庇护支持,使进步文化人比在其他蒋管区少些恐惧,所以桂林才成为文化城。这二李,一是李文钊先生,他和李宗仁是表兄弟,1950年我在桂林文联曾与他共过事,留待后写;一是白崇禧的老师李任仁先生,可惜我只见过他的侧影。那是在1950年初,我从文联回岳丈家看孩子,见黎家巷口停着一部小汽车,

  • 标签: 进步文化 白崇禧 李文 李宗仁 抗战 特殊关系
  • 简介:坎坷童年何云,原名朱士翘,1904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朱巷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长年患肺病,无劳动能力,全靠母亲给人做些针线活来维持生计。幼年的何云,早已饱尝了涉世的艰辛。七八岁就给人家放牛,帮助母亲来支撑贫苦的岁月。何云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一边放牛,一边读书,13岁这年高小毕业。毕业后,何云一心想到杭州师范学校读书,但终因家贫、父病,不能遂愿。1918年,14岁的何云经三叔父介绍到北乡杨家溪小学当了教员,以贴家用。192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杭州师范学校,如愿以偿。

  • 标签: 杨家溪 贫苦农民 上虞县 新华日报 云一 八路军总部
  • 简介:风云激荡的两年──记1946、1947年的《广西日报》侯修远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两条道路,两个前途:一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光明的新中国;一是保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黑暗的旧中国。这两条道路在斗争着。到了1946年...

  • 标签: 《广西日报》 风云激荡 黄旭初 半殖民地半封建 修远 石兆棠
  • 简介:《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历来是国民党当权派的喉舌,为党国要人们服务。可是在1947年7月,该报却发生了一起不寻常的事件:该报中一些人员冲破重重阻力,刊登文章揭露了国民政府党政要人宋子文、孔祥熙等豪门家族,利用权势,猖狂进行套汇走私牟取暴利的罪行,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几乎酿成一场政治风暴,最后,由蒋介石亲自出马,经过政治高压与精心策划,竟以小数点的玄机化解,不了了之。整个事件充分暴露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与腐败。宋、孔豪门套汇猖撅 舆论哗然齐呼严惩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以战胜者的姿态傲然“还都”,从重庆回到南京。以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官僚豪门集团依仗其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

  • 标签: 蒋介石 宋子文 陶希圣 孔祥熙 国民党政府 走私案
  • 简介: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1880~1968),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正是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凯勒为我们勾画的能见光明的第二天,感受这个笑看人生,热情拥抱生活,勇敢面对困境的奇女子的光明世界……

  • 标签: 自然历史博物馆 意大利文艺 艺术博物馆 胜利女神 大理石 莎士比亚
  • 简介:民族地区党报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党和政府的法规、政策,宣传并指导中心工作,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政治敏感性、政策指导性、理论准确性、监督有效性等有着不可取代的媒体权威性。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其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 标签: 民族地区党报 日报 甘南 社会发展服务 民族地区经济 政策指导
  • 简介: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点活动地区。为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太仓市从2003年起,就充分利用和发挥太仓是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独特优势,按照中央提出的“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郑和纪念活动指导思想,以“太仓走向世界”为主题,连续三年举办了以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为重点的一系列郑和纪念活动,

  • 标签: 600周年纪念 郑和下西洋 郑和精神 太仓市 活动综述 续写
  • 简介:《新华日报》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产物,是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中共党报,它始终面对着极为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1942年,《新华日报》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了整风,一直延续到1943年。“团结”专页创办于重庆《新华日报》改版的第二天(1942年9月19日),由当时任《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的石西民主编。其宗旨是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成为“向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公开园地”①,被读者“当做一面镜子,想从别人的反省文章中照见自己的弱点或缺点”。②“团结”专页每逢周六出版,每次半个版,至1944年10月7日108期以后改为隔周出版,在报

  • 标签: 《新华日报》 党员思想教育 专页 学习运动 中共南方局 国统区
  • 简介: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隆重召开,庄严宣告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建立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西藏地区区域自治机关,标志着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年来的历史,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全区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

  • 标签: 成立 人民代表大会 机关 区域自治 国家统一 民族政策
  • 简介:如果让我谈点真实的感受,我所接触到的郑涛是一个充满正气和智慧的大河之子———作者手记1999年4月,中共新乡市委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谁去接任新乡日报社社长?当时,报社不仅有700万元的巨额债务,而且职工人心涣散,前几任社长都结局不好,所以,谁也不愿意去接这个烂摊子……最后,时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新乡市委副书记的吴金印同志拍着胸脯点将:郑涛。他说:如果郑涛把新乡日报搞不好,我负责任。其时,郑涛是中共新乡市北站区区委副书记,正卓有成效地搞着北站区的信访工作。听到郑涛要调走的消息,不明就里的北站区老百姓自发到市委请愿:像郑涛这样的好干部犯了

  • 标签: 浩然正气 党委书记 报社 新乡市 信访工作 铁腕
  • 简介:正值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Ⅲ号”沿昔日海上丝绸之路访问中国将抵达广州之际.由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合编的《潘同文(孚)行》一书正式出版,并于2006年7月16日与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联合举行首发式。参加首发式的有省、市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荔湾区、海珠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档案、文博、图书系统研究人员,以及新闻出版单位的50多位来宾。

  • 标签: 广州市荔湾区 广州日报 首发式 市政协 评论 新闻出版单位
  • 简介:原察哈尔省老新闻工作者联谊会,于1998年重阳佳节前夕在北京举行茶会,老战友们作一年一度的团聚,并纪念原《察哈尔日报》(以下简称“察报”)在张家口创刊50周年。这天适值首都下了中到大雨,而且刮着秋风,在京的和分散在张家口、宣化、石家庄、大同等地的新闻...

  • 标签: 察哈尔 改革创新 张家口市 解放战争 毛泽东思想 新闻战线
  • 简介:本文在整理原件的基礎上考證了陝西省神德寺塔出土文獻Y0001號寫經卷子,證明這件以往被鑑定爲"元明時期"、"金元時期"的作品其實是唐人寫經;因其避唐太宗李世民諱而"民"字缺筆,故其書寫的時間上限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位的貞觀元年(627),下限是五代後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因其不避唐高宗李治諱而直書"治"字,故其準確書寫時間可有幾種不同的推測。

  • 标签: 神德寺塔出土文獻Y0001號 唐人寫經 “民”字缺筆 “治”字不缺筆 斷代
  • 简介:《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大型日报。它是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创办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下,它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号角和指路明灯。《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即武汉沦陷前一夜坚持把报纸印出后才撤退,就在同一天《新华日报》又继续在重庆开始出版发行,一天没有脱期。直到1947年2月28日,它被国民党反动派勒令停刊为止,历时9年1个月又18天,中间从没有间断过一天。然而广大读者在读《新华日报》时,都只读到1

  • 标签: 《新华日报》 中国新闻史 国民党统治区 解放前 排字房 重庆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领导的抗战引起中外各界广泛关注,而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把不抵抗和向国联申诉作为处理中日冲突的基本政策,《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机关报,其对马部抗战的态度是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演变的缩影。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央日报》对马部抗战的报道来透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走向及在新闻舆论的引导和抗战动员宣传方面的策略和作用。

  • 标签: 《中央日报》 马占山抗战 不抵抗政策 申诉外交政策